南投醫院院長 為路倒婦人撐傘

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左3)見老婦倒臥路邊出手相救,婦人及家屬相當感謝。(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市一名8旬婦人日前頭暈倒地不慎撞到頭,躺在路邊無力起身,曝曬在太陽底下。衛福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前往中興新村巡視院區路過發現,協助撐傘擋烈日,並和救護人員進行初步評估、危急度判斷及協助送醫,讓老婦人免於熱衰竭的風險。婦人住院治療後康復返家,家屬到醫院致謝。 南投連續多日體感溫度達35度以上,家住中興新村的張姓婦人在家門外掃地時,感到一陣頭暈後倒地不慎撞到頭,躺在路邊沒有力氣起身,曝曬在大太陽下。 洪弘昌前往中興院區巡視,路過發現異狀,趕忙下車查看,除了撐傘為當事人擋烈日,也報警聯繫救護車,並啟動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偕同救護人員將病患送上救護車。 南投醫院表示,由於患者頭部遭到撞擊,當下出現嘔吐及喪失事發前後的記憶,檢查發現腦部有出血的現象;透過輸液治療病情逐漸穩定,住院2天後出院。 洪弘昌對此義舉相當低調,表示平時即要求同仁參與急救相關訓練,此次在巡視院的路上遇到需要醫療協助民眾,下意識出手幫忙,知道當事人情況穩定並已出院,相當替她開心。

Read More

食物氣味刺激海馬迴 搶救記憶

長者學習語言、閱讀、遊戲與孫子玩耍等活動,可增加大腦神經樹突與突觸的樹枝狀結構,形成新的神經元,有助減緩大腦退化速度。(郭綜合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藉由聞食物的氣味刺激海馬迴,有助長者重新恢復記憶;而利用學習語言、閱讀、寫作、音樂、遊戲,以及孫子玩耍等活動,可增加大腦神經樹突與突觸的樹枝狀結構,形成新的神經元,減緩長者大腦退化速度。 郭綜合醫院營養組長郭家伶指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預計民國120年全台有近46萬失智人口,即每100人就有2位失智者。人類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資料庫,包含氣味的記憶;食物散發出的氣味藉由呼吸途徑吸收到血液裡,再經由神經傳遞至海馬迴,大腦可辨識出該食物種類。平日藉由不斷地提取海馬迴記憶庫的資料,長者可以逐漸恢復自己的一部分記憶,例如胡椒、薄荷、生薑具有刺激智力的作用。 藉由聞食物的氣味,可刺激人體海馬迴,有助長者重新恢復記憶。(郭綜合提供) 另外,柑橙、檸檬、橘子、葡萄柚等芸香科植物的單萜分子,可增加大腦神經傳遞物質乙醯膽鹼的數量,進而產生放鬆或愉悅的感受。人們可經由聞著食物的氣味,刺激海馬迴,幫助重新恢復記憶。 她說,酮體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取代部分葡萄糖做為大腦的能量來源,可利用源自於羊奶、椰子油的中鏈脂肪酸所產生的酮體為能量來源。失智症病人大腦神經元中的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的代謝產生變化,這些蛋白質的聚集造成神經元局部發炎甚至死亡,導致周圍神經迴路中斷。 而利用營養素清除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及自由基,包括硒(堅果、全穀物、大蒜、洋蔥)、鋅(牡蠣、紅蟳、白芝麻、小麥胚芽、南瓜子)、矽(海藻、珊瑚紅藻與全穀類)等元素。另外,每日睡7~8小時的充分睡眠,可讓身體狀況良好且有效地分解β-類澱粉蛋。 郭綜合為失智長者辦補腦飲食講座,遠離腦神經退化,吸引不少關心此議題人士參加。

Read More

5年來新高 肺鏈感染累計199例 流感新冠衍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炎是國人第3大死因,疾管署6日公布,今年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已經累積199例,創下5年新高。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侵襲性肺鏈病例多,恐與夏季一波COIVD-19、流感疫情有關,遭病毒感染之後容易引起次發性感染,呼籲65歲以上民眾完成2種公費肺鏈疫苗接種。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國內今年累計至8月5日共有199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其中23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占61%為多,65歲以上民眾占38%;病例數為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 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常伴隨發生,羅一鈞表示,今年夏季不僅有7年首見的夏季流感,又遇上第6波COIVD-19疫情。而呼吸道黏膜遭病毒破壞後,肺炎鏈球菌病毒會更容易附著,可能因此導致次發性感染。 根據衛福部10大死因統計,去年肺炎死亡1.7萬人躍居第3位,且男性肺炎死亡率為女性1.5倍,顯示男性更須防範肺炎威脅。 羅一鈞呼籲,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

Read More

新冠疫情再降 估月底脫離此波疫情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6日在疫報記者會表示,7月30日~8月5日新增44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週下降約23%。(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6日表示,上週COIVD-19新增104例死亡,但就診人次和併發症都較前週降20~30%;發言人羅一鈞預估,最快27日可宣布此波疫情結束,到11月底後才會再升。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在疫報記者會上說明,7月30日~8月5日新增446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週下降約23%,就診人次則比前週下降近30%,呈持續下降趨勢。 不過死亡部分,上週新增104例,較前週90例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是因前週颱風假較長,很多死亡證明上傳有所延遲影響,預估下週會再下降退回到80、90例左右。 對於疫情趨勢,羅一鈞說明,上週併發症446例,已很接近流行閾值的350例,若有連續2週都低於350例,就會宣布第6波流行結束,預估最快27日宣布。 新增COVID-19死亡中較年輕病例,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個案為南部30多歲男性,有血液腫瘤、腦部腫瘤病史,未接種XBB疫苗;於7月上旬發生腦梗塞,懷疑與腦部腫瘤有關,至醫院就醫。 林詠青說,個案在住院期間發生全身倦怠、呼吸困難、發燒症狀,X光顯示有肺炎情況,COVID-19篩檢陽性,因為有呼吸急促、衰竭插管治療,轉加護病房並給予抗病毒藥物,但在出現呼吸道症狀1週後,呼吸狀況沒有改善,病況惡化死亡,死因為腦動脈阻塞、COVID-19併發肺炎。

Read More

男舌癌復發 受惠健保新藥治療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性曾確診舌癌,經治療控制良好;不料年初復發,且因腫瘤轉移無法手術。所幸男子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接受3個月的新藥治療,腫瘤明顯縮小。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前任理事長朱本元表示,根據統計,頭頸癌3年來新發生人數近萬人;其中,最大宗的口腔癌,死亡人數更是連續20年排名前5名。由於許多國人有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等習慣,致使此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尤其比一般民眾更容易接觸「菸檳酒」的藍領勞工階層,更是台灣頭頸癌高風險族群。 為讓更多早期頭頸癌個案被及早發現、把握治療時機,國健署提供了公費口腔癌篩檢。朱本元說,早期個案治療效果與國際相當,但仍有部分個案因為擔心拖累家庭,發現疑似症狀仍不敢看病,被確診時可能已晚期,這些個案半數會復發,在經濟壓力之下,許多人選擇放棄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楊慕華說,頭頸癌患者多來自漁撈業、建築工程業、汽車客運業等,,過半家庭收入不到5萬元,就算不吃不喝僅9%可能自費治療,沒有健保支持,幾乎不可能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治療。 有鑑於此,健保署去年12月有條件給付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患者一線治療。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指出,據統計,截至5月底約200名患者受惠於新制。明年癌症新藥健保支持有機會獲50億元挹注,期透過精進藥物治療、接軌國際指引,讓我國達到「降低癌症死亡率1/3」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