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明代玉器最令人矚目與印象深刻的就是明帶板,因其紋飾變化多樣工藝表現精湛,所以吸引著眾多的收藏家,除了明代板外我認為深具明代特色玉器,即為螭龍出廓玉配飾,其器型特點為,外圍有二至九隻螭龍盤繞,中心組成可能為璧或弽形珮;璧外形呈覆碗狀(亦稱為饅頭拱註1)底部平整。若是中間為璧,亦可稱其為螭龍出廓璧,而中間為弽型珮(亦有人稱為雞心珮)者,則可稱其為螭龍弽型珮,此類的品項常見製作精美,拋光精緻,圓潤飽滿。
認識明代螭龍出廓玉配飾的過程
第一次見到明代螭龍出廓玉配飾的照片是在《古玉精英》(圖一)這本書上。
圖一
在民國80-90年代是台灣古玉最為風行的年代,當時可供參考的書籍不多,《古玉精英》可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書,1989年11月在台灣發行第一版,此書是由傅熹年先生在其父親的收藏及手稿基礎上加以增補而成,其父傅忠謨致力收集古代玉器藏品近千件,曾於中共文化部文物局舉辦的古玉鑑定訓練班授課,其結合當時的考古新發現,從類型、紋飾、雕工方面進行研究,頗有創見。
圖二
我手上的《古玉精英》是1990年在台灣發行的第二版,書套上就是一件明代出廓玉璧,在書中的第242頁圖143有詳細的介紹,作者定名為鏤雕雙螭璧,年代定為宋(如圖二),將書中的說明摘錄於下「此器鏤雕雙螭一璧,是摹仿漢代出廓璧並加以發展而來。漢代出廓璧其螭、獸都與璧在同一平面上,此則不僅出廓,且高出璧表面之上,大約是把雕螭彘上螭的雕法移用於璧上...宋代仿雕者屈曲如意,柔若無骨,長尾亦反覆迴曲和漢螭柔中有剛者明顯不同。...」,作者將其與漢代螭龍做比較,並將螭龍的樣態做出比對,說明並無可議之處,但年代斷定則與物件的實際年代有所不同(見後文所述)。
圖三
後來在民國80-90年代同樣是重要的參考書《中國玉器賞鑑》中又見到同類型的螭龍出廓璧,年代則定為明代(圖三、圖四),說真格當時對古玉仍是懵懵懂懂,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盡信書,而這前後的矛盾反而讓我對這種類型的螭龍出廓玉璧有了濃厚的興趣,心想以後有機會一定要擁有一件,至於是宋還是明反正是老的就好。
圖四
螭龍出廓玉配飾的年代考證
圖五
至於螭龍出廓玉配飾的年代可以參考《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第129頁,雲南省昆明市荷葉山出土的這件螭龍出廓玉配飾(圖五),其不管是布局的方式,或是螭龍的特徵,以及中間呈饅頭拱的玉璧狀態都與《古玉精英》中的「鏤雕螭龍璧」一致,因此將這類的螭龍出廓璧年代訂在明代是合宜的。另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編號故玉001854N000000000玉甬鐘其上的螭龍出廓璧(原說明為雙螭紋環),亦是相同年代之器物(圖六)。北京故宮亦有收藏螭龍出廓玉配飾,如圖七中的器物,布局方式也非常類似,就是將中間的璧換成弽形佩。
圖六
圖七
除此之外還有類似器形,例如北京故宮白玉三螭抱環佩(圖八),這件器物由兩大一小的螭龍團繞中間饅頭拱形的玉璧,並於玉璧的中心填上花飾;我認為這極可能由螭龍出廓璧演變而來,將花形裝飾於璧的中心缺口上。
圖八
在此也提出筆者對鑑定古物的一點小小的看法,我認為傅忠謨先生對古玉的研究是認真而專業的,比如他在高古玉器上如紅山文化就有其獨到的見解,雖然當時仍未有紅山考古玉器的相關資料,但他已發現類似的器物應是某種史前文化的玉器形態。一個人要對玉器長河中的每一件器物都能準確無誤的判斷(尤其尚無考古證據的支持下),相信是有點強人所難了,因此就目前的資料去判斷,如果有新的考古資料出土隨時修正,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相信對收藏之路也會更有益處的。
如願以償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後來筆者隨著收藏的廣度及深度的增加,陸續接觸或上手了一些明代螭龍出廓玉配飾(如圖九、十、十一),也如願收藏到了明代的螭龍出廓玉璧(如圖十二),這件螭龍出廓璧類似北京故宮圖八那件,亦是由兩大一小螭龍構成,眼睛的雕法亦類似,在前後壁處飾有網格狀紋,前後腿部均刻有密布的短陰線。
圖十二
我認為明代螭龍出廓玉配飾是明代玉器的一種重要類型,他不同於前代的螭龍出廓玉配飾,螭龍雖不若漢代的遒健活潑,也不同於宋代的溫柔婉約,但動靜平衡的韻律感卻能表現自己的時代特色,展現出明代玉器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註1:參考薛貴笙主編,《中國玉器賞鑑》,香港:中華書局,第27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