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 府城廣角鏡 〉川普vs賀錦麗:非理性vs理性之戰?(上)
■徐君寶
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時間的七月二十三日,正式宣布退出總統選舉。拜登此舉,不僅為美國總統大選投下震撼彈,也讓支持他的群眾及黨內同志大失所望;但大家很快就把焦點轉向拜登所支持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賀錦麗身上。
雖然賀錦麗為現任的美國副總統,但大多數的政治評論報導都指稱,賀錦麗是位「外交與國防議題」的新手。這是因為賀錦麗在當選參議員之前,多任職於法律相關機構,因此她的專長主要在法律領域。雖然其在擔任參議員期間,非常努力地擔任參議院「情報與國土安全委員會」,想增加其在此方面的歷練;加上她在擔任副總統期間,造訪了十九個國家,會見了超過一百五十位的外國領袖,很明顯的是想補足其在外交資歷上的不足。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目前的中外媒體評論,大都認為賀如果當選美國總統,其外交政策將不會有太大改變,尤其是在俄烏戰爭以及美中對抗上,極有可能仍然延續拜登路線。
比較之下賀錦麗比川普理性
也因此,外界目前無法對賀錦麗的外交政策做過多的評論與預測,尤其她本人也尚未獲得民主黨的正式提名,當然也還沒有機會對外公布或大肆討論她的外交政策,以免對於獲得民主黨的提名橫生枝節。但比較川普與賀錦麗,誰比較是理性行動者?或可由此探討川與賀誰擔任下任美國總統,對美國及國際社會的影響。
國際關係理論在談到衝突(conflict)議題時,都會把衝突的各方,視為「玩家」(players)。這些玩家有理性的、有非理性的。專家們在研究衝突是否會被化解或更加升溫時,又經常用以下三個面向去探討:這些衝突是玩家們「非要拚出你死我活結果」的遊戲、或是玩家們也會想「借由讓步、妥協尋求如何活下來」?衝突的產生,是本質上的問題還是因特定議題造成的?衝突本身是可控管的或是不可控管的?
一般的理性想像或推估,衝突所以會逐漸擴大,一定是因為彼此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例如:文化、宗教、民族認同等,才會沒有妥協餘地;同時,衝突雙方又不斷劍拔弩張,根本沒有妥協意願,才會導致不可控的衝突產生,最後就會引爆戰爭。但其實根據學者的研究,國際關係上研究戰爭的發生,發現戰爭經常是受到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的「誤算」,或者「突發的意外」,才導致衝突的最後走向不可控的結局。
一個理性的玩家,在面對衝突時,通常傾向讓衝突停留在「辯論」(debates)或「競爭」(fights)的狀態;但他們不會想讓衝突演變為「雙輸的局面」(lose-lose),或「零和競賽」(zero-sum game)。因此,如果衝突的各方存在多一點「理性思考的空間」,那麼衝突大都會被限制在「可控的範圍內」,也就不會產生無法收拾的後果。所謂國際關係的和平與穩定,才一直是各方呼籲要致力維持的局面。
(作者為翻轉教育學會特約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1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