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北區古蹟走讀教案 了解社會底層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北區公所和清華大學環境教育中心合作開發古蹟走讀教案,今年擴大至國、高中學生,邀請二十位國、高中教師辦理教師培力營,並首度將北區最多的街友列入教材中,邀請高中生一起了解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
北區區長李皇興表示,過去辦過兩次「古蹟就是教室」教案,都和國小合作,此次包括南二中、南寧高中和文賢、民德國中等國、高中老師,分成兩組寫教案。
第一組「沿著北門進城去」,在戶外踏踩課程中,很多老師不知道台南市大北門就在公園前面的北門路上,進大北門還有繁榮的「市仔頭」。
第一組老師跟著清代的街友散步,了解鎮北坊的「慈善」網絡,原來北門城內有五個清代遊民生活的重點。
負責報告的文賢國中蔡佩伶、魏妤珊和郭小翠老師表示,天災人禍的時代,遊民從北門進來,所以仁愛之街一帶的「寮內」是乞丐寮;開基玉皇宮每年春節都開設「狀元府」;而小媽祖附近在德慶溪上的德安橋也是遊民的大本營。
不是要帶學生去參觀街友的生活,而是要藉著走讀讓年紀大一點的學生反思:街友是社會錯綜複雜問題形成,不但要了解,也許也可一起探討解決之道。
再者,如玉皇宮每年春節獨有的「狀元府」,在舊文史資料曾有記載,狀元府指的是乞丐,廟在每年春節提供一個地方讓他們乞討,平常不開設,每年人數十八人,因此被稱為「十八王公」。
事實上,現在的「狀元」人數已超過此數,每年為搶好位置不但吵架,還會打架,所以廟方提出警告,再有打架便將狀元府關閉,北門派出所每年都還會派員警加強巡邏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