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凌傑為《農家妹子》的畫像
■六月
在我三歲之前,我的家似乎常居無定所,先是從老家新竹新埔鎮搬到台北,那時我尚未出生,我前面已有六個兄姊,據說在台北就搬了好幾個住處,然後又遷回新埔鎮,我便在遷回那年出世了。
三歲時,舉家遷往南部旗山一個名叫三角仔,又名圓潭的小村子,過起拓荒墾植的農家生活。剛搬至三角仔時,一家大小八口先暫棲在一座祀奉大渡公的廟裡,然後又借得一處老舊的國小老師宿舍,再搬到一棟破舊的老茅屋,直到住進這所老茅屋,我才有些童稚的記憶。幾年後,我們在老茅屋旁蓋了一棟在早年農村看起來還算體面的紅瓦屋,這下子,一家人總算是能安居樂業了。
那段流離失所的歲月裡,父母兄姊為了打拚一份足夠溫飽的家業,不知流了多少血汗,吃了多少苦頭,我因為是家中最小的一員,所以可以說坐享其成,不是沒吃過苦,但與兄姊們比起來,要好命多了。
就這樣,我們在這個小村定居下來,直到我負笈台北讀大學,之前我沒有長時間離開過這塊我成長的山城,在此度過一個完整的童稚及青澀的青少歲月,而那是一段淬鍊生命氣質最為重要的階段,直到今天,我仍心存感激有幸在這樣一個質樸的農村成長。在物質上我沒有獲得充分的享受,但農村生活體驗卻豐富了我往後的精神生活,尤其在我意外的從事業餘筆耕生涯後,它們更成了我為文寫作的活水源頭。
我所以說「意外」,是我直到高中畢業時都還不曾立下要當作家的志願,雖然我對文學的喜好多少是有跡可循的,例如我從小就對書有好感,我無法閱讀到許多課外讀物,小學教師辦公室牆上掛有一排公家讀物,並不有趣,但我也總是向老師借來翻翻;另外家裡常收到一種農業雜誌《豐年》,裡頭偶有一二篇有趣的文章,大概就是小說或散文吧,記得有一篇寫農村做大水的故事就深深吸引我,至今仍有些印象,我想那篇文字是最早啟迪我一窺文學堂奧的文學作品了,雖然它在當時也許只是一篇不甚受重視的鄉土文學作品而已。
那時期,除了嗜讀,我沒有寫作的「衝動」,我在學校的造句能力很強,造句比賽總是拿到首獎,但在讀初中以前,也許缺乏引導,我不懂得作文,考國語,作文常是從作文範本中背了來應考的,老師也未加導正。讀初中時,我常給《學友》雜誌投稿,不是文稿是畫稿「巧巧畫」,刊出後的稿酬是鉛筆半打,我因此有用不完的鉛筆。上了高中後才有機會多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也勤寫日記,對文學的嚮往已隱然乍現,只是偶有寫作衝動,也往往寫一點校園點滴而已,未曾對文事胸懷大志。考上大學後,的確有心想當一個作家,但毅力不夠,經不起幾度被退稿的挫折,便偃兵息鼓,整整停了十幾年不曾握筆,直覺作家夢是漸行漸遠了。
會再提筆,是1981年看到一家報紙副刊《我的三十年》的徵文啟事而怦然心動,徵文主題讓我隱隱然回到我那充滿泥味及野趣的家鄉,乍然間,老屋、屋舍旁的竹叢、母視手植的苦楝、廣袤的田園、蕉園、蔗園、我的牧童生涯、小學操場放映的露天電影、鄉親老實古意的憨笑及不帶惡意的粗話等等,都一一呈現在腦際間。
於是,我寫下那篇徵文「牛背上的夢影」,雖未得獎,但也獲得發表的機會,大受鼓勵。從此,我一篇接一篇寫下充滿鄉土味的散文,在我的散文集《惜情》、《捨不得長大》、《懷念的季節》、《六月芳草》,《來去看花》、《天色漸漸光》(本書獲高雄鳳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蕉城相思雨》、《農家妹子》(後再版易名《消逝的農村》,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創作),都可嗅到許多充滿泥味的文字。
閒暇之餘我也是愛玩的人,在工作上常有機會到國外出差,遊歷了世界不少地方,因此玩出了一本遊記《去玩》。然而,無論走再多地方,最令我繫念的仍是供我成長那充滿泥味的寶島原鄉。
想想,如果沒有那段充滿泥香的青少歲月供我回味,我不會在停筆十幾年後重拾禿筆寫作,自然也不會有上述幾本充滿泥味的書,想當作家或也將永遠只是夢想而已。
(本文為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日「台北之音」電台策畫〈作家文學原鄉〉系列專文播出,新生報副刊同步刊載。)
六月獨照。(李潼攝)
六月簡介
六月,本名劉菊英,生於新竹新埔鎮,長於高雄旗山,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英文中國郵報廣告主任及聯合報系中經社發行中心經理。1981年始握筆從事業餘文藝創作,著有《惜情》等散文集十餘種。著作曾獲省新聞處優良作品出版甄選獎、高雄縣文化中心文藝作家作品集甄選獎,《惜情》及《去玩》二書分別入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選的適合國中及高中學生閱讀的100種好書之一。1998年以《天色漸漸光》一書獲高雄縣第二屆鳳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1999年獲得旗山鎮蕭乾源文化獎。2004年《農家妹子》一書的書寫計劃,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評鑑,獲得創作贊助,本書由正中書局易名為《消逝的農村》出版,並獲入選為國家圖書館舉辦之2011年「台灣出版TOP1-2011代表性圖書」,獲提名角逐2012年的金鼎獎。2008年「陽台的嬌客」一文獲得懷恩文學獎優勝獎。2011年部落格「六月行吟」入選資策會主辦第四屆部落客百傑「文學創藝類」銀牌獎。2012年五月獲首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母愛主題徵文大賽佳作獎。2015年獲得第56屆五四「散文創作獎」文藝獎章。文采以平實、諧趣及富人情味見稱。
2022年出版《少女的日記》(六月青春之歌),致贈一套給母系,與文大新聞系系主任郭文平、夏世芬老師及學弟陳信夫合影留念。
各家點評六月的文字
‧選摘(按著作出版序)
◎台灣副刊主編陳篤弘在《捨不得長大》序文:
從陸續接到六月的來稿中,發現她是一位非常「用情」的作家,寫的雖然都是身邊事,總離不開一個「情」字,童年玩伴手足之間師恩故友花草樹木,幾乎她看到的想到的遭遇到的無一不可入情。而最難得的是每一個字一句話用的是那麼貼切毫不矯揉,永遠以一顆善良的童稚之心看待這個世界,實實在在呈現著這個世界的有情,到現在,仍然保有這份特質,這就是「六月」。
1994年在高雄縣文化中心鳳邑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與前輩作家葉石濤合影。
◎作家陳銘磻在《去玩》序文:
《去玩》這本書,是六月走遍山巔水涯,看盡人間百態之後,以虔敬的對酷愛大自然的心情逐一完成的大地描繪。讀她對本土山川的敘述,竟是無盡的暢快之姿,她的有情無情,很能恰如其分的點落在那一串串行腳匆匆的左觀右賞,像是地母之愛。讀她或簡述或長談異國的見聞錄,又都是神奇超過不必要的走馬看花,她能從停駐的腳步中,引領讀者一探如萬花筒般奧妙的世界景觀,而最重要的是,她能從報導中叫讀者品味她文字底下的多重意境;又能在文學字眼中,叫讀者如臨遨遊的搖籃,深入其中,如痴如迷,讀者可從這本趣味盎然的「玩書」裡,看出她依然把人情留在她踏過的每一寸土地上。
◎中央副刊主編夏鐵肩在《懷念的季節》序文:
讀六月的文章,覺得像新熟的蓬萊米飯一樣,清淡而別有一種QQ的滋味。六月女士的文章,最大的長處在於樸實無華中蘊涵豐富的感情,思想上理性與感性把著一個最適當的平衡點,不誇張也不掩飾甚麼,自然地保持本色,她是個尊重傳統不忘記歷史的人,能隨博吸取新知去適應現代,冷靜的去了解現實社會,卻絕不盲目趨附時潮。
2015年六月獲中國文藝協會頒發五四文藝獎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