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友善環境 水雉成鳥年增37隻
記者黃文記∕官田報導
今年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夏季調查公布,共調查到一六五九隻水雉成鳥,相較去年增加了三十七隻,顯示友善環境策略有正向助益。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台南市政府合作,希望能提供更友善的環境作為繁殖棲地。今年調查顯示官田區仍為水雉主要分布的區域,占百分之七十;其次為下營區和麻豆區,分別占成鳥總數的百分之十四和百分之九。今年下營增加的隻數最多,麻豆及柳營的數量也有明顯的增長。除了這些地區,歸仁、柳營、六甲也有水雉繁殖的記錄,白河及山上也都有水雉的蹤跡。
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成鳥在菱角田被記錄到,大部分雛鳥及蛋的繁殖記錄也出現在菱角田,顯示水雉多利用菱角田作為主要繁殖地。除了菱角田外,水稻田及尚未耕作的水田也是水雉常使用的棲地,牠們常在濕地環境中找尋食物。而在繁殖地的選擇上,今年在水稻田、荷花田、草澤及種植香水蓮的水域觀察到水雉育雛的模樣,顯示水雉會利用多樣的環境進行繁殖。
此次參與調查的成員包含水雉園區的志工、嘉義大學學生以及從全台各地前來協助的鳥友,大家分別前往各自的調查區展開調查,並克服颱風來襲的困擾。
今年台南面臨嚴重的乾旱,不少菱田休耕或轉作水稻,目前耕種中的菱角生長情況也不如以往,導致水雉可使用的棲地略為縮減,水雉的繁殖活動也被迫延期。今年還有一個顯著的狀況,水雉的巢與巢間的距離縮短許多,單身水雉增加不少,顯示水雉繁殖受到影響。隨著氣候變遷,每年面臨的氣候挑戰也不盡相同,農田耕作相對容易受到衝擊,因此,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呼籲消費者選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從實際行動給予最直接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