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聖牽線 海角CP再合體

導演魏德聖推出新作816《BIG》,演員田中千繪(左)與范逸臣(右)從電影「海角七號」裡的「友子」與「阿嘉」變成醫美集團的董事長夫婦,還育有一名不幸罹患骨癌的兒子。(米倉電影提供/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導演魏德聖最新電影作品816《BIG》,找來2008年《海角七號》CP田中千繪、范逸臣合體演出,相隔15年,兩人從友子與阿嘉變成醫美集團的董事長夫妻。 816《BIG》描述在一個病房內,6組兒童癌友家庭故事,彼此從衝突到最後相互支持的故事,打破眾人對於兒童癌症病房的想像,劇情有笑有淚。10日劇組釋出首支宣傳花絮,曝光片中主要家庭成員卡司,包含曾沛慈、曾珮瑜、黃鐙輝、周厚安、夏宇童,以及童星于卉喬、鄭又菲、郭大睿等。 田中千繪與范逸臣也從《海角七號》裡的「友子」與「阿嘉」變成醫美集團的董事長夫妻,育有一名不幸罹患骨癌的兒子,除了面臨生命的考驗,兩人從愛情昇華成的親情也正在谷底。 田中千繪分享,亞洲人把生死離別看得比較悲傷,可是 816《BIG》是以輕鬆的方式講故事,能帶給大家歡笑與淚水。范逸臣則提及已有10多年沒跟導演魏德聖一起拍電影,但這次導演依舊是那個能把「簡單故事化為最大感動」的說故事者。 魏德聖表示,這是他第一次拍攝有21名主演的電影,雖然不是時代戲,但如何處理群戲與多條故事線,也是很大的挑戰。故事源起是他多年前在電視紀錄片中訪談一名已截肢康復的癌童,但這名女孩意外的樂觀,給了魏德聖相當大的震撼與啟發,也終於在COVID-19疫後,決定將這個埋藏許久的劇本付諸實現,期望帶給社會溫暖正能量。 816《BIG》將於今年11月17至19日推出限量口碑場,12月1日正式上映。

Read More

小港機場《新境-朱能榮創作個展》 大武山、月世界盡收眼底  

高雄國際機場《新境-朱能榮創作個展》濃濃藝文風,大武山、月世界、山岳盡收眼底。(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高雄國際機場出境廳中央藝廊充滿濃濃藝文風!熱愛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朱能榮,透過畫筆將燦爛陽光、濃濃海味、靈秘山景作品與南台灣朋友及慕名而來的他方旅人分享,24件油畫創作展期自即日起至2024年1月3日。 由高雄國際航空站指導、昇恆昌基金會主辦、正修科大藝文處策展承辦的《新境-朱能榮創作個展》目前正在高雄國際機場出境廳3樓中央藝廊展出,由專職藝術創作兼任高雄醫學大學教授藝術領域的朱能榮老師和大家分享他的創作。 高雄國際機場《新境-朱能榮創作個展》濃濃藝文風,大武山、月世界、山岳盡收眼底。(記者蔣謙正翻攝) 朱能榮從小就喜歡繪畫,求學期間不斷努力精進自我創作能力與藝術涵養,國立台灣藝專畢業後,前往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 College攻讀藝術研究所,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熱愛藝術創作且樂於分享藝術。 本次以現居屏東恆春滿州鄉寬廣美麗的草原、天然壯闊的龍磐斷崖、台灣百岳之一純淨、自然的大武山及高雄月世界充滿神祕氣質特殊景致作為創作題材,藉由作品與出境機場旅客分享南台灣的特色美景,透過作品與旅客分享美麗且堅毅的故事,同時領受藝術家對生活與土地的熱愛。 高雄國際機場《新境-朱能榮創作個展》濃濃藝文風,大武山、月世界、山岳盡收眼底。(記者蔣謙正翻攝) 畫作帶著燦爛陽光、濃濃海味、靈秘山景與南台灣朋友及慕名而來的他方旅人,再次品味國境之南的浪漫風情。 朱能榮曾任學生美展、公共藝術甄選評審,為重要藝術機構專業策展,並擔任高雄地方美術發展史專書主編,創作發表在台美日藝術文化巡迴交流展、美國聖路易市台灣當代藝術家聯展、國立中興大學生態繪圖展,經驗相當豐富。

Read More

鐘碩歐巴來台 斷食變暴食

李鐘碩8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粉絲見面會,趁翻譯空檔比愛心撩粉。(Applewood Taiwan提供/中央社)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韓國演員李鐘碩相隔5年再來台灣與粉絲相會,8日在台北舉辦粉絲見面會,更為此努力做有氧運動,甚至斷食苦練身材。他笑說,結果一到台北就前功盡棄,吃了烤鴨、小籠包、芒果冰。 台北場活動一開場,李鐘碩唱著「當你沉睡時」的主題曲「到我身邊」現身,以中文「大家好,我是李鐘碩」問候。睽違5年再到台北,被問到印象如何時,嘴甜回覆:「今天也一如既往,粉絲是最美的風景。」 不喜歡運動的李鐘碩,為了這次見面會認真跑步,還進行72小時斷食苦練身材。不過李鐘碩笑說,一來台北就破功,抵台當晚便去品嘗知名烤鴨,見面會當天中午則大啖小籠包名店,還忍不住向粉絲「告狀」,透露上午本來想去運動,但因為經紀人說要去吃好料,讓他沒時間運動,最後決定去三溫暖流汗,讓他既能維持身材又能吃到美食。不僅如此,主辦單位也在後台讓他圓夢吃芒果冰,可說是吃好吃滿。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披風扣

黃榮興 作者介紹:黃榮興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亦為臉書「中華古玩論壇」管理員,平日熱心協助社員解答古玩相關疑問,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明太祖朱元璋採取「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 圖一 明代服飾中的披風是從宋代褙子發展而來(圖一),是明代男女都可穿用的外套款式。這種披風和我們現代認知的披風不同,是一種直領對衿、長袖、兩腋下開衩、前後不相連,胸口位置僅有一個鈕扣的外套。本文談的就是這個鈕扣。 玩古玉的人都知道有一種背面是一個象穿孔,正面以雕花形居多的大玉片,看起來就像一顆特大的鈕扣,市場上慣稱為「將軍扣」。這種大玉片寬度接近手鐲鐲心大小,尺寸小的較少,年代明清都有,若是清代的也偏清早期。 因為這種大玉片背面除了中間的象穿孔,也會很有簡單的紋飾,等於是兩面工,僅極少數背面沒紋飾。所以有人推測兩面工應該不是鈕釦用途,很可能是文人隨身佩掛把玩,寫書法時可以用來壓紙的玉鎮紙。 這麼大一個玉鈕扣,似乎不怎麼合理,難免會認為這種大玉片也可能是鎮紙或其他用途。可是這種大玉片只有少數是兩面平整,有些正面是呈現中間略微凸起的圓弧形,還有正反兩面中間都微凸的形制。傳世常見的金屬、木質製的鎮紙下壓那面都是平整且素面,紋飾是刻在上面。底部不平整的玉器做為鎮紙並不合理,其他用途的推測也都不符合這種大花片的體型和樣式,更重要的是刻紋飾從來都是做為向外展示用途,沒有把主要紋飾刻在底部的道理。 圖二 那麼這種俗稱將軍扣真的是鈕扣嗎?幾年前網路上流傳一張古代人物的半身像(圖二),繪一穿袍文人,雙手掌合攏抬於胸前,長袍對衿胸口位置露出半圓圖案,就像一個大鈕扣,我以為找到這種玉器用途了!引發我求證的樂趣,就搜尋這張圖片的來源。拜網路資訊發達之賜,原來這張照片是湯顯祖的畫像! 湯顯祖是明代末期的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膾炙人口的戲曲「牡丹亭」就是他的創作,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在萬曆四十四年過世,享年65歲,可惜的是這張畫是湯顯祖故鄉江西撫州為紀念他逝世400周年,在2016年時根據湯顯祖的傳世畫像及其後裔相貌特徵而創作的畫像。 圖三 雖說如此,藉由搜尋這張畫像的過程,我進一步了解畫像中湯顯祖穿著的外衣樣式就是明代的披風,而明代的披風確實就是在胸口有個大鈕扣,這鈕扣樣式還不是明代那種用在領口的子母扣(圖三)。並且現代幾位研究傳統服飾的專家繪製的明代披風穿著,胸前也都是同樣有這麼一個大鈕扣! 圖四 明末思想家朱舜水在明亡後客居日本講學,作育英才無數,被尊稱為日本孔子。朱舜水逝世後,弟子安積覺將遺稿編輯成「舜水朱氏談綺」,書中有一張「披風前圖」(圖四),文字說明就有寫:「膺有紐扣,用玉作花樣,或用小帶亦可。」 這張「披風前圖」胸口位置是一個梅花圖案,由文字敘述來研判,胸口繪的就是一個雕梅花玉鈕扣! 圖五 王端淑是明末清初的名媛詩人(圖五),且善書畫,尤精史學。從她的畫像可以看到她穿著一件披風(這種領子花邊通至下襬的樣式,又帶有褙子的風格),胸口位置是一個圓形釦子。還有一幅明代祖宗畫(圖六),畫中老婦穿的就是披風,胸口位置是一個接近圓形的釦子。 圖六 明代祖宗畫 清初多爾袞率軍入關後強推剃髮易服,改變明代衣冠,又因為十從十不從裡有「男從女不從」的特令,所以清代早期女性穿戴保留較多明代的服飾樣式,之後才有逐漸滿化的情形。服飾的改變也造成使用在服飾用玉的演變,甚至消失不用。 圖七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持錶對菊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十二幅畫,是雍正還是皇子身份時,在圓明園住所內陳列的畫作。這十二幅畫深受雍親王喜歡,所以雍親王成為雍正皇帝後,就把這十二幅畫也帶進皇宮裏。 圖八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倚榻觀雀 這十二幅畫裡部份畫中室內陳設的古玩,可以在現在故宮典藏裡找到該器物,顯然畫作是寫實風格,畫作中的女子穿戴還保留明朝風格,而不是滿族裝扮。這十二幅畫作中,有多幅都能看到女子穿著的披風在胸口位置有一個大鈕扣(圖七、八、九)。 圖九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博古幽思 另外在康熙時期宮廷畫家焦秉貞的仕女畫作中,也能看到披風上有一個大釦子(圖十、十一)。 圖十 現代人因為這種大玉片背面有象穿孔,像是鈕扣用途,尺寸卻又那麼大,認為應該是豪邁魁武的男子所用;也說這麼大一片可以當護心鏡用途,就稱之為「將軍扣」。 從典籍的記載、服飾的演變、這種玉器的紋飾風格年代、以及明清時期的畫作來大膽推斷,所謂的「將軍扣」其實就是披風上的鈕扣! 圖十一 清康熙 焦秉貞 仕女畫 以披風這種明代男女通用的服飾,不太可能將上面的鈕扣取個「將軍扣」這麼陽剛的別稱,就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裡那些溫柔婉約的女子,袍子上縫了一顆「將軍扣」,那多殺風景啊!而且將軍也不會用這種花樣的玉器。可以有「將軍扣」的俗稱,但可不要認為這是將軍使用的玉器。 我不知道明代怎麼稱呼這個縫在披風上的這顆大鈕扣,可能明清時期同樣只是稱為鈕扣,而沒有其他的稱呼。若是要幫這種大鈕扣取名的話,應當直接稱為「披風扣」才對。並且從圖七、八、十、十一都可以看到鈕扣下面垂著兩條長長的繫帶,古代使用鈕扣並不是現代這樣在扣子的另一邊做出孔縫扣縫,開鈕扣孔縫等於是割破衣服,所以古人衣服上的鈕扣都是另外縫在衣服上,披風扣的使用方法就是將玉扣縫在衣服上,另一邊縫繫帶,再以繫帶將扣子從後面綁住。 因為大扣子有點重量,穿著披風時,可以藉由扣子的重量將前面衣服往下拉,披風就不易於從兩肩鬆開滑落。通常鑲嵌用的玉器因為鑲嵌後背面看不到,所以非但沒有刻紋飾的必要,甚至背面也不須要拋光,但披風扣是用繫帶綁住,背面依稀可見,因此披風扣除了正面的主紋飾,背面也會有簡單的紋飾。 披風扣之所以明代的較多,因為披風是明代流行的服飾,穿的人多;清代的披風扣較少,是因為剃髮易服改變服飾,只有清早期延續明代穿著,女子還有穿著披風,之後服飾漸漸受到滿族的影響,加上披風樣式隨著時代而改變,就不用使用這種披風扣了!好比現代影視裡的古裝俠客披風,其實源於清代的斗篷,但現代稱為的披風,和明代披風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服裝樣式,當然也不須再用這種扣子! 圖十二 再從披風扣紋飾年代特徵來看。披風扣雕工粗細都有,正面最常見的紋飾是菊花紋,菊瓣凹窪打磨光亮,有明代玉花片的風格。紋飾從外到內以三層居多,最外層雲紋(圖十二)或凹連珠紋,第二層刻菊瓣,中間位置是花蕾。背面中間象穿孔,紋飾絕大多數是浮雕風捲葵。 圖十三 除了菊瓣紋為主的紋飾外,少數不同圖案的披風扣往往雕工較為粗獷的具有明代風格(圖十三),而看來是清代的披風扣,雕工就都比較細緻,樣式看起來也較秀氣(圖十四)。這是因為披風在明代是男女通用,而滿清入關後,就只有女子才穿這種明式披風。所以清代的披風扣都是女用,自然披風扣也透露幾分溫柔婉約的味道。 圖十四 披風使用玉鈕扣有明確典籍記載,但明代與披風衣型類似的有褙子、氅衣,既然披風有用玉鈕扣,合理推斷褙子、氅衣當然也可能使用玉鈕扣,至於褙子、氅衣用的鈕扣樣式是否和披風一樣,有待繼續研究。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7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

張惠妹清唱李玟金曲 悼念好友

張惠妹在演唱會清唱〈我依然是你的情人〉悼念李玟。(翻攝自微博) 本報綜合報導 CoCo李玟5日過世震驚演藝圈,張惠妹7日在演唱會特地清唱李玟的招牌歌曲〈我依然是你的情人〉獻給好友,讓全場1萬名歌迷都哭了。 李玟出道近30年,當年和張惠妹各擁華語半壁江山,常在銷售排行榜上彼此競爭。張惠妹7日在新加坡舉辦「ASMR」世界巡演,孫燕姿也現身台下觀賞。 張惠妹於抒情歌橋段時突然表示「接下來這首歌,我要唱給一個人聽」,接著清唱李玟的招牌歌曲〈我依然是你的情人〉全長約55秒,張惠妹眼眶滿是淚水,粉絲也輕聲跟著合唱,台上台下哭成一片,整個場面相當感傷。她唱完之後,擦掉眼淚向全場說「我們都要好好的,好嗎?」 2017年李玟在微博之夜活動獻唱,並向台下的張惠妹喊話「我們是認識很多年的朋友,希望之後在演唱會上能有特別的合作演出。」阿妹當時點頭送上飛吻,可惜這個承諾如今因為李玟的離世而無法實現。 張惠妹的經紀人陳鎮川表示,張惠妹知道李玟過世的當下,僅回覆他一個訊息「不要」,然後什麼都沒說,但隔天彩排時眼睛很腫。陳鎮川坦言「她非常非常不能接受,但也不想跟身邊的人多聊聊,情緒很低落」,至於獻唱〈我依然是你的情人〉是張惠妹自己主動加唱,「這是她哀悼戰友的方式」。

Read More

Melody恢單 斷17年婚

Melody無預警在臉書宣布離婚,結束17年婚姻。(圖取自Melody臉書)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44歲藝人Melody(殷悅)7日無預警宣布已經離婚,與富商老公結束17年的婚姻。她表示每一段婚姻都有自己的課題,一路走來一直都不容易,彼此個性、思想和理念差距太大的情況下失去關係該有的平衡,最終決定放手。 Melody表示:「日子是自己在過,冷暖自知,只有自己才知道怎麼對自己好…始終還是來到了一個盡頭…既然如此就要勇敢面對。感謝曾經的付出,以及所有一起經歷的時光…為了彼此…我期許已努力過而選擇改變的關係往後可以朝著更好的方向走…誠心的祝福。」也強調自己向來只喜歡跟大家分享美好事物,不習慣私事當眾宣布,懇請外界的體諒和善意的空間。 Melody外型亮眼,過去前以歌手身分出道,除了與沈玉琳主持TVBS《11點熱吵店》外,過去還演出過多部戲劇、出過專輯,在演藝事業走上坡時2006年和企業家吳育奇閃婚。 兩人結婚至今17年,Melody突如其來宣布離婚讓眾人都很驚訝,為演藝圈投下了震撼彈,因為Melody很常在社群分享家庭生活,不僅貴婦日常讓人稱羨,她也不時曬出老公送她的花與小禮物。但事實上,Melody就曾在節目抱怨,結婚後有了小孩,老公就像變了個人。 離婚消息曝光後,有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震驚,網友直呼「不敢相信愛情和婚姻了!」但也有不少網友祝福Melody,認為她是很優秀的女性,即使離婚也能過得很好。

Read More

木村嫂工藤靜香自曝夫妻浪漫事

日本女星工藤靜香透露與丈夫木村拓哉喜歡在生活中展現浪漫,兩人會在群組中互傳夕陽和月亮的照片。(中央社檔案照)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53歲日本女星工藤靜香與天王木村拓哉結婚23年,婚後育有2個女兒心美、光希,家庭幸福美滿,近日她抵台為9月的演唱會宣傳。她接受台灣媒體訪問,透露與丈夫木村拓哉會在群組中互傳夕陽和月亮的照片,展現獨有浪漫。 工藤靜香談起與女兒的互動,工藤靜香表示,2個女兒都會和她討教在演藝圈表演的秘訣,像是木村光希好奇怎麼在人前擺出好看姿勢,木村心美則好奇如何在人前看起來不緊張、嘴巴也不會顫抖。 工藤靜香笑說,女兒們有時會去搜尋她過去的表演影片,「但我真的不喜歡這樣」。 工藤靜香平時常在社群平台分享園藝、廚藝與寵物生活。她透露,平時會做很多浪漫的事,都會從觀察日常生活下手,「我不知道大家對浪漫的定義,但我看到美麗的月亮,會拍下來傳到家庭群組,在別處的家人也會拍下他們看到的月亮傳到群組裡,這就是很美好的事情」。 她並說,家人之間不只分享月亮照片,看見美麗的日落也會互相分享,成為木村一家專屬的浪漫小事。 工藤靜香將於9月2日晚上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舉辦演唱會,門票今天中午12時啟售。

Read More

不捨李玟離世 李安:懷念她

天后李玟CoCo因抑鬱症輕生離世,各地粉絲發文哀悼,國際大導演李安也不捨,表達懷念她。圖為2016年出席第53屆金馬獎畫面。(路透檔案照)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天后李玟(CoCo)5日因抑鬱症輕生離世,她在生前就傳出與老公婚變,走不出情傷,因此罹患憂鬱症,對此,根據香港媒體報導,老公Bruce與李玟兩位家姐一同發出訃聞,這也是老公首度發聲。國際大導演李安也不捨,表達懷念她。 據港媒報導,李玟家屬在訃聞中寫下:「我們謹以萬分悲痛和不捨的心情通告:經過與抑鬱症的長期鬥爭,李玟CoCo於2023年7月5日離世,享年48歲,全部家人陪伴在側。CoCo是一位內外美麗兼備,溫暖和善良的人。她是一位全能的唱作歌手,一位才華洋溢的表演者,一位關心年輕一代的導師,摯愛的妻子、深受愛戴的朋友及親愛的家庭成員。她的熱忱和真誠為身邊每個人帶來陽光。她所觸動的許多生命將深深地懷念她。她的影響力和光芒將永遠持續下去。葬禮細節待定,容後公布。」 而李玟曾為為國際大導演李安執導的電影「臥虎藏龍」演唱片尾曲「月光愛人」,不只入圍第73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也受邀在頒獎典禮演出,成為首位在奧斯卡頒獎典禮演唱的華人歌手。 李安表示,聽聞消息感到很震驚,印象中的李玟開朗可愛,當時錄製片尾曲時一切都令人感到愉悅,記得李玟當年於奧斯卡頒獎典禮演出時說,作為首位在奧斯卡獎唱歌的亞洲人,一定要拚命地唱。李安說:「懷念她。」 另據報導,李玟生前身家累積約新台幣40億元,由於她先前已傳出和丈夫分居,和兩個繼女感情也沒有太好,因此遺產推估將交由媽媽與兩個姊姊繼承,但也有一說是指李玟已設立遺囑,身後將財產全交給母親。 而李玟的歌迷遍布全球,粉絲在得知此不幸消息,紛紛在社群媒體上表達哀悼。(珍惜生命,自殺防治專線請打1995。)

Read More

《畫日子》張碧珠.石麗蓉母女聯展

石麗蓉老師與88歲的母親張碧珠攜手創作的100多幅作品包含繪本原作、彩墨、壓克力、油彩、水彩及詩集等,在羅東鎮立圖書館展出。(羅東鎮公所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羅東鎮立圖書館六日起至二十日規劃一檔母女聯覽《畫日子》。由石麗蓉老師與八十八歲的母親張碧珠攜手創作,石麗蓉老師是在基隆長大的宜蘭人,因對故鄉宜蘭有著深厚的情感,於教職退休後回到故鄉,並開始投入繪本與藝術創作。 石麗蓉先後創作了繪本、詩集及美術教育相關書籍十餘冊,其中《我家住在田中央》更是代表宜蘭自然風貌的繪本書,其作品更榮獲金鼎獎、好書大家讀、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等。石麗蓉的母親張碧珠為基隆人,從事幼教工作近四十年,曾獲選為基隆市模範母親,退休後於長青水墨畫班學習。此次展覽命名《畫日子》,意味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創作的好題材,展覽中呈現母女倆一起走過的歲月,將平凡日子裡不平凡的美,藉由彩筆化為豐富多元的藝術創作,讓生命與世界更美好。此次展出作品包含繪本原作、彩墨、壓克力、油彩、水彩及詩集等一百多幅作品。 這次適逢繪本《都是因為老山妖》創作完成。此繪本是石老師與小女兒黃舞荻合作的作品,透過一個有趣的奇幻故事,一起探討如何面對「老」的議題。而故事中的女主角「梅子阿嬤」就是張碧珠女士的化身,希望能藉此繪本將她樂觀的生活態度分享出去。

Read More

〈中華文薈〉焦桐詩話

■焦桐 我對詩的基本要求,不免還是傳統的──每一首詩,最好都是一種複雜的舞蹈組織,嚴格控管現實事物的變形、象徵出現,並具備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除了結構力和形象美,詩應該不能缺乏音樂美,我難以想像,一個靈魂裡沒有音樂的人如何作詩? 我歡喜閱讀的詩多含蓄委婉之作,繁複卻輕淡。輕淡,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留白」,特別是意識形態的留白,避免過度暴露意識形態,故意不淋漓盡致地直接陳述,故意不完整、不明白地道出事實;反而採取意猶未盡、吞吞吐吐的書寫策略,這種留白並非作品的未完成,而是存在於作品的本質。每一首詩,最好都是一種探險,一種發現。 原創性較強的詩往往要求讀者進入文本,參與創作,和作者產生精神共振。因為蘊涵在詩內部的價值,必須透過讀者去開發,閱讀行為不僅僅是作品的展現,也是評論的過程。   焦桐簡介    「二魚文化」出版公司、《飲食》雜誌創辦人,1956年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和電影,編、導過話劇於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散文《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味道福爾摩莎》、《蔬果歲時記》、《為小情人做早餐》、《慢食天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三十餘種,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後專事寫作。 《慢食天下》自序 1999年,快完成《完全壯陽食譜》書稿時,「人間」副刊同事張定綺正在翻譯阿言德(Isabel Allende,1942~)的新書《春膳》(Afrodita),她說:這本書的創作風格和理念,很像你的詩集。我好奇略翻了幾頁即不敢再看下去,深怕受到影響。 直到20年後我才捧讀《春膳》,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了,十分佩服阿言德的描寫功力,敘述流暢,飽滿著興味和畫面感,優美,幽默,色影幢幢。  2001年我離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崗位,轉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職,同時創辦「二魚文化」。當時我的學術興趣即明顯傾向於文學主題學理念,編了多種主題文選,創辦《飲食》雜誌,和年度飲食文選,當然我自己也展開飲食文學書寫。可見我很早就關注主題散文,並有意識地探索飲食文學的可能性。 我編人間副刊14年半,幾乎每天都向海內外華文作家、學者邀稿,邀稿總是很順利,主題、字數、交稿日期,好像客製化訂單。出版社創立之初,仍是慣性編輯人,我廣泛邀約書稿,頗受挫折。焦妻見狀安慰:你自己寫呀,你又不是不能寫。 雖然我的寫作速度緩慢,二十幾年來,也累積了不算少的作品,我暫時將這些散文創作歸為飲食散文。 國際詩歌節在林家花園題詩。 飲食文學自然還不宜歸為文類(genre),卻是相當基礎的主題學創作實踐。吾人不妨視飲食文學為主題學研究,或一種次文類(the sub-literary),具有文學特質、文學趣味、以飲食為主題的寫作。 14世紀起Literature出現在英文裡,意思是「通過閱讀所得到的高雅知識」(in the sense of polite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演變至今,文學可解釋為寫得很好、具想像力和創意的書寫。文學語言不僅是指示性的,往往還帶著高度的暗示性。如松露代表了細緻和優雅,冬天最任性的果實;蒼蠅是尋覓松露的「金鑰匙」,蒼蠅藏身產卵的下方,正是松露隱匿之處。 我生性不太合群,這麼多年來,儘量宅在家裡,做努力能及的事。 《慢食天下》出版前,我試貼部分文章於臉書,求其友聲。開始研究飲食文化以來,我在外用餐多會拍照紀錄,累積了不少圖檔,這些食物圖檔提供我追憶、書寫的線索,遂選擇部分貼於臉書。可我希望本書是純文字書,付梓時並未考慮附上圖檔。 論豆腐 豆腐平淡,本身沒什麼特殊氣味,豆香也輕,很多豆腐料理用素菜葷燒的手段,令葷菜滋味滲入豆腐中。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黃蓉以美食誘使洪七公教郭靖武藝,做了一道「二十四橋明月夜」:「那豆腐卻是非同小可,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廿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紮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去不食。洪七公一嘗,自然大為傾倒。」 可見豆腐的可塑性強,易受影響。《西遊記》敘述師徒一行接受獵戶款待,雖然用木耳、竹筍、乾菜,做些豆腐,鍋具雖努力刷洗潔淨,長年沾了獐鹿虎豹的油,仍無甚素處。 焦桐。(小路攝影) 大一時上軍訓課覺得無聊,低頭偷看沈從文的《邊城》,才讀到煎得焦黃的鯉魚豆腐,教官走到身旁,發現是禁書,順手就沒收了。同時沒收的還有魯迅的《阿Q正傳》,那兩本書是在華岡「陽明書局」購得,老闆交書給我時用報紙包得嚴密,神秘兮兮,彷彿交易著毒品。在臺灣噤聲的年代,一九三○年代大陸作家的書全部歸為禁書;我自幼叛逆,固執地認為,所有禁書必定是值得閱讀的好書。 那種文化斷裂這幾年又嚴重起來,我稱之為石化的意識形態,僵硬,蠻橫,欺騙,甚至邪惡。 相對於石化的意識形態;豆腐柔和寬容,與物為善,易吸收他味,家常,隨和,搭配肉、魚,或別的菜蔬都投合無間。《邊城》裡的鯉魚煎豆腐,魚味入豆腐,光聽名字就想喝一杯。孫中山嗜吃的鹹魚頭煲豆腐更贊,廣東鹹魚的鹹香給予豆腐獨特的風味。 豆腐營養又便宜,我幾乎列入每日的家庭菜單中。路人皆知「青菜豆腐保平安」,江蘇諺語也說:「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來又滋補。」黃豆這麼受重視,根本原因在於蛋白質效率(protein efficiency),堪稱素食者的聖品。 臺灣人吃的黃豆幾乎全靠進口,其中九成是基因改造。美國的黃豆產量佔全球三分之二,可惜他們不懂吃豆腐,視黃豆為榨油種籽,用以萃取沙拉油或植物性奶油;不然就拿去飼養家畜,大部分的蛋白質又在家畜的新陳代謝中流失掉。真討債。 中國人發明豆腐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在宋代,豆腐已經很普遍,最早見諸記載的是宋初陶穀《清異錄》:「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一個相當於今日副縣長職位的官員,竟儉省到不知肉味,幸虧每天可以吃到幾個豆腐。 豆腐之老嫩,端視加入鈣鹽份量而定,石膏是最便宜的凝固劑。我偏愛鹽滷,慢慢加,慢慢攪拌;攪拌方式和滷水份量,乃豆腐製程最重要的關鍵。加入凝固劑後,放入壓榨箱壓去水分即是豆腐。 一方水養一方豆腐,豆腐應具有地方風味,像土特產蘊涵著濃濃的鄉情。 池上「大池豆包豆皮豆漿店」,手工製作,工廠內煙霧瀰漫,豆漿表面凝結即撈起,晾在竿上,整理為豆包;待豆漿變少,再乾製為片狀的豆皮。用餐環境像豆腐一樣簡樸,豆包摺成方形,裡面夾了九層塔葉,表皮煎得香酥,裡面柔嫩,豆香飽滿。已經是兩年前的往事了,我仍常常想念「大池」的豆包,忽然體會「思君令人老」的意思。 新冠疫情更嚴峻後,所有餐館都禁止內用,住家附近的「燕樓小館」乾脆暫停營業。我常吃燕樓的豆腐:裹炸豆腐,家常豆腐,金沙豆腐等等,他們最好吃最平價的菜就是豆腐,其它菜餚都很一般。很想建議他們模仿日本知名的豆腐餐廳「笹乃雪」,笹乃雪創始於1703年,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豆腐餐廳,處處透露精緻而平易的純樸,菜單上有十餘道菜豆腐佳餚,如日光湯豆腐、信州凍豆腐,空也…… 梁容若說他曾在北京功德林吃過豆腐全席,用豆腐做成各種大魚大肉。 全套豆腐宴豈是易為?《鏡花緣》敘述唐敖、林之洋、多九公航行到「淑士國」,上了酒樓,吃的全是豆腐乾、豆腐皮、醬豆腐、糟豆腐、鹽豆、青豆、豆芽、豆瓣,三人大倒胃口。 其實豆腐自有其清醇之韻,未必要依賴葷味,箇中滋味須仔細品嚐,才不致輕易錯過。不過,金聖嘆說:「豆腐興菠菜同吃,有燒鵝滋味」。燒鵝?太挑戰我的想像力了。 豆腐文本大抵呈現誠實,樸素,善良的質地。錫劇《雙推磨》搬演兩個苦命人邂逅相戀的故事,寡婦蘇小娥靠種地、磨豆腐為生,與長工何宜度兩人挑水,推磨,灌漿,燒火,簡單的舞蹈動作,是該劇最精采的橋段。 樸素的美學特質,予人一種平靜感。甚至連製豆腐剩下的糟粕都饒富意味,趙匡胤當了皇帝後,仍念念難忘落魄江湖時吃的那碗豆腐渣。 笹乃雪內有一幅書法:「白雲本無心,為風出岩谷」,很能描述豆腐潔白,柔和,率真的本性,唯其率真,能從容自在,毋須任何矯飾、任何身段,最是表現本色。 豆腐柔嫩如水,不需勞動牙床,在舌齒間近乎流動,一派輕鬆自然,在口腔就化開了。彷彿來去自如的知己,沒有客套,不必應酬。 四海九州,胡不吃豆腐?豆腐是一種東方味道,西方人不愛吃也不解吃。它謙卑,平靜,雅俗共賞,隨遇而安,家用宴客皆宜。瞿秋白在福建汀州監獄寫下近兩萬字臨終遺言〈多餘的話〉,結尾道:「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永別了」。 兩千年來,豆腐凝聚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集體情感;它以一物之微,彰顯剛柔相濟之道,彷彿味覺的蟬聲,嗅覺的微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