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疫情影響 口腔癌篩檢降38%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受疫情影響,民眾降低就醫意願,導致癌症篩檢量下降,其中又以口腔癌篩檢量大降38%,使中末期確診比例有增加趨勢,全民戴口罩也降低民眾對於口腔異樣的警覺;醫師提醒,口腔內傷口或腫瘤逾2週未癒,應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公布110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蟬聯第40年死因榜首,占總死亡人數28%。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因擔心到醫療院所增加染疫的風險而降低就醫意願,導致癌症篩檢量下降。
國健署統計,2021年癌症篩檢量比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少了23.4%,其中,口腔癌篩檢人數降幅達38%最多,大腸癌、乳癌降幅約23%,子宮頸癌降幅約19%。
因此,國內4大醫學會也聯手呼籲,疫情期間癌症並沒有消失,疫情趨緩後應積極篩檢與追蹤,掌握黃金治療期。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每年約有8000人新確診為口腔癌,最近觀察到中末期確診者有增加趨勢,很可能是疫情期間諱疾忌醫,讓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再攀升。
呂宜興提醒,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者,定期每2年1次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若等到中晚期,就可能要做大範圍的切除,對於吞嚥、語言都會受到很大的障礙。因此,如發現口腔、舌頭上的傷口或腫瘤超過2週都沒痊癒,務必儘速就醫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民眾每2年應做一次口腔癌篩檢。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則強調,「乳癌不是摸出來,是篩出來的!」尤其4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透過乳房超音波即可發現鈣化點,搭配乳房X光攝影及早發現病灶,有篩檢至少4成的晚期乳癌,能避免乳房被切除,減少化學治療比例,不只是降低死亡率更能提高治療品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也說,癌症治療不只是要活下來,更要有好的生活品質,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佳,早期治療有較多選擇,但有4成民眾超過3年沒有做抹片,呼籲應積極篩檢。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即使沒家族史,在台灣每15個人就會有1人罹患大腸癌,尤其大腸癌篩檢減少兩成,腫瘤可能被養得更大,若未能及時介入阻斷癌前病變,晚期個案的存活率只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