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中營國小國樂社 走過48年

中營國小國樂團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八年歷史。 (記者林相如翻攝) 下營區中營國小明年迎接創校百年,校內社團國樂社成立至今經四十八年歲月從未中斷,成為學校的精神象徵。校長沈佳蓉說,雖然國樂社的學生與以前相較少了一些,校方仍積極籌募經費維持,畢竟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又能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希望讓國樂社未來也能慶祝成立一百年。  中營國小國樂團都是利用星期三下午的社團時間練習,由總務主任周聖智負責,目前共有十八名學生參加,主要練習的樂器包括二胡、中國笛及揚琴等,也聘請專業的師資協助指導,其中該校退休老師蘇瑋婷,本身就是第四屆國樂團的學生,到中營國小任教後,也負責教導國樂團,與國樂團情牽四十餘載,她也會帶著女兒一起幫忙,可說是與中營國小的國樂團,結下一輩子的情緣。  由於中營國小仍屬於偏鄉小校,學生數不多,國樂團能維持四十八年,相當不容易,沈佳蓉說,因為學校經費有限,又要發展多元化社團,國樂團的樂器本身就有一定的價值,加上要聘請師資,可說是不小的負擔,雖然目前參加的學生數不多,無法組團參加比賽,但校方還是會舉辦成果發表會,或者積極參與地方活動,讓國樂團學生有表演的舞台。  沈佳蓉指出,如今學校即將迎接百年校慶,希望到時能邀請歷屆的國樂團校友,返母校與學弟妹一起演奏,重拾中營國小國樂團的榮光。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EMBA論文賞 崑大5人獲獎

崑大企管所長期推動產業實務導向教學制度,產出不少好作品,近五年來包括今年畢業的張曉明等共五人榮獲崇越論文大賞等論文獎。(記者汪惠松翻攝) 崑山科大企業管理所長期推動產業實務導向教學制度,培養具理論基礎之優質領導人才,近五年來共有五名碩士生論文獲獎,其中今年畢業的張曉明榮獲崇越論文大賞EMBA管理實務組優等論文獎,是中南部私立科大唯一獲獎的論文,並獲蔡英文總統接見。  崑大企管所碩士生歷年來產出不少好作品榮獲論文獎項。其中今年畢業的張曉明,以「同事間的競爭可以是建設性的嗎?建設性競爭特質與效果關聯之實徵研究」論文,榮獲第十三屆崇越論文大賞EMBA管理實務組優等論文獎,全國僅兩篇來自私立科大論文。  張曉明說,該篇論文研究目的是想提升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科技發展離不開人,因此論文將心理學與試驗室的理論應用在企業組織中,原因是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總量占全台企業家數比重的九成,再則與資源充沛的大型企業相比,台灣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比較複雜。  現任寶錄電子董事兼管理部經理吳玉美,為二0一九年碩士畢業生,她的畢業論文「如何區辨好戰士、好演員、及逃避者?員工目標導向對其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上司威權及仁慈領導的調節角色」,獲得第十二屆崇越優良論文獎、富邦人壽碩博士論文獎佳作,及EMBA組最佳實務應用獎。  另二0一九年碩士畢業生黃廷卉以「競爭有礙員工績效嗎?競爭心理氣氛、員工目標導向與績效之關聯:建設性競爭與破壞性競爭之差異」榮獲崇越論文獎優良論文獎、富邦人壽全國論文獎佳作碩士論文獎。林子堯的「上司較信任學習導向、或表現導向的部屬?為什麼?以部屬利他公民行為及能力為中介變項」論文,獲得崇越論文獎優良論文獎。  二0一六年碩士畢業生李麗琴的論文「銷售人員的好競爭特質有助提升銷售績效嗎?調節觀點與實徵研究」,則跨年度參與二0一七第十屆崇越論文大賞,獲得碩士組行銷管理類優等獎,是唯一在該類獲獎私立科大。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善中生帶領善糖學童認識科普

善化高中科普團利用暑假指導善糖國小進行生活實驗,學習不一樣的科學知識。(記者盧萍珊攝) 國立善化高中科普教育推廣團與善糖國小合作舉辦科普營,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小學生學做「導電麵團」、「單極馬達」等科學實驗,從生活中了解科普知識,讓學童覺得很新鮮有趣。  善化高中科普教育推廣團由老師葉志麟與學生羅玉蓁、蘇家儀、陳崇明、王柏勳等組成,利用暑假在善糖國小舉辦科普育樂營,設計「導電麵團」、「單極馬達」兩項科學實驗。  導電麵糰是以麵粉為主要材料製成麵糰,因含有電解質食鹽而具有導電性,所以稱之為「導電麵糰」。善糖學童以常見的麵粉、糖粉、食鹽、小蘇打等做成導電水溶液,並將粉末加入麵糰中,形成導電麵團,原來生活中常見酸、鹼、鹽等物質,均為電解質。  善糖學童陳唯希直呼好神奇,導電麵團加入含有電解質的水溶液,形成通路後,燈泡就會發亮,這是以前都沒想過的,真是令人訝異。學生胡月華表示,導電麵團揉製過程很辛苦,水太少麵團會很硬,加多麵團會黏手,但揉上食用色素後,變好漂亮又可愛。  另學童利用銅線、磁鐵及電磁等材料製作單極馬達,原來生活中的電扇、電動玩具車及發電機等,都是應用電磁感應原理所製造。學童胡侑彰說,單極馬達要把銅線放在電池上最困難,因為銅線形狀要壓好才能導電,又要設計與眾不同的造型,相當不容易。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中華學園>心心相印一家人

◎李旻倩 台南市復興國中一年卅四班

Read More

<中華學園>蛙蛙家族

◎歐思妤 台南市協進附幼

Read More

<中華學園>書法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六甲國中彩繪牆 變打卡熱點

六甲國中暑假期間彩繪學校牆面,並利用報廢課桌椅改造成裝置藝術,讓老舊牆面煥然一新。(記者林相如攝) 六甲國中的暑假不平凡!透過藝術彩繪,將校園圍牆妝點成六甲特色彩繪牆,「稻田、乳牛、鹿、埤塘」躍然圍牆上,吸引民眾拍照打卡,校園圍牆成為熱門景點,也成為行銷六甲的最佳創作。  六甲國中申請教育部「夏日樂學計畫」,連續三年暑假聘請藝術家蘇冠印、陳明鈺夫婦進駐校園,帶領學生改造校園一角。去年利用廢棄課桌椅、結合彩繪將一片暗灰的牆面改造成世界名畫「晚禱」,頓時成為到六甲一遊的必拍景點。  今年暑假,夏日樂學課程學生再度在藝術家夫婦帶領下,從六甲人文物產特色開始認識,進行鹿的各式造型與平面設計,在豎立的牆面繪畫塗色,最後進行立體創意鹿的綠造景,讓學生有全新藝術體驗。  尤其當毫不起眼的停車場圍牆,變身成以「尋鹿六甲」為主題的繽紛彩繪牆、加上廢棄的課桌椅,化身為栩栩如生的鹿隻時,原本很排斥因為彩繪牆面把手弄髒的學生,看到自己一起參與的作品完成,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校方表示,彩繪牆的設計結合了「稻田、乳牛、鹿、埤塘」等六甲在地元素,擺在牆前面的三隻鹿,則是以「甲骨文、火鶴花、稻米、桂竹筍」的印象,透過單純點、線、面的結合,將六甲特色,透過彩繪牆完整表達出來,整個牆面以春天、秋天為主色調,顯現出六甲土地的鮮嫩與豐足之感。  六甲國中總務主任蔡惠婷說,夏日樂學課程提供學生暑假不中斷的學習環境,創造更多有趣的課程,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規劃,讓學生透過藝術創作來認識自己的家鄉,也歡迎大家來六甲,欣賞學生親手打造的藝術牆面。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另類學習 崑大空設系開展演課程

崑大空設系開設展演設計技術模組課程,經跨科系領域學生學習改編,進行《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敬業程度不輸專業演員,成為學弟妹學習榜樣。(記者汪惠松攝) 崑山科大空間設計系開設「展演設計技術模組」課程,內容多組來自教育部文藝創作得獎原創劇本,包括選修空設大三及公廣、視訊等擁有相關專長學生,經跨科系、領域學習改編,進行《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敬業程度不輸專業演員,成為學弟妹學習榜樣。  崑大空設系開設展演課程多年,將空間敘事融入設計的訓練中,並設置戲劇系才有的專屬挑高二層的實驗舞台,此空間在全國設計科系中獨有,讓學生能於實務操作中了解業界實際需求。  空設系主任張郁靂表示,展演課程包含舞台空間設計等多門選修課,每年邀請專業工作者以雙講師的方式授課,內容包括理論及表演身體技能,系統性學習劇場運作,讓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劇場文化及掌握劇場實務。他說,舞台空間設計課在傳統上會作一次整合性的展演學習,從劇本改編、排練演出到舞台設計,所有的環節皆由學生組織進行。  過去曾多次利用專業舞台或替代空間進行演出,考驗學生對環境及演出的掌握能力,今年因疫情問題,選擇利用校內數位舞台進行《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內容改編自《睡袋裡的人》、《掰啦女孩》及《男人與他斷掉的左手,偶而還有不聽使喚的肚子》等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得獎劇本的精彩劇目。  課程負責人潘大謙教授認為,此次課程選擇幾組原創劇本,均來自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得獎劇本,由於從未在舞台上演出,文本是值得肯定的,但學生必須從文本裡掌握表演精髓,難度相當高,也考驗著學生的理解及表演的詮釋能力。  《他們之間的故事》公演主要由選修舞台空間設計課程擁有相關專長的學生組成,跨科系、跨領域在劇場中學習團隊互動及任務整合。而完善的舞台設備, 讓學生可花更多時間學習操作相關設備,經歷一個學期的台前幕後排練,藉由公演展現學生敬業程度不亞於專業演員。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成大華語中心語言競賽 洋腔洋調

成大華語中心「聲調排排樂」夏季班語言競賽,驗收外籍生學習華語聲調的成果。(記者施春瑛攝) 「西歡」?「喜換」?還是「喜歡」?中文聲調一直是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盲點,為鼓勵外籍生多多練習聲調與發音,成大華語中心日前特別辦了一場「聲調排排樂」夏季班語言競賽,比賽過程中不少學生發音標準,字正腔圓,但也有初學者用錯音調,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場面十分有趣。  成大華語中心舉辦為期四天的「聲調排排樂」語言競賽,共有來自美國、泰國、日本、土耳其、印尼、越南、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共一百八十名學生參賽,華語中心表示,學生們年齡層涵蓋廣範,十七歲到七十歲都有,學習中文的時間不一,比賽採取不分級制度,讓各個程度的學生都能精益求精。  來自土耳其、秘魯、越南的布爾珠、翁黛絲、阮功中三位學員還兼當比賽主持人,並特別準備了「我想買義父」,「為什麼你想買爸爸?」「不!她想買的是衣服」聲調誤用的生活實例開場,逗趣的語境加上生動表情與肢體動作,引來現場觀眾哈哈大笑,成功緩解決賽前的緊張氛圍。  比賽是以團體賽方式進行,由學員輪流上台念出成語題目,再由隊員們將聽到的四個聲調依序用骰子排出正確符號,限時三分鐘內取得最多分數者為優勝。學生們除了在課堂時間練習外,也在課餘時間自主練習發音,在競賽中展現堅強的學習實力。負責排出正確聲調的隊員須手耳並用,迅速翻出答案,即時幫隊友神救援,緊急修正答案。  來自泰國、即將就讀成大企業管理研究所的李若溪華語流利,她說自己學習中文已久,但三聲、四聲有時也容易混淆。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後港森友會 南大師資生下鄉

南大師資生帶領國小學童用英語學習環境保護。(記者施春瑛攝) 台南大學教育學院執行教育部USR計畫「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導入職前教師偏鄉教育參與式課程,由南大師資生和七股後港國小教師攜手合作,在後港國小辦理「後港森友會」英語教育營隊,進行生動有趣的英語課程。  參與本次營隊活動的南大師資生來自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英語學系、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等。有鑑於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等的環境問題,營隊設計以綠色環保議題的生活英語為主,規劃多元活潑的課程,希望讓學童對於環境教育有更深入的認識,藉此養成環保意識。  進行海洋教育課程他們播放海龜吃塑膠袋的影片,小朋友頻頻發問為何海龜要吃塑膠袋,對於天真的孩子而言,他們都知道塑膠袋不能吃,然而海龜卻因為海洋環境被破壞而誤食,因此藉由影片讓學童了解減少塑膠垃圾的重要性。  此外,因應武漢肺炎,課程中也介紹懸浮微粒及空氣汙染的影響,以及不同材質的口罩可以阻擋什麼樣的有害物質,不需要為了口罩色彩而苦惱,只要正確配戴就能有效防護,讓學童學習環境保護及自我防護概念。  擔任營隊總召的教育學系學生許善婼表示,這次營隊讓他們把課本上的知識轉換為實際的教學,才發現有許多課堂上的細節是經驗的累積,從這次的營隊活動,獲得許多寶貴的實務經驗與教學技巧。  計畫主持人南大教育學系歐陽誾教授表示,希望透過媒合師資生與偏鄉教師協同開課,讓師資生經由實地觀察與深度體驗,結合課堂理論與實務教學,從而了解偏鄉教育的本質與需求,有助於師資生日後投身偏鄉教育服務之志向,協助偏鄉教育發展。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