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展現人文關懷 陽明交大將廢棄魚鱗製成精美藝術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漁業近來每年產生包含魚鱗在內約十九萬噸水產廢棄物,這些魚鱗細小且易附著在其他廢棄物上而難以回收。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六日發布成果,將廢棄魚鱗點石成金,將廢棄的魚鱗回收並經過處理後成為材料,再利用3D列印技術將魚鱗製成藝術品,展現對環境永續議題的關懷。

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建佑使用約五百公克、來自回收廢棄的烏魚魚鱗,經過熬煮、烘烤、粉碎等低成本方法處理,加上少量茶葉粉末或食用色素染色後,以3D列印機或機器手臂製作出魚鱗藝術品,名為「ReuScale-循鱗」。

陽明交大指出,李建佑的魚鱗回收再創作計畫獲得今年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及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獎的肯定,去年曾受邀參加巴黎Maison & Objet設計展,並與日本曾在東京奧運負責利用回收塑膠以3D列印製作頒獎台的慶應鎌倉Lab建立海外合作夥伴關係,一起交流循環材料與技術。

為了藉由藝術創作來喚起大眾對於水陸環境議題及生產消費責任意識,李建佑不僅走訪桃竹苗社區建立合作關係,也踏查竹南市場、漁港、水產加工廠及養殖場,尋找適合的魚種鱗片。製作團隊也曾嘗試過石斑、虱目魚等魚種,目前較多使用台灣烏魚。李建佑表示,在踏查了解完整魚鱗處理歷程與關係者觀點,發現與養殖業者及水產加工廠合作取得回收魚鱗是較有效率的做法。

談及用魚鱗當作藝術品的材料的靈感,李建佑說,主要是有次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一起合作尋找新工藝材料的過程中,發現魚鱗材料能自然乾燥、並達到3D列印所需要的硬化機制,又是純天然材料;而他也設計程式來產生特有的結構紋理,以克服列印乾燥後的變形、收縮問題並產生強度。

李建佑指出,藝術創作經常會因新材料受到啟發,同時目前約有九成的魚鱗是掩埋處理,只有一成循環利用,雖然魚鱗作為藝術材料仍在嘗試階段尚待進一步探索,但這種循環材料模式也代表了設計藝術對於永續環境的關懷。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