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那塊紙招牌

■許芸臻

粗劣的筆劃在咖啡色的紙板蜿蜒而行,好似規律地朝特定方向移動,組合成一個個文明產物。不起眼地矗立在路緣,又有何許人發現隨節氣變化的黑線排列。每次紙招牌的替換,都是新一波情感的發酵。

紙招牌的誕生也許不這麼正式,但它所傳達的意思再認真不過。我依照奶奶的指示,寫下顯眼粗大的黑體字,反覆加粗的筆跡顯得技巧拙劣,但這些業餘的海報字可是歷經了四時考驗。隨著季節變換,黑色線條的排列又組合成不同的意義,是竹筍,是苦瓜,是龍眼乾,無不暗暗招攬擁有相同理念的顧客上門。

小農少量栽培,主要供應家庭需求,若有盛產的蔬果才釋出分享給有緣人。不灑農藥的種植需費心照料且產量不穩定,但卻保護了家人的脾胃,減輕土地的負擔。因此,奶奶從不強求紙招牌必須日日佇立門前攬客,只有在供過於求的盛產季,才有機會看見新的一方紙招牌重出江湖。

雨天,我就會想起那塊脆弱的紙招牌,想著它的短暫命運。雨滴打在不會暈染的黑色上,卻也把淡淡的咖啡染成了巧克力色,以為它會因此而退役嗎?不,就像農人堅定的步伐一樣,它不會輕易放棄仍可上陣的軀體,而要屹立不屈直到下一個季度。唯有瓣葉變色的信息,才真正預告另一段開始。不斷替換的紙招牌記錄著每個年度、每個季節的氣息,每次掉落的不只是吸滿濕氣軟弱的紙板,還有逝去的年節。

奶奶說她記得,時常詢問菜圃近況的老顧客,喜歡無毒栽種的老饕,細數著因為小生意結的緣;也許她忘了早上吃藥沒,忘了說過的故事早已重複數次,她依然會深刻地記著,那年夏天,那個稱頌無毒農作的有緣人和她的季節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