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中華副刊〉笑容是最美的印記
■萬羚
日前隨文友參訪位於木柵的「伯大尼兒少家園」,這是一家安置機構,收容、撫養、關懷及輔導失依、失親、受虐等從二至十八歲的兒童、青少年。文友在年節前給院童送去微薄加菜金,聊表關懷心意。閒聊時,江秀圈院長說道:「孩子臉上的笑容是復原最美的記號。」
來到安置機構的兒少,都有一段令人心碎的過往,他們的身分也都受到保護。有些孩子離開原生家庭後,先到寄養家庭,一家換過一家,最後才來安置機構;也有受虐的孩子,被安排到機構時,全身帶傷。這些心靈受創的孩子,除了需要愛心來澆灌,也需要心理諮商,以及特殊輔導。
音樂,是讓心靈沉澱的一帖良藥,讓孩子從和諧的樂聲中,遺忘過往,開啟未來。江院長說:「有個孩子剛來時,心中充滿恐懼,默默不語,卻很好奇的摸著桌上的笛子,社工教他吹奏,他愛不釋手,隨身攜帶,有空就吹,當笛音輕啟,他臉上的愁雲也漸漸散去。」這讓我聯想到貝多芬早年喪母、貧困、失學、撫養弟弟和照顧父親,他從青年時期,就被生活漩渦一次次衝擊,〈悲愴奏鳴曲〉可說是他前半生的寫照。他用音符反映內心孤寂,卻不向命運低頭,反而在不斷的創作中,留給世人無數經典之作,撫慰人心。祈願這些院童,也能在社工人員的輔導中,藉由音樂,重啟笑容,為自己尋找一條陽光大道。
繪畫,亦可療傷,在兒童心理諮商室中,我看到擺在桌面上的畫筆、顏料,以及張貼在牆面上的作品。讓孩子動筆畫下曾經的傷痛,繪下夢想中的願景。每一幅孩子的畫,都是心聲、哭聲與愛的風鈴聲交織迴盪的作品。「伯大尼兒少家園」將畫作印製成日常小物,不僅鼓勵孩子走出昔日陰影,也讓他們看見自己受到肯定。當日,院方送我幾個口罩,口罩表面的圖案,都是院童的創作。有一幅畫,畫中祈願小天使正在禱告,天使旁邊,童稚的筆觸寫著:「只想有家」。簡短幾字,竟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
為了讓孩子們有家的感覺,院方採用「家庭式安置」的方式來照顧院童。住所完全是一般家庭的樣子,有客廳、餐廳、臥室、廚房。由一對夫妻帶領四或六個孩子,組成一個家庭,孩子稱呼照顧的社工為家爸、家媽。雖然不是親生父母,但當依附關係產生,安全感建立後,孩子們也會露出幸福甜蜜的笑容。
記得我女兒國中畢業前夕,我參加學校家長會,校長的開場白簡短有力,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我每天站在操場,看見孩子臉上笑嘻嘻的,就覺得很欣慰,孩子寫在臉上的笑容,讓我看到教育的光輝。」
江院長管理「伯大尼兒少家園」全院事務,亦與孩子朝夕相處。她知道創傷的心靈,復原過程必然艱辛,期間,更有無數的社工與志工默默的參與付出。當院童的臉龐從眉頭深鎖至綻放笑容,她內心必有深刻體會吧!是的,孩子臉上的笑容是復原最美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