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美糞菌植入釀死 我嚴謹以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107年9月6日公告開放從健康人的糞便中萃取的微菌叢植入治療。惟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披露,2名病患植入糞菌後引發抗藥性大腸桿菌菌血症,並有1人死亡。對此,台灣醫界認為,新醫療技術使用須更嚴謹,但也無需過度恐慌。
人體微生物與人體生理運作息息相關,在人體中約有40兆的細菌微生物存在著,協助維持人體的健康與正常運作,其中絕大多數的微生物生存在腸胃道之中。當人體微生物的平衡狀況改變,造成微生物失調時,便會造成疾病。
衛福部107年9月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新增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rCDI)。這項治療技術是透過將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以恢復其腸道菌相平衡,達到治療效果。
目前開放糞菌植入治療,適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菌感染病人。主要是因為這些病人多半是使用抗生素而肇禍,再以抗生素治療的失敗率高,因此,利用移植健康的糞菌來改善腸道菌相的平衡,便成為關鍵,也是合乎環保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針對微生物失調的治療在近年來是個新興蓬勃發展的領域。醫學家熱中將糞菌植入技術用於其他難以治癒的疾病,如癌症、免疫疾病、代謝疾病及精神疾病等。
不過,美國食藥署(FDA)年中公布,有2名接受糞菌植入的患者產生抗藥性大腸桿菌菌血症,並有1人死亡。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披露,該2名患者中,有1人是69歲C肝肝硬化患者,為了治療肝性腦病變接受糞菌移植;死亡個案則有骨髓異常增生,在接受液體幹細胞移植後,希望藉糞菌植入減少排斥。
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在美國有超過1萬名患者接受糞菌叢移植,被披露的2名案例都是免疫不全患者,治療目的也不是目前糞菌植入的適應症。
由於目前醫學界對腸道菌還沒有全盤認識、不了解如何恢復正常腸道環境前,吳明賢認為,糞菌叢移植是在過渡期中有效的終極手段,在台灣開放治療的困難梭菌感染,效果幾乎是百分之百有效。只要對供體與受體嚴格篩選,達到最好的風險管控,不必過度放大解讀副作用的發生而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