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進入蛇吻高峰期 每年近千人被咬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天氣漸暖,蛇蟲復甦,又進入蛇咬高峰期,疾管署指出,統計每年近千人被蛇咬傷,其中8成是龜殼花或赤尾鮐,台灣地區有194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民眾被蛇咬後,應拍攝或紀錄蛇的特徵及周遭環境,以助醫師判斷並火速就醫。
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表示,台灣地區的6大毒蛇,分別是龜殼花、赤尾青竹絲、飯匙倩、雨傘節、鎖鏈蛇、百步蛇。而每年4月到11月為蛇咬高峰期,且以8月最高。鄭雅芬指出,每年平均近1000人使用毒蛇血清,各種蛇毒血清中,以龜殼花和赤尾鮐血清使用最多,占比達8成;飯匙倩與雨傘節各占約1成。
疾管署表示,各種毒蛇之棲息環境與身體特徵不同,其中龜殼花為黃褐色,身上有龜殼樣花紋,喜歡在空木頭、落葉下、居家垃圾堆等環境,前往這些地方要穿長袖長褲雨鞋,並且避免翻動。
又稱為「赤尾鮐」的赤尾青竹絲,與無毒的青蛇長相相似,但頭部為三角形,尾巴為赤色;白天會休息在樹上或草叢,經過濃密樹叢,可以用棍棒「打草驚蛇」,告訴蛇「我來了」。
飯匙倩又稱眼鏡蛇,是6大毒蛇中唯一喜歡白天出沒,眼鏡蛇容易激動,看到人會抬起上半身,張開頸部肌肉作為防禦,看起來像飯匙,頸部白色擴張皮膚上有點狀則像眼鏡,因此得名。
黑白相間、頭為橢圓形的雨傘節,則其喜歡清晨、傍晚在溪流環境出沒,這些時段要注意避免在這些空間逗留;此外,因雨傘節是神經毒,被咬到感覺像螞蟻在爬,容易忽視、延誤就醫。
疾管署表示,不管被甚麼蛇咬到,都要當作是被毒蛇咬到,在第一時間就醫,以保障生命安全;如今人手1支手機,遭蛇咬後可用手機拍下蛇身或記錄周遭環境,都有助醫師搭配傷口情況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