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安平蚵灰窯 尋找20年前小畫家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安平蚵灰窯文化館成立二十年,當年配合開館舉辦寫生比賽,館內典藏三十八幅學子得獎作品,因文化館十月上旬將首度大換展,十月份將閉館整修,館內相關文物正進行清點,這些得獎作品恐無緣再度展出,發起「尋找二十年前小小畫家」活動,希望當年得獎的小畫家和家人,能夠和館方聯繫,讓精彩作品「返家」。
燒蚵殼是台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即有灰窯工匠記載,台灣漢人傳統磚石房舍砌造,常以蚵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原料,製成俗稱「三合土」黏著劑。根據口述歷史得知, 安平地區於數百年前已有灰窯存在,「灰窯尾社」因而得名,民國六、七十年代,現代石灰工業興起,一座座灰窯相繼停產拆除,僅剩安平婀灰窯尚保存完整,市府籌設文化館,透過影像、文字記錄,紀錄生產流程,展現府城文化資產保存。
曾任文化館榮譽館長的林錫田說,安平蚵灰窯建築外方內圓,型態相當特殊,主體為承重構造,由紅磚疊砌而成,內部直徑四公尺,高度比成人略高,壁體厚度最薄處約一公尺,如今壁面斑駁凹凸,顯露歷史與文化刻痕。
館內目前展出林錫田和黃清壽老師捐贈的蚵殼、貝殼等,養蚵方式和相關照片文物等,文化館位於安北路上,位置並非相當顯眼,許多遊客恐會錯失,疫情之前,一天尚有百餘人參觀,之後年度掉至六千多人,在各方努力下,今年至今,參觀人數爬升至八千三百餘人;所有人都希望文化館換新妝後,能吸引更多人前來認識這項無形文化資產。
歷經二十年光陰,當年的國中小學生,如今都已長大成人,文化館希望當年的小畫家,能夠前來將作品帶回,為自己留下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