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10人就有1人腸躁症 低腹敏飲食緩解
誘發原因多 壓力情緒占50% 女較男易發生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每當壓力臨身,1天要跑上好幾次廁所,是否得了「腸躁症」?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說,腸躁症目前診斷標準依據Rome IV條例,當症狀持續半年,且近3個月反覆性腹痛並加上腹痛時想大便及便後症狀改善、糞便形狀改變、排便頻率改變,3項之中2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陳俊欽指出,腸躁症可分為亞型,主要根據症狀區分。「腹瀉型」是腹瀉合併有腹痛、腹鳴、氣脹,較少夜間腹瀉,休假時症狀會有所緩解。「便秘型」是硬便、脹氣、腹痛,但不至於影響食慾。「混合型」是上述2型交替出現。
腸躁症為何發生?陳俊欽說,壓力或情緒約占50%因素,也與飲食習慣、藥物副作用、身體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骨盆腔發炎、腸缺血等有關。也可能是荷爾蒙影響或失調,乃至腸道菌不平衡引起。
陳俊欽表示,台灣本土資料顯示約10%至20%人口有腸躁症問題,主要為40歲以下的青壯年,且女性略多於男性。女性風險較高的原因可能與家庭照護壓力,以及骨盆結構較寬大,糞便停在乙狀結腸時間較長,容易有便秘型的腸躁症。
治療腸躁症必須找出誘發根源,陳俊欽指出,壓力、情緒、藥物、食物、飲食習慣、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都可能是原因。另外,必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感染性腸胃炎、大腸癌、胃癌、胰臟癌、神經內分泌瘤、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偽膜性腸炎、寄生蟲感染,及較少見的免疫性腸炎。
由於腸躁症的症狀與很多疾病相似,必須根據詳細的病史、症狀、用藥史,經專科醫師詢問並進行理學檢查,再輔以適當的檢驗,才能真正找出腸躁症的源頭。
陳俊欽舉例,近期有年輕男性來求診,每天進公司就腹痛、脹氣、打嗝、腹瀉。問完病史與初步理學檢查,才發現他是每天吃完早餐後騎自行車,導致吞入大量空氣,增加胃腸道壓力,改變生活模式後,症狀即改善。
另一名年輕女性也飽受腸躁症所苦,就醫後才發現她每天咀嚼5顆以上的口香糖,造成過多山梨醇在小腸內增加滲透壓,進而導致腹瀉與腹痛。
陳俊欽表示,腸躁者族群建議採取低油脂、減少奶製品,避免吃太多容易脹氣的食物如豆類、麵包,也要少吃高糖份食物。刺激性飲料如酒精、咖啡、茶少喝。最好戒菸,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服用如抗生素等。
另外,吃東西時應細嚼慢嚥,以免吞入太多空氣。可採取「Low FODMAP」低腹敏飲食,盡量避開含有大量寡糖、雙糖、單糖、多元醇類的食物,有助於改善腸道不適症狀。不過,並非所有FODMAP都會誘發腸躁症,與個人的腸道敏感度有關,有任何疑慮應先至門診諮詢腸胃科醫師或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