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從美選四面向反思台灣政治現況

蘇嘉宏
 美國總統大選仍在進行最後的開票作業,拜登勝選機會大,但川普可能還有法律戰要打。從美國此次超高投票率、選舉人團制度、不在籍投票,以及展望美國一旦政黨輪替後的美中與台海關係等四個面向,觀察分述如下。
 首先,超高投票率現象。川普是想要連任的人,本應降低投票率,讓反對自己的人冷冷地不出來投票,但川普卻反其道而行,不斷地去撥弄對手跟他的支持者,結果投票率竟然高達到不可思議的逾六十五%,他的狂妄讓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也極可能敗掉自己的江山。
 回顧二0一八高雄市長換屆時,瀰漫著一股反菊的政治氛圍,本來不投票的藍軍跑出來投票,出現超高的投票率,就是所謂的韓流。等到罷免的時候,因為各種因素,整個氛圍又變成反韓、反韓流,又締造了有史以來最高的罷免投票率。
 投票率高或超乎預料的那一種高,通常都是對現任執政者,或者是想要維護政權的執政黨不利,這種過高的投票率,基本上都有反政府的傾向,為政者不得不慎。
 其次,不在籍投票與保障人民投票權。不在籍投票是美國人行使自己居住、遷徙的自由,同時讓無法到投票所的人可以執行投票權,其中包括因為旅居海外、生病、在外旅行或於軍中服役等無法在選舉日到投票所投票的情況。這是制度上的先進性。
 台灣人就像華人世界的猶太人,重視家庭教育,並在全球各地經商,但是,在世界各角落的台灣人,必須要跨越經濟上的財務門檻,才有可能行使投標權。
 美國的不在籍投票已經行之有年,此次大選可能還有一些法律訴訟,但整體說來「瑕不掩瑜」。台灣社會結構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空洞化,如何在選務改革上維護憲法保障人民的投票權,值得深思。
 第三,從美國的選舉人制度看妥協性。美國以「選舉人團」制度選出總統,全美有五三八位選舉人,各州得票率最高的選舉人政黨「贏者全拿」,亦即可囊括所有選舉人票,只要獲得過半(二七0張)選舉人票的一方即為贏家。這種制度並非反映公民投票結果,而是讓小州在整個美國的比重被加權。
 美國政治過去一直有聯邦派與州權派之爭,後來雖往中央集權的方向走,但從來沒有改變「選舉人團」制度,我們不必爭,也學不來,但這種尊重傳統的妥協精神,也值得我們省思。例如,國內有些聲音要廢考監,但卻可能把考試權、監察權往不該去的地方集中,例如,監察權移往立法院,是否妥當?
 第四,美國發生政黨輪替後,各界關注美中與台海關係的變化。其實,美國對華政策是經過了歷任政府長期演變而來,不會有太大的跳脫;川普留下的美中與台海關係現況,應該是「船大難掉頭」,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迴轉掉頭。
 川普雖然反中,但隨時可以和解;拜登次子杭特在大選期間身陷收受利益的烏雲籠罩,還有「杭特們」與中國的利益糾葛疑雲等,拜登若上任,縱然若想將對華政策改弦更張,恐怕更有顧忌。因此,川普所遺留的美中與台海關係,很難在短期內被撼動。
 展望未來美中關係,對抗性還是會有,對台灣而言,美中關係與台海關係如何脫鉤,是嚴肅的課題。進一步言,把台灣的國家利益和川普的選舉利益綁在一起,民進黨蔡政府已經犯錯,事到臨時頭才緊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調整策略,反而凸顯了投機與現實的一面,這些舉措,美國外交圈必然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做出承擔太多政治風險的選擇?
(輔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與兩岸關係學者蘇嘉宏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