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新生兒黃疸逾2週 當心膽汁鬱積症
記者陳金龍∕南投報導
新生兒黃疸如果超過2週,且排便持續呈現灰白色,可能罹患「膽汁鬱積症」,和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膽道囊腫、阿拉吉歐症候群、先天性代謝疾患有關,應盡快就醫治療。
南投醫院小兒科醫師江哲銘指出,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紅血球破壞後,產生膽紅素累積造成,症狀為皮膚變黃。每位新生兒都會經歷這個過程,然後慢慢消退。黃疸的膽紅素亦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質,適當的膽紅素濃度對新生兒有益處。
江哲銘說,新生兒黃疸原因很多,2週可以自然消退,多為生理性黃疸;若膽紅素數值達照光標準,醫師會建議住院接受照光治療。然而,如果紅血球破壞過多,或是膽紅素處理及排泄機制出問題,可能產生病理性黃疸情形。
他說,倘若黃疸時間超過2週,或大便持續呈現灰白色,得評估小寶寶是否有延遲性黃疸問題,盡早診治是否為膽汁鬱積症。評估新生兒延長性黃疸是否為肝膽疾病,除了追蹤大便顏色,建議抽血檢測膽紅素數值,以便進一步確診與治療。
江哲銘表示,新生兒膽汁鬱積有很多原因,包含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膽道囊腫、阿拉吉歐症候群、先天性代謝疾患等。台灣每20萬新生兒中,約有30~40人罹患膽道閉鎖狀況,後續可能進展成肝硬化,甚至需要換肝。目前膽道閉鎖疾病在台灣被歸類為罕病,發病原因至今無法完全明瞭,可能是產前感染、胚胎發育異常或其他因素引起,造成嬰兒膽道不通、膽汁持續鬱積。
江哲銘提醒家長,除了觀察寶寶的吃、喝、活動力之外,仍應對照兒童手冊中的大便卡;若有持續性的黃疸或大便顏色異常,應至門診請兒科醫師協助評估或轉介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