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社論〉漲聲不斷響起,尤應關注弱勢族群!
行政院主計總處六日公布四月份物價變動概況,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百分之三點三八,為連續第二個月超過百分之三;尤有甚者,根據目前國內外情勢觀察,這波物價漲勢恐怕還沒結束。在漲聲不斷響起的大環境之下,對於弱勢族群的生活所需應投入更多關注。
這波物價較大幅度上漲,起於去年八月CPI年增率首度衝破百分之二,達百分之二點三四,之後就沒有低於百分之二;今年春節期間政府祭出若干凍漲措施,二月份CPI年增率一度壓到百分之二點三三,但三、四連續兩個月都超過百分之三,而且四月份又高於三月份。這種「步步高升」,顯然並非一般市井小民所樂見。
尤其令許多民眾大感吃不消的是外食費迭創新高:一月份年漲幅達百分之三點八七,創八十四個月新高;二月份年增百分之四點八,創一百五十八個月新高;三月份年增百分之五點二六,創一百五十九個月新高;四月份年增百分之五點五六,再創一百六十一個月新高。主計總處於四月初預估,餐飲價格大多已於年初反映,漲價潮已過高峰,如今看來顯然是誤判情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物價上漲當中,民生物資的漲幅也狠狠地侵蝕了民眾的荷包。以「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觀察,四月為百分之四點四一,超過百分之五的項目包括麵粉及調製麵粉、豬肉、麵包、牙膏及牙粉,雞蛋年漲幅更達百分之二十四點三九。四月十三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還說「雞蛋已經供應無虞,供需已接近正常」,不料陳吉仲口中的「正常」卻是民眾心中的「不正常」。
如果物價上漲也是「眾生平等」,或許尚屬集體受到同樣影響的「共業」,但問題在於,弱勢族群對物價上漲的承受能力,往往不如高、中收入族群。以今年一至四月平均CPI年增率而言,全體家庭總指數為年增百分之二點九五,但可支配所得最高百分之二十、中間百分之六十、最低百分之二十這三組的CPI年增率,依次為百分之二點八八、二點九九、三點零六;換句話說,僅最高百分之二十家庭的CPI年增率低於總指數,而且可支配所得越低家庭的CPI年增率越高。這也可說明,何以在漲聲不斷響起時,尤應更加關注弱勢族群。
特別是,近年來所得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倘若物價繼續上揚,弱勢族群的處境勢將更顯沉重。從戶數可支配所得五等分位組所得分配差距觀察,最高百分之二十分組與最低百分之二十分組的差距倍數,已從二0一四年的六點零五倍擴大到二0二0年的六點一三倍。這顯示,台灣已呈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而政府的縮小所得分配差距政策已然失靈。
再者,從過去經驗來看,當出現對經濟產生重大衝擊事件時,所得分配差距多呈現惡化現象。例如二000年網路泡沫,讓所得分配差距倍數從五點五五倍一口氣擴大到六點三九倍;二00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也從六點零五倍擴大到六點三四倍。去年在疫情衝擊之下,失業率在五至八月突破百分之四,全年失業率達百分之三點九五,所得分配差距也恐惡化。收入減少、物價續揚,對弱勢族群不啻是雙重壓力。
展望未來幾個月,物價勢難回降,朝野及社會都應關注如何協助弱勢族群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