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腦中風逾5成殘留症狀 4大新療法助神經康復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腦中風為目前全球導致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及時治療保命,也可能因腦部缺血、損傷等原因導致手腳癱瘓、喪失語言能力,甚至就此臥床或成為植物人。據醫學文獻統計,腦中風後造成殘留症狀的比例約5至7成,安南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蔡銘駿表示,近年已有新興療法在神經復健取得成效,信能為腦中風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
蔡銘駿指出,現針對腦中風神經復健已有四大新解,包括腦部磁刺激、機械手臂、VR、腦機介面等,腦部磁刺激技術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神經調控技術,主要透過刺激大腦皮層,促進神經再生和改善運動與認知功能,已有醫學研究證實腦部磁刺激能有效改善運動能力、空間認知和執行功能,近年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交變電流磁刺激(tACS),也被應用於神經復健中,結合其他復健方法也能進一步促進神經再生和改善功能。
機器人手臂主要透過對患者的肢體進行運動控制和重力補償,幫助患者進行精確、反覆和持久的運動訓練,從而提高神經復健的效果,並增加神經系統對運動的適應性和可塑性,研究顯示已能有效促進上肢運動功能。虛擬實境可建立各種場景、情境輔助神經復健。腦機介面則是通過植入電極或使用無線傳輸的腦電圖,判讀患者的大腦信號,實現對肢體運動和認知功能的控制,並助患者恢復下肢運動功能,臨床上均已取得良好效果。
蔡銘駿強調,隨著腦部磁刺激、機器人手臂,以及虛擬實境及腦機介面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能為腦中風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輔助擬定後續復健治療各項計畫,信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與後續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