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社論〉歐美停滯性通膨風險 台灣應視為警訊

一般民眾早已在市面上看到各類商品齊聲喊漲,感受尤其深刻。(中央社,資料照)

美國和歐元區今年第一季重要經濟表現數據近日接連出爐,出現兩個共同特徵:經濟成長率低迷,但物價上漲幅度卻持續創下新高;這兩項特徵合併觀察,令人擔心美國和歐元區恐將爆發「停滯性通膨」。其實不僅歐美,國際貨幣基金(IMF)於四月底也警告亞洲將面臨停滯性通膨。從數據來看,台灣距離停滯性通膨尚遠,但也必須將歐美面臨的風險視為警訊。

所謂停滯性通膨,指的是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停滯性通膨不但將造成企業獲利縮水,乃至虧損,而且恐將延伸到失業率上升;同時,由於物價大幅飆漲,也將導致需求疲軟、消費大幅萎縮。停滯性通膨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天災、人禍(例如戰爭)導致重要原物料短缺、大幅推升生產成本,進而帶動消費者物價居高不下。此次歐美、乃至亞洲遭遇的停滯性通膨風險,就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烏戰爭重創石油、天然氣、糧食等重要原物料供應。

從具體數據來看,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季增年率為負百分之一點四,不但低於預期,甚至較去年第四季的百分之六點九「急跳水」;但是,三月份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百分之八點五,持續改寫歷史新高,而且自去年四月首度突破百分之三達百分之四點一五之後,連續狂漲至今。

歐元區的情況與美國類似,第一季GDP僅季增百分之零點二,遜於去年第四季的百分之零點三,更遠不如去年第一、二季的百分之二點二;但是,四月份CPI年增率達百分之七點五,也是連續刷新歷史新高紀錄。質言之,美國和歐元區面臨停滯性通膨風險,已絕非危言聳聽。

除了歐美之外,IMF日前也警告,由於大宗物資價格走高,以及中國大陸和歐洲貿易夥伴的經濟成長放緩,加上通膨也將開始回升,亞洲也面臨停滯性通膨的風險。倘若IMF的此一警告不幸應驗,而且美歐也果真爆發停滯性通膨,台灣勢必受到連帶衝擊。

從台灣的數據觀察,面臨的情勢雖然還不到美歐的嚴峻程度,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以GDP成長率而言,今年第一季年增率雖然還有百分之三點零六,但低於去年第四季的百分之四點八六;GDP季增年率呈現類似的走勢,今年第一季為百分之六點三九,同樣低於去年第四季的百分之七點六三。簡言之,雖然GDP成長還不到停滯的程度,但似已出現反轉向下的徵兆。

另一方面,從CPI的角度觀察,去年八月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三四,首度高於百分之二警戒線;之後就「下不來了」持續高於百分之二,今年三月更首度突破百分之三達百分之三點二七。一般民眾早已在市面上看到各類商品齊聲喊漲,感受尤其深刻。

再從若干重要領先指標推測未來走勢,三月份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百分之五十七點八,雖然仍屬擴張,但回跌一個百分點;四月份再減一點五個百分點,成為百分之五十六點三。值得注意的是,四月份回跌的主因,是新增訂單從擴張速度趨緩轉為緊縮。再者,可視為CPI變動領先指標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今年已從一月的百分之十點七四攀升到三月的百分之十一點六七。數據顯示,台灣必須提防經濟成長繼續減速、物價持續上揚的問題。

面對如此景況,及早防患未然方屬上策。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