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陳建志醫師專欄〉肌肉性耳鳴 當心腦幹中風
一名50歲男性公務員,老是覺得距離左耳30公分處,好像有一顆「喇叭」,不停地發出「嗡~嗡~嗡」,如果抬起右手,用手掌去壓迫左側耳後頭骨,聲響變得更大,好像「喇叭」更近了一些,連左側頭顱也跟著共鳴,頭皮會起雞皮疙瘩。直到睡前,平躺把枕頭墊高,左耳根立即恢復安靜,但隔日起床,又再來一次,原本以為是聽力受損,但聽力檢查還算正常;後來認為是聽幻覺或自律神經失調,長期服用血清素受器調節劑,但耳鳴依舊。
病人來到診間,發現他的肩頸僵硬,特別是左側胸鎖乳突肌,一按就痛,耳鳴變得更大聲,當他頭向右轉時,耳鳴變大;當頭向左轉時,耳鳴變小。原來是罹患了「胸鎖乳突肌症候群」。
根據人體解剖,胸鎖乳突肌很厚,上端連接著頭顱骨顳骨乳突部 (在耳殼後下方,在頭皮下,摸起來硬硬的凸起處),下端連接胸骨柄與鎖骨內側,當一側收縮時,頭顱會朝向對側旋轉;當兩側同時收縮時,頭頸會向前彎曲,做出點頭動作。若長時間保持頭向一側轉,例如滑手機、看電視或聽演講,使一側胸鎖乳突肌使用過度,乳酸堆積發生疼痛,大量感覺訊息經由第2及3對脊神經傳入脊髓,在脊髓後方向上傳遞,進入腦幹,干擾位於後方腦幹內的聽覺路徑,產生聽錯覺,造成肌肉性耳鳴。如果干擾的聽覺路徑較少,耳鳴較為低頻,如果干擾較多,耳鳴會從低頻擴展到高頻,再搭配大腦顳葉聽覺皮質與頂葉立體感知的綜合詮釋,耳鳴就會有方向與距離,儼然是一種「立體腦鳴」。
此病治療以口服止痛劑及肌肉鬆弛劑為主,最好能搭配熱敷、經皮電刺激及頸部牽引等物理治療,也可立即接受局部增生注射調節術,直接把肌肉內的乳酸沖出,減少痠痛感覺訊息進入脊髓。患者最好不要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或平板,文書辦公一段時間,最好能適時舒展筋骨,解除肌肉疲勞。
需注意的是,頸椎內動脈粥狀硬化者,若管壁發生剝離時,會感到一側劇痛,接著出現耳鳴、眩暈、運動失調、構音障礙…等症狀,有類似病症者,宜及早正確就醫,接受超音波檢查,以免腦幹中風。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