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竹警菜市場前追通緝犯 路過民眾狂喊「警察好帥」

大竹派出所警員張政德及王唯至在楊梅區中興路58號菜市場前逮捕廖姓詐欺通緝犯。(圖/翻攝自黑豪家族) 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蘆竹警分局昨(25)日上午9時許,在楊梅區中興路58號菜市場前逮捕廖姓詐欺通緝犯,員警逮捕通緝犯的過程被路過民眾目擊,有女子一邊錄下過程一邊喊「警察好帥」,就連一旁的男子也說「對,那個警察超帥。」影片在社群曝光後引發熱議。對此,大竹派出所說明,昨日警員張政德及王唯至等2人掌握廖姓通緝犯行蹤後一路尾隨,廖姓通緝犯發現警方,加速逃逸至楊梅區中興路58號菜市場前,仍遭警方逮捕,全案移送新北地檢署歸案。 大竹派出所表示,被民眾稱讚很帥的張政德,以及王唯至,二位平時工作認真負責與同事相處融洽,同時都是愛家負責任的好爸爸,是同事眼中的優秀同仁。張政德說,將持續於本份工作,維護社會治安,保障民眾財產安全。 蘆竹分局長林鼎泰提到,詐騙集團以高額報酬為誘餌,吸引民眾投資,再利用車手提領造成被害人損失,當車手的報酬看似誘人,將被依法追究刑事及民事責任,背後的風險遠遠大於報酬,希望年輕民眾,不要被騙。

Read More

桃園明年成立住都中心 力推翻轉舊市區風貌

桃園市政會議今日通過「桃園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設置自治條例」將原本社宅服務中心改制為住都中心。(圖/住發處提供) 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桃園市政會議今(25)日通過「桃園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設置自治條例」將原本社宅服務中心改制為住都中心,除提供社宅管理服務之外,也肩負起推動都更的責任。 住發處表示,桃園市社會住宅服務中心成立於110年10月,原僅以管理社宅為任務,現擴大推動都市更新能量,今(113)年8月已成立都更專案辦公室,並陸續公告「防災都更」、「受理民間申請公辦都更」及「都更推動師」三大專案計畫,有需要更多專業人力投入,故將服務中心轉型為住都中心。 桃園住都中心目標在明年第一季正式掛牌成立繼雙北住都中心後的第一個都更專責機構。(圖/住發處提供) 住發處進一步補充,舊市區大多面臨著屋齡老舊、巷道狹窄及公共安全等問題,亟待透過都市更新手段處理,今日市政會議通過修法,即會送交市議會審議,最快今年底即可公告實施,目標在明年第一季正式掛牌成立繼雙北住都中心後的第一個都更專責機構。 住發處指出,桃園住都中心除將維護管理社會住宅,亦將專責都更整合、規劃並可擔任實施者,消彌民眾長期對都更業者信任不足的疑慮,目前已經盤點11處防災都更社區以及5處在中壢、桃園、八德、大溪和大園公有土地,做為公辦都更之階段目標。未來住發處仍將持續規劃、興建社宅,並深化各項都更政策,逐步轉型成「住宅及都市更新處」,強化都更量能,共同實現安居桃園的願景。

Read More

勞動部桃竹苗分署「一站式服務」多管齊下 助外籍移工快速適應生活

「移工一站式服務」協助移工快速融入工作環境,促進勞雇間彼此融合相處。(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今(113)年7月為止,在台外籍家庭看護及家庭幫傭已超過22萬人。為協助移工快速融入工作環境,勞動部自去年1月開辦「移工一站式服務」,提供初來台灣的家事移工舒適且合宜的處所,並完成8小時的入國講習,課程涵蓋生活適應、衛教健保、職業安全、聘僱法令權益保障等4大主題課程,透過3天2夜的講習課程,讓移工能加速認識我國法令、保障自身權益,也促進勞雇間彼此融合相處,在台穩定工作及生活。 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表示,「移工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1年365天全年無休服務,在移工入境後,安排專人專車接送至移工一站式服務中心參加講習,講習期間免費提供移工膳宿需求,以及免費網路服務讓移工方便聯繫親友,並設有祈禱室供移工進行宗教禮拜強化心靈支持,多管齊下讓移工能夠快速適應陌生的環境並穩定身心。 在移工入境後,安排專人專車接送至移工一站式服務中心參加講習。(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桃竹苗分署接著提到,在講習期間發生傷病或緊急事故,服務中心也會全程協助就醫及必要之協助照顧。讓原本需要在移工入國後1至1.5個月才能完成的雇主申辦作業,透過「移工一站式服務」入國3日內即可完成,取代過去雇主往返各機關及重覆登打文件的冗長及不便,一站就可完成申辦聘僱許可、居留許可、生活通報、職災保險及全民健保等5項文件,有效簡化申請程序及時間,維護勞雇雙方的聘僱權益。 桃竹苗分署說明,來自越南的V君幾年前曾經來台灣擔任3年的看護工作,當時因為文化上的差異不太適應,對相關的法令也不熟悉,所以在勞動契約結束後就回國在家鄉生活。今年決定再次來台工作,剛下機時感到忐忑不安,但此次有「移工一站式服務中心」服務人員熱情又溫暖的接待,撫平原本心中的不安並變得更踏實。在服務中心的這段時間,與同鄉一同上課、吃飯、休息,有種家的感覺,最難能可貴的是可以接觸到許多未曾獲得的重要資訊。無論是台灣的文化、法律規範,還是如何保護自己,這些課程都讓她受益匪淺,同時還提供1955移工諮詢專線,深深地感受到台灣政府對這些遠道而來工作者的關懷與重視。V君現在已經順利融入新雇主的家庭,非常感謝服務中心所有工作人員的照顧與協助,未來也會努力工作,讓台灣人對越南移工留下更好的印象。 桃竹苗分署也提醒雇主,最遲應在移工預定入國日5日前,申請入國講習並登錄移工基本資料,同時線上申辦聘僱許可、居留許可、職災保險、全民健保及辦理入國通報生活照顧檢查等5項法定事項並檢附文件,雇主若未完成登錄及申請作業,移工就無法來台工作。另外,雇主在申請聘僱外國人前國內求才或辦理移工轉換雇主如有相關疑問,可洽詢桃竹苗各地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或撥打桃竹苗分署電話03-485-5368分機1818,將有專人為您服務。相關移工一站式服務資訊,可參考「移工一站式服務暨機場關懷網」、入國講習服務也可電洽移工一站式服務中心03-252-5838或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

Read More

桃園星人秀複賽9/28~9/29中原文創園區登場 超強評審陣容曝光

首屆桃園星人秀樂團組冠軍週二計劃(Tuseday Plan,原:臺玖巴樂隊)與藝人周定緯。(圖/青年局提供) 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青年事務局「2024桃園星人秀」複賽將於本(9)月28日至29日,於中原文創園區13號倉隆重登場。此次賽事吸引近300組優秀桃園青年參賽,經過初賽激烈競爭,各組25強選手成功晉級,進入複賽的各組選手將在此階段一較高下,爭取晉級決賽名額,並透過業界知名導師一對一專業指導,進行為期二個月的強化訓練,迎接最終決戰。 青年局表示,此次複賽評審陣容同樣堅強,邀請到全方位藝人周定緯、七加七國際音樂整合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文碩、華納音樂製作部經理許維亨、嘻關節-嘻哈互動藝術節主辦人莊孟勳、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主任孫杰民以及知名舞團IP Lockers鄭妹擔任評審。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將以豐富的舞台經驗與音樂實力,提供選手精闢的評語與指導,協助大家在舞台上勇敢挑戰自我,突破創意與表演極限。   2024桃園星人秀邀請到全方位藝人周定緯擔任歌唱組與樂團組的複賽評審。(圖/青年局提供) 青年局長侯佳齡說,「我們非常重視選手的培育,因此特別邀請到各界傑出導師,不僅在比賽中提供專業建議,還將為進入決賽的參賽團隊進行一對一輔導,從歌唱、舞蹈到樂團演出,幫助每一位選手在決賽舞台上發揮出最佳水準。」 此外,此次競賽一大亮點為藝人周定緯將與桃園星人秀首屆樂團組冠軍「週二計劃」(原臺玖巴樂隊)攜手打造活動專屬主題曲,並預計於10月正式發表,邀請桃園表演藝術學群及各大音樂社團挑戰翻唱,為活動注入更多創意活力。比賽現場更將舉辦「追星人」線上抽獎活動,10位幸運觀眾將有機會贏取精美禮品,參賽者和觀眾們可密切關注青年局臉書,了解更多精彩資訊。

Read More

3小時吃一次藥!巴金森症6年藥效衰退「新型腦刺激器」助重拾生活

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而多巴胺為協調人體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在缺乏多巴胺之下,病患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65歲的紀先生6年前因步態不穩被診斷為巴金森症。起初藥物控制症狀良好,但隨病程進展,藥效逐漸縮短。去年底,他每天需服藥5次,每次間隔3小時,且每次服藥後需等待1小時藥物起作用後,才能活動2小時。這些不便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症好發中老年 常見症狀有這些 臺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症為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口,國內6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為2%。病患因腦部多巴胺快速減少,而多巴胺為協調人體運動功能的腦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在缺乏多巴胺之下,病患靜止時身體會出現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運動功能失調症狀。 早期、中期藥物治療獲控制 服藥5年效果減弱 郭怡真解釋,多數巴金森症患者臨床症狀於疾病早期及中期可經由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隨疾病進展,大約半數患者接受左旋多巴的藥物治療5年後,會逐漸出現藥效波動及治療相關之異動症狀,中後期患者多巴胺退化加劇,面臨更多動作障礙之外的症狀困擾,用藥愈趨複雜,患者生活品質日益下滑、家屬照護艱難。此時整合神經外科介入進行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可改善病患症狀,減輕其藥物負擔,重拾行動力。 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 重拾生活品質 郭怡真指出,過去傳統型的腦刺激器與電極只能給予固定方向刺激,無法靈活調整電量,新型的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可先偵測病友腦部與疾病症狀相關的異常波型,協助醫師更精準的為患者調整合適的刺激位點及電量大小,必要時運用方向性電極將治療電量集中到病患生病的核區,保護周邊腦結構有效降低副作用。 而臺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去年度評估超過400人次,並由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科跨團隊合作深腦電刺激手術,累積新電極置入個案超過50例,追蹤術後半年病患平均減藥比率達40-50%,未來在深腦訊號偵測型刺激器、方向性刺激電極及即將推動的遠距復健協助下,相信能提供巴金森症病友更全面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改善病友生活品質。

Read More

腸癌不再侷限每年固定篩檢!北醫大研究:「糞便潛血濃度」提供精準醫療新策略

糞便潛血濃度,有效判斷罹患大腸癌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目前公費提供50至74歲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而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潛血濃度越高者應儘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 糞便潛血濃度 有效判斷罹患大腸癌風險 這項研究是由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陳立昇副院長及嚴明芳教授率領的團隊,於今年5月,發表於JAMA Oncology(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卷),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眾,長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等資訊,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結果指出,低風險族群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進而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偽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而對於高風險族群,則可更精準的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個人化大腸癌篩檢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陳立昇副院長指出,糞便潛血向來以特定濃度切點(如大於20ug/g以上)視為罹癌高危險群,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會有一半比例有息肉,五分之一會有進展性息肉,及二十分之一的機會會有大腸癌,但事實上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用來做更好的應用,醫師可根據糞便潛血的濃度判斷是否需調整篩檢間隔時間,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每年一次或兩年一次,讓大腸癌篩檢個人化。 大腸癌精準醫療新方向 高風險族群早發現早治療 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陳立昇副院長強調,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大腸癌的可行性,北醫大研究團隊分析若與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免疫法有相同的篩檢效益下,這種個人化糞便潛血濃度篩檢策略可有效地減少了49%的糞便免疫化學法檢測以及28%的大腸鏡檢查次數,可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不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及風險,同時也確保高風險族群能更及時獲得必要的檢查及治療,為未來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可行的方向。

Read More

擔心孩子生長進度慢? 七月起四項兒童發展篩檢起跑!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響應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月舉辦衛教講座,促使家長了解生長遲緩以及發展篩檢的重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身高發育感到擔憂,尤其是當孩子的生長速度低於同齡兒童時,焦慮尤為明顯。了解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多種因素,如遺傳、營養和生活習慣,是釐清生長遲緩原因的關鍵。此外,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的發展同樣重要,及早進行專業評估和治療,能夠有效應對發展遲緩問題,身高發育及孩童發展都需要家長全面的關注。 孩子身高七成遺傳、三成後天因素 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王亭皓醫師指出,孩子的身高發育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父母所佔的遺傳因素高達七成。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身高發育緩慢時,應首先考慮遺傳因素。剩下三成為後天因素包含睡眠,運動以及營養是否補充夠,這些都將成為孩子身高發育的關鍵指標。 王亭皓醫師建議,家長應特別關注孩子的黃金生長年齡。對於女生來說,最佳的生長時期通常是從小學一、二年級到小六、國一之間,而男生則是從小四、小五到國二、國三之間。這段時間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家長應密切監測孩子的生長情況。王亭皓醫師建議,青春期前家長應每年監測孩子的身高增長,正常範圍應在4到6公分之間,如果一年內增長少於4公分或超過6公分,家長則需要有所警覺。在這些黃金年齡段內,任何異常的身高生長徵兆,如明顯的身高停滯或生長速度明顯低於同齡孩子,均及早識別這些徵兆,並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可以幫助孩子及時獲得所需的診斷和醫療評估,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生長遲緩原因多 10%孩童可能有SGA 王亭皓醫師指出,生長遲緩現象不僅限於孩童的成長階段,事實上,在嬰幼兒時期,約有10%的嬰兒屬於SGA(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小於胎齡兒)情況,即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這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可能面臨提早發育、青春期進展加速,以及日後罹患代謝症候群或肥胖的風險增加。因此,家長應格外注意這類孩子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 對於身高發育遲緩的孩子,王亭皓醫師首先會確認問題來源,並根據情況提供治療建議。大多數問題可以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若問題較為嚴重,可能需要進行生長激素或性荷爾蒙的測試。如果檢測顯示生長激素不足,健保會提供相應的治療。 王亭皓醫師指出治療策略主要根據每個孩童不同的狀況。例如,若因能量攝取不足或流失過多,應改善飲食或檢查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內分泌問題則需進行血液檢查。治療的關鍵在於找到問題根源,並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我國於今七月起 推出未滿 7 歲童 6 次發展篩檢 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紀孝儒醫師指出,政府於2024年7月1日推出了六次針對未滿7歲兒童的發展篩檢服務,旨在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問題。這項服務涵蓋6-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3歲、3-5歲以及5歲至未滿7歲等階段,全面評估兒童的粗大動作、細小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等方面,幫助家長與醫療專業人員更有效地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 紀孝儒醫師強調,這些篩檢不僅能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問題,還能幫助制定特定的介入方案。紀孝儒醫師提到一個發展遲緩的案例:一名小朋友在兩歲時仍不太會說話,家長決定帶他就診。經過半年的語言治療,情況並未好轉,甚至出現了更嚴重的「大舌頭」問題。醫師排除了代謝方面的問題後,進一步調查病史,發現小朋友曾因感冒引發中耳炎,導致聽力異常。在轉診至耳鼻喉科並配戴助聽器後,孩子的語言發展得到了顯著改善。紀孝儒醫師提醒家長,針對孩子的症狀採取對應的治療至關重要。 紀孝儒醫師指出,早期診斷和介入對兒童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一系列新的篩檢服務為家長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來監測孩子的發展狀況,對於篩檢中發現的異常情況,專家建議家長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進一步評估和介入。 定期追蹤孩子生長發育,及早預防治療 王亭皓醫師與紀孝儒醫師強調,生長發育的追蹤應該是連續且持續的。一些家長因自身青春期發育較早,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關注。定期帶孩子進行生長發育檢查並採取積極治療措施,有助於確保孩子的正常成長。及早識別潛在的生長遲緩或者發育遲緩,透過臨床專業人員的協助,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最後王亭皓醫師建議家長,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發育,應確保孩子每晚十點前就寢,並鼓勵孩子進行每天至少二十至三十分鐘的運動,尤其是跳繩。此外,應限制甜食和炸物的攝取,並避免隨意使用影響生長的類固醇藥物或不明偏方。這些措施將有助於支持孩子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Read More

全台第一個有關兒童成長頻道開播啦!首集Podcast《育兒童學會》慶祝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科蘇本華醫師,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育兒童學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育兒童學會》Podcast正式啟動,中山附醫蘇本華醫師攜手各領域專家解密兒童成長關鍵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科蘇本華醫師與新生兒科專家王杏安醫師,攜手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育兒童學會》,目的在幫助家長們更好地了解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關鍵知識,分享醫學知識與育兒心得。該節目將深入探討兒童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並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應對育兒挑戰。 在首集前導篇中,兩位醫師共同慶祝「9/20國際兒童成長意識日」,這是一個在提高公眾對於兒童生長健康的關注並促進早期發現及治療兒童成長障礙的全球性活動。該日的重點在聚焦於孩子成長遲緩、成長激素缺乏症(GHD)及其他影響兒童生長的健康問題。 ▲王杏安醫師進一步探討了兒童身材矮小的多種原因,包括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症、身材矮小和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GA)等,並呼籲家長關注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及早介入和治療的必要 中山附醫兒童部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科蘇本華醫師指出:「開設這個頻道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利用這樣的平台,讓更多家長獲取正確的成長發展資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像成長遲緩這類問題,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對孩子的未來將有重大影響。」 呼籲家長把握成長黃金期,Podcast《育兒童學會》定期更新提供專業育兒知識 蘇本華醫師與王杏安醫師進一步探討了兒童身材矮小的多種原因,包括性早熟、生長激素缺乏症、身材矮小和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GA)等,並呼籲家長關注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及早介入和治療的必要,並透過《育兒童學會》節目獲取專業知識與支持,幫助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更有信心。 《育兒童學會》將會定期更新,透過多集節目來解答家長的疑問,提供科學的育兒知識,並幫助家長更有信心地陪伴孩子成長。 關於《育兒童學會》 《育兒童學會》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蘇本華醫師主持,針對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兒童成長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每集節目邀請各科專家醫師探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健康議題,為家長們提供實用的育兒建議。 《育兒童學會》 Podcast 連結:https://solink.soundon.fm/tpcha

Read More

脂肪瘤不只是肥胖者專利!中醫提醒可能與壓力、飲食有關

脂肪瘤不只是肥胖者專利!中醫提醒可能與壓力、飲食有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有些人偶爾會在身體上摸到接近皮膚表面的不明腫塊,摸起來有明顯的範圍,且按壓時感覺痠脹,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脂肪瘤。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脂肪瘤雖然常見於肥胖者,但並不表示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瘤;事實上,脂肪瘤不一定是因為飲食油膩或攝取過多脂肪所造成,而是可能與染色體的重組、異變或體質和生活習慣有關。 過度攝取肥膩、高膽固醇食物 易讓體內脂肪細胞異常增生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臨床發現喜歡飲酒、經常進食肥肉、動物內臟、無鱗魚或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族群,容易形成脂肪瘤。這是由於過度攝取肥膩、高膽固醇食物,會導致脾胃濕熱,痰濕內生,進而讓體內脂肪細胞異常增生、變硬,形成所謂的「痰濕體質」,中醫常用清熱除濕、健脾和胃、軟堅散結的中藥材,例如決明子、陳皮、山楂等來進行調理。 經常熬夜、思慮過多 易因氣血不暢形成脂肪瘤 另一種容易罹患脂肪瘤的人則是壓力過大、經常熬夜、思慮過多的族群。這類型的人容易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脂肪組織和淤血交織,最終形成結締組織包裹脂肪細胞,而成為脂肪瘤。對於這類患者,中醫會使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藥材,如柴胡、薑黃、玫瑰花,來疏通經脈,消散脂肪瘤。 此外,遺傳體質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脂肪瘤患者,或曾受過嚴重外傷,在皮膚癒合時也可能刺激脂肪組織增生,導致脂肪瘤的形成,這類情況下,調理腎氣特別重要。腎為先天之本,透過強化腎氣可以減緩脂肪瘤的增長機會。 中醫認為脂肪瘤與情緒、飲食有很大關聯 吳宛容中醫師分享了一位銀行員的案例,該患者因工作壓力大而且常常應酬,出現經常感覺到疲勞,且無名指與小指麻木的情況,經過多次醫師診斷,誤以為是頸椎壓迫,最終吳宛容中醫師發現手肘處有一個脂肪瘤剛好壓迫在尺神經分布的地方,導致手麻。經過針灸與中藥調理,脂肪瘤被消除,手麻症狀也因此得到改善,為了防止復發,吳中醫師使用了黃耆健脾益氣,還有三棱、莪術、丹參、赤芍、制乳香、制沒藥、山楂、大黃等藥材理氣活血消積,以及法半夏、陳皮、白芥子、浙貝母等藥材燥濕化痰散結,與澤瀉、薏苡仁來利水祛濕,並搭配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針灸,進行全面調理。 中醫認為脂肪瘤與情緒、飲食密切相關。因此,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過大,以及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對於預防脂肪瘤有極大的幫助。建議飲食方面盡量少食高脂、高膽固醇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進食不宜過飽,以七八分飽為宜,減少酒精和含酒精類的飲料以及動物內臟等攝取,以遠離脂肪瘤的威脅。

Read More

擦傷、割傷該怎麼辦?急性傷口處理方法一次看!

雅丰診所整形外科醫師周宏璋說明急性傷口處理SOP,帶民眾掌握傷口及疤痕保養的撇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擦傷、割傷等生活中常見的大小傷口,看似簡單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延長癒合時間、留下難看的疤痕,甚至造成感染等嚴重問題。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傷口癒合?面對這些急性傷口,怎麼做才能避免留下難看的疤痕呢?雅丰診所整形外科醫師周宏璋說明急性傷口處理SOP,帶民眾掌握傷口及疤痕保養的撇步。 急性傷口、慢性傷口有何不同?哪些屬於急性傷口? 傷口又可分為急性、慢性傷口。周宏璋醫師說明,慢性傷口可分為動脈型、靜脈型、神經型等3種,這些傷口都是慢慢形成的,但所謂的「急性傷口」指的是急性受傷所導致的傷口,像是被火燒傷、被玻璃割傷、被刀劃傷、跌倒擦傷等平時常見的意外傷口,甚至手術傷口都算是急性傷口。 急性傷口有4基本處理步驟 縫合共有3種方法 有些民眾受傷時可能會覺得傷口小不嚴重不需要進一步處理,但周宏璋醫師建議,若有受傷還是都應前往醫療院所評估、處置比較保險,因為有些傷口可能需要打破傷風疫苗,有些則是外表看起來不嚴重但內部可能有肌腱、血管斷裂或骨頭、內臟損傷等,這都需要經過醫師檢查、評估並做適當的處置。 醫師會根據不同的傷口給予相對應的處置,周宏璋醫師表示,針對割傷、撕裂傷等急性傷口,一般來說基本的處理步驟包含: 清潔 消毒 評估是否需縫合 包紮 在縫合的部分,周宏璋醫師提到,目前有縫(縫線)、釘(釘書針)、膠(組織膠)等3種方法,能固定傷口避免裂開、促進癒合,若使用縫線、釘書針事後需要拆線、拆針,但組織膠不用,如果外層不想要有縫合的傷口可以考慮用組織膠黏。 不過周宏璋醫師強調,組織膠的黏著力、固定力相較之下較弱,若傷口太大、太深、張力太大還是需要用縫的,像傷口位在關節處、嘴唇等常會活動的地方就不太適合使用,它較適合淺層傷口,若傷口沒有很深或是像小孩子害怕打麻醉縫傷口、較難配合縫合的患者等,就蠻適合使用組織膠固定。 疤痕與受傷嚴重度有關 處置、保養不好也會有影響 而受傷後許多人都會擔心疤痕問題,若不想留下難看的疤痕民眾該怎麼做呢?周宏璋醫師表示,傷口疤痕漂不漂亮最主要是與受傷的嚴重程度有關,另外也會跟醫師的處置、病人的保養有關。 在處置方面,周宏璋醫師提到,疤痕漂不漂亮有時與縫合縫得漂不漂亮、黏得平不平有關,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縫合技術讓疤痕更漂亮,建議可以找整形外科醫師縫,不過整形外科醫師通常都沒有值班急診,所以如果想讓疤痕更漂亮,可以到醫美診所、整形外科診所求診。 至於保養則包括傷口保養、疤痕保養。周宏璋醫師表示,傷口保養就是要注意乾淨、清潔、勿擾動,讓傷口好好休息、固定,不要亂動、亂抓、亂揉,這樣傷口才會漂亮,而疤痕保養一般需要做到以下4點: 防曬:避免疤痕反黑。 保濕:若皮膚皮脂腺受傷無法分泌油脂,可能會使傷口容易裂開,建議擦乳液保濕。 固定:勿亂揉、亂動。 壓迫:使用彈性襪、疤痕貼片等。 另外,周宏璋醫師提到,飲食部份也要注意,避免芹菜、九層塔等光過敏食物以免疤痕反黑,而且要均衡飲食,因為吃不好、睡不好也會影響傷口癒合,此外回診也很重要,經過醫師處置後2-3天建議可再回診檢查一次,若返家後發現傷口有任何異狀也應回診做進一步檢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