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 〉透過精準營養打造個人化全身型健康
作者:
前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 蕭明熙教授
金萬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沛穎營養師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5年提出精準醫療行動方案,希望藉此提供美國人個別化的醫療照護模式,從那時起,精準醫療的觀念逐漸成為先進國家醫療策略的主流。早期美國提出之精準醫療旨在建立大數據,提供諸如癌症和糖尿病人更有效的治療方針。從那時起,收集並且運用個人化的健康資訊儼然成為精準醫療不可或缺之策略。個人化的健康資訊包含個人的多體學檢測資訊,例如基因檢測、蛋白體檢測及代謝體檢測等。從此,藉由整合這些檢測資訊,以提供更貼身的醫療處置,不再只是一種藥物治療百種人的醫療策略。
提供個人化的醫療處置已漸進成為主流醫學的照護模式,但精準醫療仍有不少限制。例如,即便可提供完善的多體學檢測,仍會有某些病患族群其藥物反應不彰,或沒有特定有效的藥物可用,於2017年曾經有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的癌症病人透過精準基因檢測,真正獲得醫療效益的比例不到5%,難道其他病人之醫療處置皆無計可施了嗎?
於2020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席柯林斯等人提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精準營養學計畫,強調個人化精準營養於慢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含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進而提出推動個人化精準營養學之策略。精準營養學發展之走向,其與藥食同源之理論不謀而合。
精準營養學之基礎是建立於精準醫學之上,透過多體學的個人化資訊,提供個人化精準營養照護策略的依據,其中包含預防、預測、個人化介入以及參與。個人化的營養照護策略需要具備精準的營養科學資料、營養學專家及教育訓練,甚至需要制定精準營養學相關的臨床照護指引,以提供未來更全面而且個人化的照護方針。
過去的營養照護策略主要是基於科學上的實證營養照護,但並無特別納入個人化的資訊,因此不易透過實證的營養學資訊去滿足族群中的每一個人。就像買衣服一樣,只分大中小號,而不是量身訂做。
舉例而言,減重是許多人汲汲營營想要達到的目標,但坊間流行許多減重法,如168斷食法、442斷食法、低糖飲食、極低熱量飲食、生酮飲食等,但真的每個人都適用於每一種減重法嗎?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對肥胖者先天的基因,以及後天全身型代謝能力有更深一層了解,才能夠再配合飲食、生活習慣、運動等方面造成減肥的效果,甚至更發揮改善病患胰島素抗拒性、代謝症候群、糖尿病或是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精準營養學扮演個人全身型健康上非常重要的角色,精準醫療配合精準營養,並據以指引後天的生活方式、飲食、運動模式,可以避免花費過多時間做例如無助於減重的行為。除此之外,雖然基因檢測可以讓我們了解先天的健康或是疾病的傾向,但後天因素也是影響個體健康非常重大的因素,精準醫療和精準營養學檢測平臺上,代謝體學檢測更可以發現貼近生理病理表現的資訊,及早介入醫療與精準營養學處置,進而避免疾病的發生或是嚴重化。這是最理想的個人化全身型健康追求之道,也是現代社會最值得推廣的預防醫學。
推廣精準營養學需要發展精準營養學臨床照護指引,甚至培育精準營養學專家。未來的營養學教育,要能夠更具體納入精準營養學,提供更精準且個別化的營養照護的教育訓練,並提供再教育訓練平台。精準營養學將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