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久咳2週誤為長新冠 原來氣喘作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歲的陳先生在確診新冠後久咳2週遲遲未癒,以為是長新冠,直到有一天咳到胸腔發出咻咻聲、夜咳不止,在太太的建議下就醫才被診斷是氣喘,驚覺過往的反覆感冒症狀竟都是氣喘的病根未治。
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0%,孩童約有20%人口,成人氣喘盛行率與糖尿病不相上下,推估有200萬人,但病識感仍不足,診斷率僅約3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2023年邀集全台北中南共105位胸腔內科醫師,來自60家醫療院所,其中包含涵蓋19家醫學中心,針對臨床氣喘常見症狀進行普查。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調查發現確診氣喘者常見四大症狀,分別為: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尤其是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其實就是因為未能根治的咳嗽或是喘鳴,可能在氣候變化或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惡化,患者以為怎麼又感冒,實則是氣喘。
王鶴健指出,氣喘是一種普遍的全球性疾病,控制不佳還有可能造成全球化的溫室效應,英國調查研究也發現,氣喘控制不佳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氣喘控制良好的三倍,呼籲氣喘病人應遵從醫囑,正確且規律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的氣喘控制劑,避免因觀念錯誤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導致不必要的氣喘急診或住院,如此既能控制氣喘也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每年使用3支以上的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近16%患者,可能導致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2%,死亡風險高出90%。
石崇良指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於2022年修訂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治療指引,基於安全考量,呼籲病患不應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建議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做為氣喘抗發炎控制型藥物,以降低氣喘嚴重惡化及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