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病鬥士陳燕麟醫師獲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 籲SMA病友不要放棄

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得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陳燕麟醫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第22屆罕見疾病獎助學金頒獎典禮」於11月圓滿落幕,今年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由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陳燕麟醫師獲得。自國二那年確診罹患罕見遺傳疾病「肌肉萎縮症」後,秉持著「治不好但可以想辦法延緩惡化」的決心,陳燕麟投身於罕病遺傳研究,並先後建置70多項基因檢測服務,期盼以自身為「醫師與病友」的雙重角色,造福更多罕病家庭。 啟動善循環,罕病患者也能為社會盡心力! 有別於大部分病理科醫師待在實驗室,陳燕麟是全台少數有在看診的病理科醫生。一名國小二年級女童,在常規抽血檢查中被發現肌肉酵素過高,需要進一步做病理切片確診是否為肌肉萎縮症。由於傳統病理切片需要在腿上畫刀,女兒不願意,母親在透過網路主動聯繫陳燕麟後,成功透過基因檢測取代病理切片,成為陳燕麟第一個看診的病人。 陳燕麟回憶起這段陳年往事,沒想到初次將研究應用在病人身上,竟很快就驗出基因帶原,確診女童罹患遺傳疾病「肌肉萎縮症」,讓他更加堅定研究罕病基因檢測這條路。對於榮獲首屆「罕見疾病貢獻獎」殊榮,他謙虛表示,希望藉此機會讓大家知道:「不是弱勢團體就要手心向上,即便是罕病患者也有可以為社會奉獻心力的地方!」同時他也向病友們喊話,即便只是分享自身故事,也能傳遞勇氣和力量給身陷低潮的人們,期許病友能勇敢站出來,散播正能量,創造善的循環。 打造肌萎症專屬的病程曲線圖 發病至今超過二十年,現年42歲的陳燕麟坦言,最怕的就是「時間不夠用」,他深知雖然現在還能坐在輪椅上,但隨著病程進展,併發症日益嚴重,總有一天自己會臥床,連痰都咳不出來。 為了協助病友解決並穩定醫療及照護問題,民國85年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成立,提供基因檢測、輔具及急難救助補助、醫療和生活諮詢服務、組織家庭支持日活動,提昇病友家庭生活品質;如今,在陳燕麟理事長的帶領下,協會致力於整理並建立病友資料庫,以期能儘早製作出如同寶寶生長曲線般的「疾病歷程曲線」,加快新藥臨床試驗的速度。 健保給付SMA藥物,病友應珍惜治療機會 今年8月,健保擴大給付兩種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的疾病修復治療,幫助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有機會延續生命與維持生活品質。陳燕麟形容SMA藥物就像是班長,過去遺傳疾病無藥可用,現在作為第一個有機會用藥接受治療的領頭羊,是一種幸福,更要以身作則,避免成效不彰,鼓勵獲得健保補助的病友們:「一定要定期回診,積極配合治療,好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願意再病一次。」陳燕麟曾在自傳中提到,面對疾病的每一次挫敗,都是冥冥之中推動自己找到新方向的助力,只要學會擁抱生命的不完美,活著就有希望!他更以自身經歷證實,即便身患疾病也不該被束縛,積極治療人生還是有無限可能,也期盼延續這份愛與關懷,能讓罕見疾病受到重視,為病友打造一條與社會接軌的溫暖橋樑。

Read More

少10顆牙成健康隱憂?65歲以上國人竟多2至4成心臟病、精神疾病風險

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圖中左三)提醒民眾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任何口腔保健問題,應積極與專業牙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打造一口健康好牙,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才剛補完牙,怎麼又蛀牙了?!」看牙醫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硬傷,調查統計發現,竟有高達半數的台灣人曾因為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容易導致口腔問題惡化,產生牙周病或牙齒脫落的狀況,甚至連帶影響全身健康!知名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點出,重點在於選對治療方式,才能有效降低二次蛀牙發生,也避免得往返牙醫診所的痛苦。 口腔保健為全身健康指標,影響外觀又衍生慢性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積極推動健康老化,鼓勵各國確保高齡長者能維持身體功能自主性,日本也曾提出「8020護齒行動」的口腔健康指標,指出一個人必須擁有二十顆以上的功能牙,才算具備足夠咬合咀嚼的功能,並確保生活品質。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國民健康口腔調查指出,台灣65歲以上國人平均僅存17.9顆牙齒,到了80歲後竟僅剩四成民眾仍能擁有20顆自然牙齒,遠遠落後國際間健康老化的標準! 口腔健康可視為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表示,牙周病、蛀牙和缺牙等口腔問題,不僅影響咀嚼功能,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許多國際臨床研究也發現,不良口腔保健將連帶提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18%,牙周病患者罹患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機率也大增37%,提醒民眾不得不多重視自我口腔管理。 3D齒雕技術助患者遠離「補牙、蛀牙」惡性循環 傳統上在治療蛀牙時,會使用銀粉或複合樹脂進行填補,然而效果卻無法持久,銀粉填補過一段時間後導致牙齒變黑,且容易造成牙齒結構的破壞,維持兩至三年就得重新補牙,而複合樹脂則容易因收縮膨脹而產生縫隙,反而讓細菌侵入先前的蛀洞,導致再次蛀牙。 曹皓崴牙醫師分享,臨床上經常遇到患者因而陷入「補牙、再次蛀牙」的惡性循環,飽受疼痛,然而,曾有調查統計,高達半數台灣國人曾因害怕看牙而選擇延誤治療,反而得面臨後續牙齒脫落、產生牙周病的窘境。曹皓崴牙醫師點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如何在蛀牙剛發生或尚未惡化之前就選對治療方式!」 診所引進貼齊國際水準的AI數位設備,透過最新的3D齒雕技術,先使用全數位口內掃描儀器於口中取模,再利用德國引進的科技儀器,製作出與牙齒缺損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陶瓷修復物,不僅與天然齒質相近,顏色自然、邊緣密合度佳,填補後更不易再度產生蛀牙,兼顧美觀與功能。 50歲女教師輕視缺牙問題 竟導致口臭、記憶力衰退!   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的50歲林姓女患者,因本身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導致牙周病加重,一開始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會影響咀嚼,沒想到隨著多顆牙齒缺損、脫落,不僅不方便進食,也不敢吃蔬菜及肉類,更出現口氣尷尬、記憶力衰退等困擾,對於工作及日常生活皆有重大影響,一直到診所進行牙齒重建治療,包括牙周病雷射清潔、牙周導版保養、3D列印輔助全導引雷射微創全口重建手術等項目,歷時半年後煥然一新,不僅換得一口好牙,咀嚼功能恢復正常外,連血糖和心血管指數都更加穩定,總算找回自信的她更能在工作上有所展現,得到好多學生稱讚:「老師的笑容好溫暖!」 牙醫診所曹皓崴院長解釋,牙周健康不僅關乎美觀與功能,也能改善身體的慢性發炎狀態,提醒民眾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如有任何口腔保健問題,應積極與專業牙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打造一口健康好牙,實現更美好的未來。

Read More

青春男大生長痘痘不理反受痘疤苦 藥物、雷射同步消滅困擾

一旦痘疤形成,要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接受連續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19歲男大生阿凱,從高中開始飽受青春痘困擾,但沒有好好治療。上大學後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惡化,發炎的痘痘常常疼痛化膿結疤,外觀問題更是讓他困擾不已。阿凱最後鼓起勇氣至皮膚科門診尋求協助,在診療後以口服A酸搭配外用藥膏治療,經過五個月,阿凱長年的爛痘大幅改善,並進一步接受皮秒雷射與二氧化碳汽化式飛梭雷射改善痘疤,那些讓他心中糾結的痘疤終於逐漸消失! 青春痘影響青少年皮膚健康與心理 後續痘疤更是困擾 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惱人的痤瘡(俗稱青春痘)是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以型態來說,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結節囊腫型,而病灶數目多寡與發炎情形都會決定痤瘡的嚴重程度。臨床上會依發炎情形不同給予不同的外用藥膏與口服藥物治療,但發炎慢慢控制下來後所造成的痘疤往往更讓人困擾。痘疤種類繁多,可分為紅痘疤、黑痘疤、凹痘疤與凸痘疤,凹痘疤又依據不同凹陷形狀分為冰鑿型、滾動型及車廂型。因此,從發炎控制到疤痕預防及改善的整合性的治療,就非常重要! 青春痘治療新觀念 早期介入痘疤治療控制更好 鄭百珊醫師指出,傳統觀念認為以口服藥物(A酸)治療痘痘期間不宜進行雷射或其他疤痕治療,但目前認為早期介入治療才能讓痘痘與痘疤達到更好的控制。針對不同種類與嚴重度的痘疤問題,醫師會評估選擇不同的複合性治療模式。以最困難治療的凹痘疤來說,除了使用皮秒雷射加上超級鏡片來改善中層凹疤,也可同時改善色素性痘疤問題;而最棘手的深層凹疤目前可使用功率較高、脈衝輸出時間較短的二氧化碳汽化式飛梭雷射來治療;另外微針電波則可以藉由許多極細小的微針穿透皮膚表層,將電波能量直接傳到達皮膚真皮層,促進纖維母細胞及膠原蛋白增生。 誤信網路資訊亂處理 消滅疤痕需儘早就醫、耐心治療 鄭百珊醫師表示,痤瘡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也是病人最常憑藉個人經驗或網路資訊而亂處理的疾病,但如果沒有儘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一旦痘疤形成,要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耐心接受連續多次的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桃園敬老卡福利被批「用不到」 藍綠議員齊促市府檢討

桃園市敬老愛心卡每月補助800點。(圖/桃報資料照)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敬老愛心卡每月補助800點,但使用率長期偏低,引發藍綠議員齊聲批評。民進黨市議員張肇良指出,許多地區因大眾運輸不完善、運動場館稀少,導致長者點數「無處可用」。他建議市府擴大使用範圍,將掛號費、農會及YouBike電輔車納入補助項目,讓政策更符合需求。 敬老卡每月800點數使用率僅3%。張肇良表示,敬老卡的設計初衷是鼓勵長者使用大眾運輸工具,但現行政策對龍潭、新屋等郊區長者幫助有限,這些地區缺乏捷運及鐵路,公車班次稀少,運動場館也不普及。他批評,長者難以善用這項福利,市府應全面檢視各區使用率,改善政策實效。 六都敬老愛心卡比較表。(圖/桃報資料照)   國民黨市議員林政賢補充,桃園的敬老愛心卡政策相較其他縣市較為保守,例如台中市、新竹市長者可用卡點補助醫療掛號費及購買民生用品。他認為桃園市應參考這些城市經驗,讓長者的日常需求獲得更多照顧。 此外,民進黨市議員陳雅倫提到,龜山大坪頂地區居民主要使用新北市區公車,但市府至今未完成刷卡設備的裝設,影響當地長者的權益。她呼籲交通局與社會局加速處理,確保政策公平性。 對此,社會局局長陳寶民回應,敬老卡補助屬「自辦福利」,非法定社會福利支出,市府必須考量財政負擔及政策初衷。他強調,敬老卡的設計是為鼓勵長者外出活動,若開放補助掛號費或購物金,恐與政策理念背道而馳,但是否納入更多使用範圍,將與相關局處進一步評估研議。

Read More

開南大學高教深耕計畫成果豐碩 激發學子創新思維與社會責任感

開南大學學生帶來精彩演出。(圖/開南大學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開南大學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展今(11)日在A105會議廳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結合學術創新、國際交流、生活美學與永續發展等多元面向,展示過去一年推動計畫的亮點成果,吸引了教育界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場面熱烈。 阿卡貝拉社團及熱舞社帶來精彩演出,為活動揭開序幕,充分展現校園活力。開南大學校長林玥秀致詞時表示,生活美學與永續生活推廣,是開大的辦學的核心目標,透過課程豐富與實作化,讓教師引領學生做中學,達到學用合一的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開南大學校長林玥秀致詞。(圖/開南大學提供)   開南大學研發長丁一倫則說,開大致力大學的社會責任,成效包含辦理永續發展相關活動87場,與會人數共計4885人。這個年度,永續人才培育,證照培訓人數共計260人、台灣飲食生活美學國際輸出交流,共設計特色伴手禮開發6件。 飲食生活美學,開南大學觀光餐飲系學生出國比賽,屢獲佳績。(圖/開南大學提供)   開南大學介紹,整場活動規劃多項主題演講,涵蓋各分項計畫的成果分享。其中,教務處副教務長黃建宏就「跨域創新學習」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打造智慧學園的成效,包括教師教學成長社群的建立、跨領域學分課程整合、開設11門微學分課程、雙語教學能力及發展PBL、融入AI科技等多元創新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參與國際競賽屢獲佳績。國際長楊勝評則聚焦「深化國際交流」,介紹過去一年舉辦的58場國際活動及海外交換生計畫,為學生開拓全球視野。 游林玉春榮獲開南大學榮譽學士學位,表彰其在教育及社會的睿智灼見和傑出貢獻。(圖/開南大學提供)   開南大學表示,資訊院院長劉季綸的演講則是探討「生活美學與永續生活推廣」,展示影視夢工廠與元宇宙應用等創新計畫,透過實作化課程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活動也特別邀請董事長游仲堅分享「玩聚學習快樂共融」的成功案例,激發現場嘉賓共鳴,為成果展注入熱情。 典禮最後,游林玉春榮獲開南大學榮譽學士學位,表彰其在教育及社會的睿智灼見和傑出貢獻,並在全體嘉賓的見證下進行撥穗儀式。活動結束後,來賓們參觀了動態展和靜態展,全面了解開南大學在高教深耕計畫中的豐碩成果。此次成果展現開南大學113年高教深耕計畫在教育創新、國際化及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豐碩成果,為未來教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Read More

桃園蘆竹猴子出沒 蹲後照鏡狂盯駕駛座畫面曝

猴子爬上一台在停等紅燈的白色汽車,蹲坐在後照鏡上。(圖/翻攝自桃園爆報(二))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蘆竹區富昌街、南青路口今(11)日有民眾目擊一隻猴子在逛大街,猴子甚至趁汽車在停等紅燈時,蹲坐在後照鏡,趴在車窗上猛盯駕駛座,引發網友熱議。 臉書社團「桃園爆報(二)」稍早有網友發文表示,「誰家飼養的猴子」、「在馬路上遊蕩,用路人請小心,很危險」。從該名網友PO出的影片可以看到,一隻猴子竟爬上一台在停等紅燈的白色汽車,蹲坐在後照鏡上,隔著車窗朝駕駛座猛盯。網友見狀紛紛留言說,「89猴,找人輸贏」、「跟攔車89猴沒兩樣只差沒拿球棒」。 有網友誤會猴子是白車駕駛所飼養,懷疑他虐待動物,原PO也特別幫忙澄清,白車駕駛是無辜被猴子找上的。據《自由時報》報導,蘆竹警分局已通報農業局派員前往處理,釐清猴子是否有人飼養、為何會在馬路上趴趴走。

Read More

幼兒誤吞水晶寶寶別「做1事」! 醫:嚴重恐腸阻塞、死亡

楊德亮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間的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等憾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一歲半的玲玲誤食「水晶寶寶」,家屬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就醫。在經住院禁食、接受靜脈輸液,並定時給予瀉劑後,沒有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阻塞症狀,五天後順利出院。 水晶寶寶吸收水分後膨脹 當心嚴重腸道阻塞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楊德亮醫師表示,玲玲家屬起初不解,孩子未有嘔吐、活動力差等情形,為何需要住院,經詳細說明根據過去和國內、外多個誤食水晶寶寶的個案經驗,水晶寶寶在腸胃道中吸收水分後會膨脹至原本體積的20至30倍,造成幼童腸道嚴重阻塞,此情況需要緊急開刀移除,過去就曾有未緊急醫療處置死亡之個案。 幼兒未確認吞入異物是什麼 大量飲水恐反致嚴重後果 楊德亮醫師解釋,家屬時常於幼兒異物吞入後,緊急給予大量飲水,但如水晶寶寶這類物品,主要成分為丙烯酸樹脂,是一種吸水性很強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後,體積會迅速膨脹數十倍,甚至還會分裂成數小個,可能反致嚴重後果。 三歲以下幼兒避免接觸水晶寶寶 3大危害不可不慎 楊德亮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間的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等憾事。 水晶寶寶對幼兒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 腸道阻塞的風險:幼兒腸道較小,水晶寶寶迅速吸收腸液後會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道急性阻塞症狀。 窒息風險:水晶寶寶也可能卡在呼吸道中,導致窒息缺氧。異物哽塞導致兒童窒息死亡風險極高,當兒童出現異物哽塞症狀,應立即施行「兒童哈姆立克法」。 化學成分危害:某些水晶寶寶產品成分標示不清,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之化學物質。

Read More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防出血 血友病患職場不卡「關」

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宗憲報導 「血友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無法正常製造凝血因子,常在肌肉或關節處出現自發性或週期性出血的罕見疾病,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疾病,因此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則通常為帶因者,但少數女性可能有輕微症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賴學緯醫師表示,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先天性血液凝血異常 體內自發性出血 賴學緯醫師說明,因患者體內缺乏第八凝血因子(A型)或第九凝血因子(B型),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與活動力。最常見的是A型血友病,目前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15至20人,這意味著在台灣約有400-500患者。症狀包括肌肉、肘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出血、腫脹疼痛,以及自發性的黏膜出血、血尿、牙齦、外傷及腸胃道出血等,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反覆出血恐造成關節損傷,嚴重者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日常生活。 久站關節易出血 預防性注射保護關節 在過去預防醫學觀念不完善的情況下,曾有病友因為職業需久站,關節受力較大造成容易出血,出現腫脹痠痛影響到日常工作的情形。另外,老年族群可能因髖關節出血疼痛而不良於行,排斥外出運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交能力,加上可能同時發生骨質疏鬆,等到要接受治療時,關節可能已損壞至需要換人工關節。 賴學緯醫師強調,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能維持病友體內凝血因子在下一次注射前的低點濃度維持在3-5%,可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現象,減少關節壞損的機率,因此,及早接受注射控制疾病的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傳統凝血因子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但是因為活性衰退速度快且容易被人體代謝掉,約2至3天就必須再次注射,對於上班族或老年族群來說,每週前往醫院兩次以上注射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 最新研究顯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透過藥物結構做構型的改良,比較不容易被人體代謝掉。因此,在接受注射後三至四天內,凝血因子有機會維持在40%以上,而在進入五至七天的半衰期後,凝血因子濃度仍可維持在18至20%,讓病友一樣能外出工作,維持日常活動,因此每週只需注射一次,減輕治療負擔。 預防性注射減少出血現象 賴學緯醫師表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除了減少關節出血與耗損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難以察覺的微型出血,甚至達到零出血。另外,針對上班族或有高度活動需求的病友,就能減少治療的時間與注射頻率,不論對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業上來講,都會方便很多。 讓患者都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過去,病友常擔心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過低,除了要隨時注射以外,更因為害怕受傷、出血等情形發生而不願外出。賴學緯醫師指出,對於血友病的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能讓血友病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是外出運動等日常生活,不再因疾病而受限。另外,選擇注射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後,病友也能進行碰撞強度低或風險較低的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單車、瑜伽等。也能向復健科醫師或專業的教練諮詢肌肉訓練及抗阻力運動,有助於改善體態及控制體重。 A型血友病可依個人考量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 根據國外使用經驗,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目前未增加抗體產生或嚴重併發症等問題。賴學緯醫師建議,目前治療上有因子補充及非因子治療, 選擇上可能取決於個別因素,例如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存在抗體、對先前治療的反應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與專門從事血友病的醫療提供者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研發無疑是在因子補充方法的一大進步,不僅可讓體內長時間保有高濃度凝血因子,降低出血現象,且能有效降低病友心理焦慮並提升運動意願及習慣的養成。在目前健保的條件給付下,相信未來可解決許多病友及家屬長期的困擾與負擔。

Read More

壯世代肩頸痠痛易引起失眠、頭痛 從病因改善才能完全根治!

長時間電腦作業或坐躺在沙發、床頭滑手機,導致肩頸壓力過大引起痠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宗憲報導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痠痛現象,其中,最為大宗的原因是長時間電腦作業或坐躺在沙發、床頭滑手機,導致肩頸壓力過大引起痠痛,長期下來恐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等。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陳昭憲主治醫師表示,有位三十歲男性,平時工作要長時間盯著電腦,加上螢幕過低、鍵盤及滑鼠擺放位置不當,造成肩頸痠痛,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出現失眠、頭痛、眩暈等症狀。經醫師建議,改良電腦配備的擺設、矯正坐姿後,原本每周兩次針灸、兩次復健,現已回復健康,擺脫肩頸痠痛的困擾。 姿勢不良與神經壓迫最常見 引起痠痛成因多,其中姿勢不良及神經壓迫兩大類最為常見,包含長時間電腦作業、坐躺在沙發或床上、以及搬重物、洗碗等彎腰姿勢。陳昭憲醫師表示,電腦螢幕及鍵盤、滑鼠擺放位置不當,導致坐姿前傾,使得頸部壓力過大,容易產生肩頸痠痛。另外,廚房流理台、洗手台設置偏低需要彎腰,都會對腰椎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陳醫師指出,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韌帶鈣化都可能壓迫到神經。若有壓到頸椎的神經根,可能會出現手腳無力、麻木以及刺痛。若壓到脊髓,初期不會有較明顯的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大小便失禁,就需要緊急送醫動手術。 運動姿勢不正確、沒有緩和放鬆也會造成痠痛 許多民眾有慢跑、游泳、重訓、爬山等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仍有腰背痠痛的困擾。陳昭憲醫師指出,運動後出現痠痛現象,除了乳酸堆積外,更要確認運動姿勢是否正確或運動後沒有適當放鬆,造成筋膜緊繃。以重訓為例,原本要鍛鍊後背肌的肌肉,如果施力的方式不對,可能會拉到肩頸的肌肉,再加上運動後沒有適當的放鬆,就會引起痠痛的現象。 休息、熱敷、護具,預防痠痛有一套! 陳昭憲醫師表示,若想要預防痠痛的發生,首先最重要的是休息,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坐躺在沙發或靠在床頭等,都需要轉換姿勢來釋放脊椎壓力。另外,針對局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放鬆的效果,也能舒緩痠痛。而一般家庭水槽過低或需要彎腰搬重物時,會使腰椎壓力過大,嚴重者可能閃到腰而無法站立。陳醫師建議民眾可穿戴護具,護具最主要有兩個功用,第一是給予支撐力,減輕運動、行動所造成的壓力。第二是限制活動,避免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傷害。曾有民眾反應穿戴護具後行動相當不便,但其目的在於限制活動以及避免錯誤姿勢而造成傷害。 肩頸壓力過大,造成全身不適 陳昭憲醫師分享,一位三十幾歲男性,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長期下來出現肩頸痠痛,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伴隨著失眠、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治療初期時,症狀可改善個一兩天,但隔週回診表示症狀又出現了,在深入了解病灶後,請患者把螢幕架高、更換人體工學椅、改善姿勢並搭配治療下,原本一周兩次針灸兩次復健,變成一周一次針灸一次復健,到現在已經完全恢復了。陳醫師強調,不論是姿勢不良或神經壓迫引起的痠痛,最重要的不是去減緩痠痛的症狀,而是要找出病因,才能完全根治。

Read More

洗手對今年腸病毒疫情更有幫助!原因何在?又該如何正確洗手?

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呂俊毅醫師認為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腸病毒,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過去腸病毒疫情主要流行期都是在夏季,但是今(2024)年到了冬季,腸病毒仍持續在社區中活躍。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秋冬腸病毒疫情高峰已經超越夏季,而且目前腸病毒個案數已是過去十年來最高的一年。 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減少個案持續增加將是這波腸病毒疫情防治的重點之一。在預防的部分,洗手注意手部衛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怎麼洗手才正確呢?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明正確的洗手方式,並針對腸病毒預防上民眾常見的錯誤迷思進行解答。 為什麼洗手很重要?從傳播途徑、今年疫情特點了解 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感染,因此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可以進而減少病毒傳染,而且透過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 呂俊毅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感染族群雖然是以小小孩為主,不過在這波腸病毒疫情中可以發現,受到免疫負債影響,今年年紀大一點的大小孩們腸病毒感染個案比例特別多,如果是在過去都只有小小孩感染的情況下,其實洗手的效益並不大,因為孩子很小還不太懂,但是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預防腸病毒酒精乾洗手有用嗎?如何正確洗手? 不過怎麼洗手才正確呢?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酒精乾洗手,這樣可以殺死腸病毒達到預防的效果嗎?呂俊毅醫師指出,酒精乾洗手不能夠完全消滅病毒,但它還是可以減少病毒量,不過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勉強方法,所以還是提倡正確洗手方法,減少腸病毒散播的速度或範圍,幫助預防腸病毒。 而正確的洗手方式就是遵守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力完/腕」使用肥皂濕洗手仔細搓揉雙手各個位置,呂俊毅醫師建議,如果有適當的設備,民眾應用肥皂仔細搓揉20秒以上,之後再用大量的清水沖洗。 打腸病毒疫苗就能預防?錯!仍有可能染其他型別 除了洗手之外,現在很多家長也會帶家中孩子去接種腸病毒疫苗,希望能增強保護力、預防腸病毒感染。不過,所謂的腸病毒疫苗其實指的是「腸病毒71型疫苗」。 呂俊毅醫師提醒,腸病毒有很多不同的型別,像今年就有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等腸病毒感染,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用此疫苗來預防,即使打過腸病毒71型疫苗,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民眾仍要提高警覺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