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桃日照中心舉辦烘焙活動 長輩動手做出聖誕回憶

部桃桃樂居日間照顧中心日前舉辦聖誕手工烘培活動。(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桃樂居日間照顧中心日前舉辦聖誕手工烘培活動,對於日照的長輩是相對新鮮的,他們的年代背景,是比較少在慶祝聖誕節的,活動過程中,需要長輩細心的調整手部動作,除了活動讓長輩們有過節氣氛外,也可以訓練到長輩的精細動作。 桃樂居社工古朝弘表示,希望透過烘培活動訓練長輩手部動作,也讓長輩在開心慶祝聖誕節之外,還能體驗過往經驗較少體驗的活動。桃樂居長輩楊阿姨也說,活動中老師很細心的介紹每一樣食材及份量,以前比較少接觸烘培的東西,所以覺得很新鮮,在製作薑餅屋的過程中,要很小心的將每個部位黏再一起,也很考驗她的手穩定度跟力道控制,很謝謝桃樂居的社工老師們辦理這個活動。 長輩在開心慶祝聖誕節之外,還能體驗過往經驗較少體驗的活動。(圖/部桃提供)   部桃社工主任余偌圲強調,希望桃樂居成為周遭社區長照家庭的照顧後盾,長輩在日間時能得到良好的照顧環境,桃樂居提供專業的照服員、社工,也讓家屬放心將家中的長輩讓我們照顧,加入桃樂居這個大家庭。

Read MoreRead More

腹主動脈瘤如未爆彈!從「這些」事做起關心家人健康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10萬名患者因此喪命1,如果腹主動脈瘤直接破裂沒有血塊包覆,死亡率將高達8成以上,即使破裂時有血塊包覆並送醫進行緊急手術,存活率也僅約5成。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潘昱僑、林宗憲報導 腹主動脈瘤有如體內的未爆彈,大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若未發現、治療,一旦破裂恐將危及生命。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陳偉華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10萬名患者因此喪命,如果腹主動脈瘤直接破裂沒有血塊包覆,死亡率將高達8成以上,即使破裂時有血塊包覆並送醫進行緊急手術,存活率也僅約5成。 盡早發現、盡早治療是關鍵,陳偉華醫師呼籲,65歲以上的男性至少要做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主動脈有無異常擴大,除此之外,有吸菸史、家族史、三高、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等民眾,都是腹主動脈瘤高危險群,從45歲開始就應提早進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什麼是「腹主動脈瘤」?如何篩檢、診斷? 「腹主動脈瘤」指的是腹部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血管異常突出,陳偉華醫師說明,一般正常的腹主動脈大小為2-3公分,但它可能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不正常擴大,只要擴大超過50%以上,臨床上就會將它稱為「瘤」,一旦大於5.5公分,每年破裂風險就會增加非常多,應盡早接受治療。 不過,腹主動脈瘤位於後腹腔,很難從外觀或觸診發現,因此臨床上會透過腹部超音波,或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CT)做精確診斷。陳偉華醫師提到,雖然傳統CT就足以診斷腹主動脈瘤,但有些患者可能會有無法配合的情況,若透過1024切CT,攝影涵蓋範圍寬達16公分,能一次把病灶在最短時間內做良好地偵測。 而且1024切CT每個切面約為0.23mm,所以0.1cm的病灶都能被找到,還可以同時偵測到冠狀動脈阻塞性疾病、其他臟器的主動脈瘤等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完整的治療。 腹主動脈瘤有2手術方式 如何訂定適合的治療計畫? 而腹主動脈瘤的治療目前可分為傳統剖腹開放手術、微創支架手術等2大類。陳偉華醫師表示,大致上9成以上的患者治療都會以微創支架手術為主,在安南醫院只要患者年齡大於50歲,原則上第一選擇都是微創支架手術。 在支架選擇上,除了傳統覆膜支架外,還有開窗支架、分支支架等,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評估最適合的支架治療。另外陳偉華醫師提到,安南醫院醫療團隊還能根據患者的生理結構、瘤體型態等自製客製化支架,應對較困難、複雜的個案,在治療上安南醫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大大提高患者術後生存率,手術死亡風險更低於1%。 隨著支架技術的進步,現在只要瘤頸大於4毫米就可以使用微創支架手術,不過陳偉華醫師指出,在瘤頸很短的情況下置放支架,容易有滑脫、內漏的風險,這時可以考慮使用腔內錨釘加強固定,根據大型國際研究顯示,它能大幅降低一型或二型內漏發生的機會,對病患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腔內錨釘外,陳偉華醫師表示,也可以在腹主動脈瘤內預埋一些導管,在置放時於導管內塗抹特殊膠水或特殊的促凝藥物,讓動脈瘤內產生血栓來減少內漏的風險。 安南醫院與韓國、上海合作 三醫院聯合進行大型研究 現在腹主動脈瘤手術治療,只要適應症達到健保署規範就可獲得健保給付。不過陳偉華醫師提到,由於腹主動脈瘤微創支架手術仍是一個較新的治療方式,為了更了解亞洲患者置放支架後5-10年的內漏風險、再介入情況、整體預後等,安南醫院和韓國、上海醫院將合作,進行亞洲級別的大型研究計畫做更進一步地了解。 相信未來腹主動脈瘤治療將會持續進步,但是治療最好的方式仍是預防,民眾應避免抽菸、三高等危險因子,而腹主動脈瘤患者順利治療後也應定期回診、控制血壓、調整不良的生活習慣等,避免疾病再度惡化。  

Read MoreRead More

50歲後排尿慢又細!醫揪兇手 告訴你如何搶救攝護腺、保住性能力

攝護腺拉開術具有傷口小、出血量少的優勢,因不破壞尿道、攝護腺組織,進而降低手術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攝護腺肥大是多數男性都會遇到的課題!據統計,50歲以上男性,約1/2都有排尿慢、頻尿、解不乾淨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且盛行率更隨年齡增長而上升。一名65歲男性,為改善夜尿、排尿速度慢等攝護腺肥大症狀,先至心臟科做了攝護腺動脈栓塞手術,兩年的時間過了,卻不見改善效果,便轉往泌尿科尋求幫助。一進診間,他便提出希望治療後不會影響性功能和射精功能等訴求,經評估討論後,他選擇接受攝護腺拉開術,不但成功解決排尿困擾,也完整保留住性功能。 長安醫院黃煒軒醫師提醒,看對科別、做對檢查,才能正確判斷病情,做出最佳的醫療建議。而男性朋友也別礙於面子或自認是老化所致,而拒絕求醫,這不僅有損健康及生活品質,甚至還可能引發心理問題,掌握治療黃金時機,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男性攝護腺肥大 發生機率隨年紀遞增 黃煒軒醫師指出,攝護腺就是常聽到的前列腺,是男性專有的腺體,位置在膀胱往尿道出口前,故得其稱。受到男性賀爾蒙變化影響,攝護腺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變大,進而造成膀胱出口阻塞,影響排尿功能。普遍來說,55歲的男性50%以上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每增加10歲發生率就會跟著上升5%,到了70歲後,高達半數都有該泌尿道症狀困擾,可說是男性的原罪。 攝護腺肥大引起尿尿問題?善用IPSS量表自我檢測 隨著攝護腺肥大,同時也會引起排尿問題日益困難。黃煒軒醫師說,要知道是否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除透過醫師專業診斷外,從一些下泌尿道症狀,包括夜尿、頻尿、急尿、尿流變細、尿不乾淨、斷斷續續排尿等,即能略知一二。此外,「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IPSS)」也是簡單有效的自我評估工具,該表以七項常見排尿症狀發生頻率計算分數,幫助檢測攝護腺肥大嚴重程度。以利及早發現並盡早介入,更有效地控制攝護腺肥大引起的排尿障礙。   攝護腺肥大治療選擇多 延誤治療恐損膀胱健康 至於攝護腺肥大一定要治療嗎?黃煒軒醫師表示,一般醫生會根據攝護腺大小、症狀影響程度等,提供適合病人的最佳治療建議。若症狀輕微,沒有不適、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不予以治療或以藥物控制,如甲型阻斷劑、男性荷爾蒙抑制劑等,這些都是常見選項。 不過,藉由藥物控制還是有極限,當無法承忍受藥物副作用或症狀程度到達中度至重度時,此時就需要手術介入治療。黃煒軒醫師提及,膀胱為了應付攝護腺肥大造成的泌尿道阻塞,膀胱的肌肉就必須更加有力,以利將尿液排出;但當膀胱長期反覆處於過勞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膀胱疲乏,產生「膀胱小樑化」。不僅膀胱的彈性下降、容量縮小,也會變得過於敏感,進而造成泌尿道症狀更加頻繁出現。因此,攝護腺肥大的影響不只關乎泌尿道的通暢,對膀胱功能造成的傷害更是不容小覷,不得不慎。 攝護腺拉開術 保留攝護腺、恢復快且不影響性功能 過去治療攝護腺肥大以攝護腺刮除手術為主,雖可有效改善病人尿流速、排尿困難等,但術中破壞攝護腺組織,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可能會引起性功能障礙、逆行性射精、水中毒等相關併發症,讓不少男性患者擔心而拒絕治療。隨醫療科技進步,現今已發展出低侵入性微創治療(MIST)。 以「攝護腺拉開術」為例,黃煒軒醫師以緊閉的窗簾譬喻阻塞的攝護腺,而攝護腺拉開術是將「窗簾拉開」後,用釘子將兩邊的簾子固定住,讓光線得以射進屋子內,拉開肥大的攝護腺打開尿道以改善排尿症狀。相較於傳統手術,攝護腺拉開手術具有傷口小、出血量少的優勢,因不破壞尿道、攝護腺組織,進而降低手術風險;整個手術時間約10-20分鐘可完成,術後當日即可返家,病人很快就能感受到排尿症狀獲得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此治療方式不會產生新發生的性功能障礙及逆行性射精等風險,減少病人的擔憂與恐懼,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及早就醫治療 讓排尿順暢無礙 黃煒軒醫師強調,攝護腺肥大治療的選擇多元,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針對治療的考量也有所不同,無論是傳統或者新興的治療方式,都各有利弊,因此,病人應充分了解後再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以滿足自身的需求。 最後,黃煒軒醫師也提醒,男性朋友若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千萬不要不好意思、以為只是老化,或誤信坊間偏方,甚至沒有經過泌尿科專業檢查,(或接受非泌尿科檢查專業治療)另尋等,這些對於泌尿道症狀改善效果都十分有限,建議應盡快到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對症下藥,守護膀胱健康,恢復暢快地解尿。

Read MoreRead More

手指遇冷就變色 免疫疾病早治療有望獲得控制!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許鶴忀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的「疾病群」,若民眾有發燒、持續咳嗽、呼吸喘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今年四十多歲的王先生日前在做胃鏡檢查時,被醫師發現手指發白,仔細詢問得知,只要天氣變冷、在冷氣房待一陣子、碰到冷水或冰塊,指腹就會變色,警覺性高的腸胃科醫師因而將其轉介至過敏免疫風濕科,進一步檢查確診王先生罹患「硬皮症」,而且不只出現雷諾氏現象,手指皮膚也有明顯變硬的情形,所幸發現及時,還未影響到內臟器官,規則服藥及平時做好保暖工作,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免疫疾病種類多,類風溼性關節炎佔比高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許鶴忀表示,硬皮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原因仍不清楚,主要特徵是血管及組織纖維化。所謂「自體免疫疾病」指的是人體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所造成之疾病,種類複雜,各疾病的症狀表現、治療方式都不同,常見的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症、僵直性脊椎炎、皮肌炎、乾癬等。1 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家族病史者,應留意早期症狀! 許鶴忀醫師解釋,免疫風濕疾病屬於多基因遺傳疾病,也就是多種基因交互作用導致,因此即便透過基因檢測驗出相關基因,也不一定會發病;反之,即使家族沒有病史,也有可能會患病,像王先生就是家族裡唯一得到自體免疫疾病的個案。統計顯示,有自體免疫疾病或甲狀腺家族病史者,罹患風濕性疾病的機率較高,其他還有抽煙、牙周病都是常見的誘發因子,會導致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提醒上述高風險群應留意早期症狀,不要等到很嚴重了才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自行停藥恐加重病程,積極配合是王道! 許鶴忀醫師補充,免疫風濕疾病早期症狀包括持續性關節腫痛、皮膚紅腫異常、手指頭遇冷會變色、長期低燒,不論是單一症狀或多症狀同時發生,只要出現就應立即就醫診治,確認診斷,並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千萬不要隨意停藥!門診常遇到病人以為自己好了就自行減藥或停藥,殊不知只是表徵好了,抽血檢查還是異常,中斷治療很容易再復發。臨床觀察證實,反覆頻繁發作會加重病程進展,讓症狀更嚴重、治療也會更加艱難。 發燒、持續咳嗽、呼吸喘即就醫,釐清症狀、調整藥物! 隨著天氣轉涼,流感、新冠肺炎都將再現高峰!許鶴忀醫師強調,免疫疾病患者感染後易引發重症,並有機會使原有疾病治療難度增加,建議出門配戴口罩,並施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若從未施打完三劑新冠疫苗者建議施打。此外,由於免疫風濕疾病療程漫長,從出現症狀到經風濕免疫科確認、開始藥物治療,平均長達近12個月!2 假如真的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即使症狀輕微也要盡快回到原治療醫院就診,釐清症狀是感染還是本身疾病造成,並諮詢醫師是否該調整藥物。 AI輔助診斷,免疫風濕治療新利器! 「2024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將於12月21日假台中榮總舉辦,會中除了依照不同疾病類別分組聚焦討論以外,也分享了免疫風濕疾病最新的治療進展,除了新上市的生物製劑、鏢靶藥物有更好的達標治療外,針對紅斑性狼瘡的細胞療法,也在臨床試驗獲得不錯的治療潛力。大會同時也請來賴國隆醫師分享人工智慧在免疫風濕科門診的應用,探討在AI浪潮下,如何透過電腦輔助診斷,判別疾病嚴重度,歡迎有興趣的病友一起來共襄盛舉! 本衛教資訊由輝瑞大藥廠提供。PP-XEL-TWN-0490-202412 1 嘉義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 (n.d.). 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及常見自體抗體. Retrieved December 2, 2024, from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5/c6180/檢查與衛教/自體免疫疾病衛教20120220.pdf 2 The journe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 review of reported lag times from the onset of symptoms,…

Read MoreRead More

「蛇馬龍舞」水果月曆搶翻天!桃園農業局長陳冠義揭設計亮點

農業局長陳冠義說明桃園農業的近況。(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除了是工業大城外,農業也相當多元產值也高,更是台灣北部地區有機蔬菜最大供應地,《桃園電子報》專訪了桃園市農業局長陳冠義,說明桃園農業的近況。 陳冠義從今年農業局推出的水果月曆談起,陳冠義表示,農業局就是要推廣行銷桃園的農產品,每年年底到了最搶手的就是農業局的水果月曆,桃園已經連續20年發放,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年做了一個很大幅的改變,這次以「蛇馬龍舞」台語的什麼都有諧音為名,內容除了水果外,把桃園有名的農特產品如黑豬肉、蔬菜、苦茶等一併納入,過去以照片呈現的方式,這次特別商請曾獲美國葛萊美獎的蕭青陽老師設計,邀桃園水彩藝術家彩繪創作「畫我故鄉桃花園」,推出以來在正式發放的場合非常搶手,幾乎都是秒殺,如在大溪花彩節索取民眾是大排長龍,出乎預期,農業局已經加印。 桃園2026年要辦國際設計展,即使一個宣傳品都要有這概念,代表桃園進入藝術設計之都。(圖/桃報資料照)   陳冠義表示,桃園近年來有很大的改變,因此這次月曆的設計有不同的思考,首先這月曆很有藝術感,每一張圖掛在牆上就是一幅水彩畫,甚至值得收藏,桃園2026年要辦國際設計展,即使一個宣傳品都要有這概念,代表桃園進入藝術設計之都,接著每月份所呈現的農產品只要透過月曆上的QR碼就可以連上「桃園好農」網頁,了解這些農特產品的特色,這也是農業局在推動的品牌農業。 今年「大溪水岸花卉農遊」吸引上百萬人次到訪。(圖/翻攝自大溪月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再者這月曆的風格年輕,陳冠義表示,水果月曆是老少咸宜,而這次有更多的年輕族群和外縣市的民眾喜歡,很多民眾透過許多管道來索取,大家都說非常文青。且這次月曆還有做成動畫,可以用下載的方式成為手機桌布,智慧化電子化。最後這月曆的紙材全部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可能跟過去尺寸小一些,也是把永續利用的概念融入。所以一個小小月曆的製作,可以看到桃園市政府的用心,透過這月曆的發放,能讓民眾了解桃園市府農業的方向在哪裡,希望大家喜歡。這月曆最後一波公開發放在本月14、15日於藝文園區食農教育聖誕PARTY,歡迎大家來參加索取。 在休閒農業方面,今年「大溪水岸花卉農遊」吸引上百萬人次到訪,陳冠義表示,大溪水岸花卉農遊就是以前的大溪花彩節,活動9天時間很多人來訪,雖然在秋冬季遇到颱風,造成一些延遲時間延遲,但終究還是圓滿,這次在造景上結合棒球意象,剛好是十二強奪冠,另外在一些裝置物上,也展示了桃園米寶、黑豬,綠竹筍、蓮藕、畜牧等桃園最有名的產品,這些產品很多已經用真空包販售,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得到,另外酪農業桃園也很發達,現在小學班班喝鮮奶,很多物料也是來自桃園,最重要的是大溪本來就是花卉之都,在這次活動當地農民也認真編織出很漂亮的圖形,值得大家每年都來看。 另外很多人到訪的,有普羅旺斯之都稱號的楊梅仙草花節,一片紫色的仙草花,一個禮拜突破63萬人次,天天都塞車,而且仙草花愈冷愈開花,所以冬季要看花到桃園,這是台灣北部冬季最大賞花景點。這兩個地方休閒區農業區發展的非常好,桃園目前有18個休閒區,都在籌設中。 陳冠義表示,這兩年桃園很多的農事活動有做一些轉型,不僅只是看熱鬧,還有教育的意義在裡面,如仙草花農地的覆蓋,以前都是用塑膠的PE膜,種植結束後就只能當廢棄物處理,這幾年在推廣能自然分解的農膜、紙膜,植入環保永續的概念,這次也獲得國際設計獎項。 另方面在智慧農業推行上,桃園許多農地已在使用智慧澆灌、智慧環控,如監視器、太陽能板等,並設置小型氣象站,讓農民用手機就可以預先知道土壤的溼度、溫度等。在無人機使用上,紅火蟻的防治效果相當明顯,桃園是國際機場,當初的紅火蟻就是經由空運貨物進到桃園,讓台灣淪陷,以前防治透過人工投藥防治,但受限於地形,有些地方就是人力無法到達,這次用無人機投藥,解決這問題,農業局也利用無人機的優勢,做施肥、遙測等措施,今年颱風造成復興區的農損,道路中斷讓勘災無法進行,也是透過無人機的認定,不需要一定要靠人力到現場。 陳冠義表示,農業很大一部分是靠天吃飯,也許一塊瓜地就要收成,一旦遇到風災或水災,原本可以賺數百萬,可能一夜全部農損,不僅賺不到錢,還要貸款止損,透過科學化的管理,盡量把訊息提前告知農民預防,這是很重要的工作。

Read MoreRead More

醫師化身聖誕老人 聖保祿醫為臥床病患獻佳節祝福

醫師化身為聖誕老公公,為病患送上溫馨的祝福。(圖/聖保祿醫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聖保祿醫院居家護理所「報佳音」團隊於今(19)日上午9時,前往探望五位臥床病患,帶來聖誕歌曲、禮物及修女的祈禱。醫師化身為聖誕老公公,為病患送上溫馨的祝福,讓他們提前感受聖誕的關懷與溫暖。 陳奶奶是一位失智症個案,個性爽朗,喜歡聊天,但對人、時間和地點缺乏清楚的認知。由於下肢無力,她只能臥床休息。當聖保祿團隊到訪家中,唱詩歌並送上祝福時,陳奶奶感到非常開心,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仿佛忘卻了病痛與不便。此外,陳奶奶的先生因中風長期臥床,也需要照護。團隊希望能將這份祝福與關懷送到陳家,為他們帶來溫暖與鼓勵,讓這對長期面對困境的夫妻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支持與愛。 聖保祿居家護理所護理長陳佳鈴表示,該居家護理所自82年成立以來,居家護理所始終致力於為長期臥床病患提供專業的居家照護服務,是桃園市首家設立此類服務的機構。自91年起,居家護理所每年舉辦的聖誕「報佳音」活動,已成為機構的特色之一。這項活動不僅傳遞醫療上的支持,更在心靈層面給予病患力量,並讓社會的關懷與溫暖傳遞到病患身邊。 聖保祿居家護理所不僅傳遞醫療上的支持,更在心靈層面給予病患力量。(圖/聖保祿醫院提供)   陳佳鈴說,目前聖保祿居家護理所正為近200位病患提供照護服務,其中包括三管病人與末期癌症病人。團隊將繼續秉持著愛心與專業,陪伴病患走過艱難時刻,並將這份關懷延續到病患及其家屬身邊。

Read MoreRead More

桃園環保局推航空噪音補助申請E化 便民措施獲好評

桃園環保局向民眾推廣航空噪音補助申請E化。(圖/環保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環保局自今(113)年6月1日開始受理第八梯次113-114年桃園國際機場航空噪音防制費補助作業,目前超過3萬戶民眾已提出申請,環保局為增加處理效率亦加派人力加辦理申請案,提醒已收到申請通知函尚未申請之民眾,可直接透過手機或電腦至「航空噪音防制費線上申辦服務平台」申請。 環保局表示,該局自103年起以2年一梯次辦理噪音防制補助,並逐梯次簡化申辦流程及提供民眾有感便民服務,從原兩階段申請防制設施與配套設備核銷作業優化為切結現金發放、原2本共64頁申請書優化為E化無申請書,僅須確認檢附文件後簽名;原須檢附6項申請文件簡化為2項,上梯次已申辦且資料無異動者僅需提供身分證及電費單;原3級數防制區補償範圍精進為5級數新網格法;增加線上申辦服務平台,可用電腦、平版、手機,且健保卡無須插卡認證,還有郵寄等服務、配合民眾需求辦理假日現勘、配合里長或里民需求辦理里巡迴收件或線上申辦服務平台宣導,各種簡政便民措施備受民眾肯定。 桃園環保局宣傳線上申辦的簡便性並邀請里民一同加入線上申辦的行列。(圖/環保局提供)   環保局提到,環保局也特別派員前往回饋區青峰里與里長、環保志工們一同參與航空噪音防制費線上申辦推廣活動,現場教學操作線上申辦防制費補助,期許環保志工於社區活動中,協助宣傳線上申辦的簡便性並邀請里民一同加入線上申辦的行列,里長亦協助社群張貼線上申辦航空噪音防制費的資訊,期盼透過走入鄉里傾聽民意使宣導效益達到最大化。民眾對於機關辦理航空噪音防制費的服務品質給予高達96%滿意度,且線上申辦服務平台的使用率較前一梯次同時期成長11%,未來將持續精進補助業務辦理方式,簡化流程與辦理時效。 環保局提醒,第八梯次航空噪音防制費辦理期限至明(114)年12月31日止,請符合當梯次防制費補助資格民眾務必在辦理期間提出申請,避免自身補助權益受損,若對該梯次防制費補助申請或線上操作有問題,可電洽03-3850961、03-3856371、03-3856030,將由專人協助處理。

Read MoreRead More

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呂佳恆報導 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 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   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 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 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 「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 「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Read MoreRead More

心臟衰竭非末路!掌握早期徵兆 積極參與治療 再創嶄新生活

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如「累、喘、腫」。這些表現容易被誤認為是年老體弱或日常疲勞所致,患者因而忽略延誤就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四十多歲中年男子,有慢性高血壓,但沒有規則追蹤與服藥習慣,某次嚴重感冒且呼吸困難,住院才發現心臟衰竭。返家後飲食以麵線羹、水餃與泡麵等快速方便食材為主,後續三個月內,陸續嚴重水腫與呼吸喘誘發反覆再住院三次,由於心臟衰竭導致走路就氣喘吁吁,最終失業造成經濟斷炊,被迫安置於遊民之家。在沒有接觸心衰竭照護團隊前,心臟衰竭對他來說,是失能與隨時瀕死的疾病,並造成他幾乎喪失存活自信心。 經轉介心臟衰竭急性後期照護團隊,接受藥物與系統化照護,在積極參與自我管理訓練下,不僅打破再住院惡性循環,重返工作職場,從遊民變成可工作的社會中堅分子!還成為遊民之家義工,幫助其他患者。 從這案例中可看到「心臟衰竭非末路等死疾病!」只要正確透過系統性整合藥物與非藥物照護,會有很高機會康復並大幅提升生活品質,重拾生活信心。 早期症狀常被忽略 正確認知「累、喘、腫」是關鍵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劉敏慧個管護理專家指出,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如「累、腫、喘」,這些症狀易被誤認是年老體弱、感冒或疲勞所致,因此,常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她強調,「有高血壓、心肌梗塞或三高等病史者,若在生活中出現活動時呼吸喘或水腫等症狀,應盡快主動前往心臟專科檢查。」劉護理專家進一步分享,心臟衰竭分為A至D共四個嚴重階段。許多患者即使在A或B階段尚無明顯症狀,但心臟功能可能已開始減弱,存在隱性風險。因此,除了認識症狀,心臟功能檢查非常重要,可透過心臟超音波或B型利鈉肽(BNP)血液檢測等專業檢查,協助及早發現心臟異常。 結合全方位照護資源 幫助患者減少急性發作 劉敏慧護理專家進一步表示,心臟衰竭治療的關鍵要素包括:疾病自我管理行為訓練,如定期量血壓、體重、認識心衰竭疾病,這些行為能幫助患者辨識惡化徵兆,即時處理避免住院風險;營養調理上需遵從營養師建議的飲食配方;安全運動訓練,以增加身體活動耐受力,讓患者即便有心臟衰竭,仍然可以有好體能。特別提醒,心臟衰竭患者運動訓練須在專業醫療指導下循序漸進,才能在確保安全前提之下,有效提升心臟功能與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推出心臟衰竭系列衛教影片 加強患者自我照護能力 為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更全面了解心臟衰竭治療與生活管理,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推出一系列心臟衰竭衛教影片,內容涵蓋患者自我監測、飲食調控、復健訓練和日常照護等多方面知識。劉敏慧護理專家說明,影片內容涵蓋心臟衰竭知識對於患者非常重要,不僅幫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巧,也能讓他們逐步恢復生活自主性和穩定性。例如,影片中提供如何調整飲食方法,像是減少鹽分攝取、控制水分等,這對於減少水腫、降低心臟負荷都有直接幫助。 教育影片系列上線 助患者走向健康生活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教育影片現已上線。該影片系列推出,不僅希望幫助患者及早識別心臟衰竭初期症狀,還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自我管理,減少急性發作,延緩病情惡化。劉敏慧呼籲患者及家屬多利用這些影片作為自我照顧參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病情,積極面對生活挑戰。 齊心綻放戰勝心衰衛教影片四部曲連結: 衛教天地 |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Heart Failure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Read MoreRead More

喉嚨痛能吃火鍋嗎?醫師列3原因建議最好不要!

隨著氣溫下降,火鍋成了許多人吃飯時的首選,不過胡皓淳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好不要吃火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近期天氣變化大,民眾也容易因此感冒出現喉嚨痛等症狀,在冬季時節許多人會吃火鍋覺得這樣暖心又暖胃,而且感冒的時候來碗熱湯感覺身體會更快好起來。但是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表示,民眾如果有喉嚨痛的問題,建議最好不要在這時吃火鍋。 天冷吃火鍋但喉嚨痛先忍忍 醫師列3原因建議別吃 隨著氣溫下降,火鍋成了許多人吃飯時的首選,現在餐飲業也推出麻辣、咖哩、泡菜等不同口味的火鍋湯底來供民眾選擇,不過胡皓淳醫師強烈建議喉嚨痛時不要吃火鍋,主要有以下3原因: 高溫食物容易刺激喉嚨: 火鍋通常都是在滾燙的情況下吃,如果吃進過熱的食物,其實會加重喉嚨的負擔,甚至有可能會導致喉嚨黏膜進一步受損,因此如果喉嚨有發炎的情形,建議不要吃過燙的食物,以防止傷害加劇。 辛辣食物容易加重發炎: 很多人吃火鍋時很喜歡選擇麻辣湯底,但這些辛香料對喉嚨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喉嚨的不適感,並有可能會加重喉嚨發炎的症狀,對於喉嚨痛的人來說,這就是標準的「火上澆油」。 油膩食物較難消化: 火鍋中的肉類、海鮮,或是油脂含量較高的湯底,都屬於較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還有可能使喉嚨產生過多的痰液,讓人覺得更加不舒服。 如何健康享受火鍋?醫師提醒務必遵守4原則 如果真的非常想吃火鍋,胡皓淳醫師提醒,民眾務必要遵守以下4原則,才能健康地享受火鍋: 選擇清淡的湯底: 像是清湯、蔬菜湯底等,選擇較為溫和的火鍋湯底,避免麻辣、香料過多的湯底,減少對喉嚨的刺激。 控制溫度: 吃火鍋時不要吃剛從鍋裡撈出來的滾燙食物,至少應稍微吹涼一下再吃,避免燙傷喉嚨。 少油少鹽: 盡量選擇清淡的食材和調味,少用一點醬料,以減少對喉嚨的負擔。 多搭配蔬菜: 建議民眾可多吃蔬菜,像菠菜、白菜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纖維,對於身體恢復和免疫系統有所幫助。 資料來源:胡皓淳醫師臉書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