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OL疲累月經亂 中醫調理血虛

 

中醫師沈姿君說,「血虛」細分多種,需對症下藥,四物湯養血並非人人可適用。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33歲女性長期忙於工作和補習班之間,每天僅吃1-2餐,常常神疲乏力、視力模糊、手腳冰冷,近日天氣轉暖又容易怕熱,月經常常量少或不來,翻來覆去多時才能入睡,淺眠多夢容易醒來,求診中醫。經中藥治療調理血虛月餘,並調整飲食及日常習慣後,上述症狀獲得改善。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姿君表示,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因為經絡連貫人體內外,若氣血運行旺盛,則人體的五臟六腑和肢體末梢都能獲得滋養和補充,包含面色、皮膚、眼睛、指甲等等。「望診」由外知內,外觀能反映內在的臟腑氣血狀況,病人眼神疲倦,面色萎黃,指甲顏色蒼白且表面粗糙,容易掉髮;綜合中醫「四診」診斷為典型的肝脾血虛證。

沈姿君說,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的來源,若營養均衡,脾胃運化得當而產生氣血,得以充養其他臟腑,三餐不均衡易造成氣血來源匱乏,造血原料不足,久之氣血兩虛;正常人睡眠時,血歸於肝,肝能解毒使血液重新淨化和補充,長期熬夜或有睡眠障礙容易損耗肝血,血無法往上滋潤頭面、眼、指甲、髮,故容易頭暈目眩、眼白蒼白,指甲粗糙泛白,容易掉髮,長久下來亦可能陰虛內熱而出現口乾舌燥及煩躁怕熱等。

她提醒,中醫注重氣血陰陽辯證,「血虛」可細分為心血虛、心脾兩虛、肝血虛,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四物湯,常見補血藥有當歸、芍藥、何首烏等等;血的敷布有賴於氣的推動,血虛日久可能合併氣虛,故視情況合併使用補氣藥,如黃耆、黨參、龍眼肉等,因補血藥多黏膩之品,易妨礙腸胃蠕動導致腹脹,故亦配以行氣健脾藥,如木香、砂仁、厚朴等。中醫講究審因辯證,要確切找出血虛原因對治,民眾勿自行購買中藥食用。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