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醫師專欄〉前十字韌帶斷裂-20~35年後
■吳重達
醫師做第一個前十字韌帶斷裂重建手術已是30年前的事,已有術後超過20年回診追蹤者,最大宗的是術後10~20年的病人。
醫師觀察,病人重建後的膝關節得以穩定,可以從事受傷前的運動。有些病人擔心再度受傷,會改變運動習慣,減低強度或運動頻率;有些病人直接表明,受傷陰影一直揮之不去,就不再運動了。
由於樣本數不夠巨大,開始手術時間又落後國外至少10年,醫師只有謙卑地默默追蹤、觀察病人,再注意國外的追蹤報告來與自己的結果比較。
醫師以前的文章提過澳洲術後追蹤25年結果,韌帶重建者的關節穩定度比未開刀者好;雖然開刀者報告的主觀症狀較少,但X光上的退化現象兩者都有70%左右,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今年2月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出現一篇來自瑞典的前瞻性追蹤報告。前十字韌帶斷裂病人分手術與非手術組連續追蹤,比較20與35年後的結果。研究重點放在過去很少被提及的與膝關節相關的生活品質面(Knee-related quality of life)。
他們使用國際認證的數種生活品質評估量表,病人的生活品質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差,這種負面影響一直持續至35年後。不論開刀或保守治療追蹤結果是一樣的,而且兩者沒有統計差異。
做膝關節X光評估,出現退化性病變,而且有症狀,已影響生活品質者被定義為症狀性關節炎SOA(symptomatic osteoarthritis)。46%病人最後有SOA,病人開刀與否對最後追蹤結果也沒有出現統計差異。
這再證明幾個觀念,受傷時膝關節的最終命運就已決定了;韌帶重建只是提供病人一個穩定的關節,讓他們得以享受運動;治療方式對病人的最終命運影響不大。
這些結果與醫師的觀察相似。雖然如此,重建手術對出現明顯關節不穩定,重工作、職業與熱血業餘運動員仍然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