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不飯不油 未必有效

營養師楊舒閔表示,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多數人減重前會先設定一些禁吃食物,像是不吃含油脂的食物,三餐以燙青菜為主,身體就比較不會有負擔;或是不吃白飯,降低澱粉攝取,認為這樣就能減重。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這些都是減重的迷思,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楊舒閔說,民眾常有減重3大迷思,最常發生的就是設定要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或20公斤,其實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為每星期減0.5公斤到1公斤左右,快速減重復胖機率非常高,循序漸進減重才能減少復胖機會。 再者就是不吃白飯的減重迷思,認為三餐不吃白飯就能減少澱粉的攝取,但澱粉是燃燒脂肪的助燃器,建議白飯可以改成全穀飯,全穀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 最後一個減重迷思就是不攝取油脂類及食物,所謂的不吃油脂類應該是減少吃油炸物、肥肉和內臟、動物皮,不是所有油脂類的食物都不要吃,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 營養師楊舒閔指出,減重過程中,有些人會在消夜期間突然肚子餓,民眾也能喝一杯240CC牛奶取代其他消夜,減少身體負擔,牛奶有安眠鎮靜效果,又有飽足感,不至於讓減重成為壓力的負擔。

Read More

癌友彩繪希望 呼籲珍惜當下

「第7屆彩繪希望」高雄小港醫院巡迴展中,癌友瓊華(中)到場分享畫作,更鼓勵抗癌病友與家屬珍惜當下的重要。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和台灣禮來公司共同舉辦的第7屆彩繪希望醫院巡迴展,3日舉行揭幕式,共展出27幅得獎作品;參加病友組的瓊華也親自到場分享畫作,更鼓勵抗癌病友與家屬珍惜當下的重要。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癌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過程中往往需要面臨外人所無法想像的壓力及痛苦,因此小港醫院也需重視對癌症患者提供涵蓋生理、心理、人際及靈性等各方面的支持性照護,希望能讓癌症病人找到希望。 今年港醫自行研發純手工凍餅,有別於市售口感偏乾的情況,考量癌症病友若有咀嚼吞嚥困難時可降低其嗆咳的機會,讓其能開心享用月餅及享受團聚歡樂的氣氛;因此很樂見此次能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禮來舉辦的彩繪希望活動,給予病友們心理上的支持。 42歲時確診鼻咽癌四期的瓊華,即使療程結束,癌細胞已不復在,但除了舌頭萎縮造成口齒不清,雙耳耳膜破、積水而必須使用助聽器外,腦神經的受損也使得她左眼複視,視線只能維持30公分的有效距離。 儘管如此,瓊華卻從未喪志,甚至拾筆學畫,更首次以色鉛筆、代針筆、麥克筆所描繪而成的「生命之花」報名參加第7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盼透由豐富的色彩,綻放的花朵告訴自己及身處低潮的朋友,打開心門,世界仍舊美麗。

Read More

孕婦子宮頸過短 龍鳳胎27週早產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蘇一宇表示,早產兒常出現腦部傷害、呼吸狀況及視力影響等健康問題。(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名懷「龍鳳胎」的孕婦因子宮頸過短,即使做過子宮頸環紮手術,依然不斷宮縮、安胎困難,懷孕27週時早產。小姊弟出生時體重各只有750、960公克,且分別因嚴重呼吸窘迫症候群、肺出血、早產兒呼吸中止症等急症必須緊急治療,所幸醫療團隊及時對症下藥、妥善照護,3個月後成長至約2000公克,平安出院。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蘇一宇表示,台灣每年約出生20萬名新生兒,未滿37週就出生的早產兒占8~10%。由於許多器官尚未成熟,早產寶寶面臨諸多健康問題,其中以腦部傷害、呼吸狀況及視力影響最要被注意。 蘇一宇指出,28週前出生的早產兒有3~4成會出現併發症造成長期的發展問題,如腦性麻痺、腦室內出血,必須透過復健恢復功能;而視網膜會在胎兒時期35~36週左右發育完成,早產兒因為被迫從胎兒循環轉換成嬰兒循環,在高濃度氧氣刺激下,眼球血管生長活躍產生拉力,若未及時處置,嚴重將致視網膜剝離受損。 在胎兒時期連接肺動脈與主動脈的肺動脈導管,在足月孩子出生後會關閉;但早產兒常常無法自行關閉,進而造成血液灌注肺動脈,造成呼吸問題、肺出血,甚至心臟衰竭等緊急狀況,不可不謹慎。 蘇一宇說明,早產兒的照護重點在「走在疾病前」,除了針對症狀給予治療外,更要預期孩子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追蹤、預防。 以這起早產龍鳳胎姊弟樂樂、翔翔為例,出生後陸續出現呼吸窘迫、肺出血、早產兒呼吸中止症候群,醫療團隊除依狀況緊急插管外,也陸續給予表面張力素、腎上腺素、咖啡因等藥物,並使用呼吸器穩定呼吸,度過危險期。 醫療團隊按時追蹤孩子身體情況,腦部超音波與視網膜檢查皆無異常病變;透過母乳哺餵輔以母乳添加劑補充維生素D、鐵劑等營養素,樂樂、翔翔於矯正週數35加6週時平安出院。之後定期於門診施打預防針預防感染,追蹤是否有發展遲緩問題以及早復健治療。

Read More

腸病毒增5重症 創下單週新高

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8452人次,且有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就診人次跟重症單週確診數都創新高。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疫情仍在流行高峰,疾管署昨(3)日公布上週新增5例重症病例,與門急診就診人次,雙雙創下單週紀錄。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務必加強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整潔,並落實正確勤洗手與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幼童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仍處流行高峰,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今年單週確診數最多。且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8,452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0.7%,以中南部縣市上升幅度較為明顯,也是單週新高。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的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為北部10個月男嬰、4歲女童、10歲男童、及南部5個月女嬰、2歲男童,其中4人檢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1人檢出克沙奇A6型併發急性下肢無力。 5人發病日介於8月7日至8月20日,分別陸續出現發燒、嗜睡、嘔吐、心跳加速、肌抽躍、肢體無力及意識改變等症狀就醫並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為腸病毒併發重症,所幸5人經治療後復原情形良好皆已出院。 郭宏偉表示,今年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已累計34例,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達25例為最多,另今年累計286例腸病毒71型個案,也高於2016至2018年同期,但以輕症及散發病例為主。惟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則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請家長提高警覺。

Read More

倉管站又蹲 罹退化性關節炎

亞大醫院職能治療師施益湋替患者量測足底壓力。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65歲王伯伯過去從事倉儲工作,經常連續站立超過3小時,整天站立時數超過10小時更是家常便飯,長期下來感到膝蓋內側反覆疼痛,就醫才發現已經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透過客製化鞋墊治療,分散足底壓力及改變膝蓋內側受力,大幅減少足底及膝蓋的不適感,久站也不會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工作時需長期站立工作,也經常反覆蹲下起立點貨,加上沒有適當肌力訓練,下肢肌力不足,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 周立偉指出,透過X光檢查,患者膝蓋內側關節空間有狹窄現象,除建議定期復健,評估建議穿著客製化鞋墊,兩個月有效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情形,也減少足部及小腿抽筋和痠痛的狀況。 周立偉表示,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形態及需求所致,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如空姐、櫃姐、作業員、護理師等需久站久走,因膝蓋內外側受力不平均,造成膝蓋軟骨磨損,內側膝關節空間狹窄,膝內側軟組織受力增加,導致內側膝蓋疼痛。 職能治療師施益湋表示,透過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師量測足底壓力及矯正足型,將最佳的足弓支撐曲面製作成客製化足墊,可輔助足底筋膜與肌肉拉力,提供足跟與足弓吸收足部承重的衝擊力。再加上外側楔型設計,還能減緩關節內側受力。此外,受O型腿、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所擾的民眾,也可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不同,透過客製化足墊來減緩症狀。 周立偉提醒,膝蓋卡卡、無法久站蹲跪等,是退化性關節炎前兆,為預防膝關節提前老化,建議民眾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及下肢肌力訓練,並選擇合適鞋子及鞋墊,才能正確護膝。

Read More

9歲童腸套疊 罕見小腸套小腸

牡丹鄉9歲男童罹患罕見的腸胃疾病「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經恆基、奇美合作切除,化驗還發現瀰漫性B細胞淋巴癌。 (記者郭孟聰攝) 記者郭孟聰/屏東報導 屏東縣牡丹鄉9歲高姓男童腹痛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急診,經院長陳志成與合作醫院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醫師盧致穎會診,以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診斷發現是罕見的「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且小腸內還有腫塊。 陳志成表示,男童以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診斷,發現是罕見的「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且小腸內還有腫塊;身為兒童胃腸科醫師的陳志成表示,白袍生涯幾十年,頭一次見到此類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發生在9歲孩童身上。 會診討論後立即執行手術,切除約20公分的小腸並做重建,也將腫塊切片送至化驗。高小弟截斷小腸後,其身體是可以負荷的,不會造成未來飲食上的問題。小腸內腫瘤2日切片化驗結果發現為瀰漫性B細胞淋巴癌,由於已手術切除,癌細胞是否侵犯身體其他部位?仍需要繼續追蹤、檢查。 盧致穎表示,腸套疊為「一段腸子包住另一段腸子的腸阻塞」,且多為「大腸包小腸」,會導致腸子血液循環不良,嚴重併發症甚至會造成腸子壞死,若破裂可能造成嚴重的腹膜炎。腹膜炎即是細菌擴散到肚子裡的感染,嚴重可致死。 盧致穎指出,腸套疊常見於3歲前的孩童,病徵是嘔吐、血便、腹痛,不需要開刀,只需復位即可緩解。但是大一點的孩童或是成人通常會有其特殊的病因在,很難用非手術的方式解決。   →牡丹鄉9歲男童罹患罕見的腸胃疾病「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經恆基、奇美合作切除,化驗還發現瀰漫性B細胞淋巴癌。 (記者郭孟聰攝)

Read More

打擊C肝 六甲治癒率百分百

台南市立醫院副總裁牟聯瑞(右4)強調,未來將C肝門診外展至歸仁服務,助民眾遠離「肝」苦。 (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南市府衛生局、台南市立醫院配合衛福部C肝防治計畫,107年5月起定期於南市C肝最盛行的六甲區開辦門診,至今共計治療111人,其中8人因故中斷治療,完成治療的103人中,停藥後追蹤已均無病毒,治癒率達百分之百。 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暨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牟聯瑞表示,慢性C型肝炎會造成肝硬化、肝癌,縮短病人壽命,以往治療需要注射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副作用大且治癒率不高,影響病人治療意願。3年前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在台上市,療效好且副作用低,然而一般人多無法負擔。106年1月衛福部開放健保有條件新藥給付,108年全面給付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林純美組長表示,衛福部為消除C肝,已投入135億治療經費,因成效良好,民眾治療意願高,今年又追加19億經費,讓有意治療者都能接受治療,早日根除C肝。 南市府衛生局國民健康科長陳淑娟指出,根據「行動醫院─全民健檢」資料推算,南市40歲以上C型肝炎盛行率以六甲區(13%)盛行率最高,自台南市立醫院透過深入社區的駐診後,已取得明顯成效。 牟聯瑞說,107年5至12月間共有41位患者接受治療(男16、女25),平均年齡79.8歲,其中7位中斷治療;今年共70位接受治療(男32、女38),平均年齡69.8歲,1人中斷治療,一年多來共103人完成療程,且停藥後已驗不到病毒,治療率達100%。未來也將採「先衛教再治療」的模式,協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

Read More

選用反向安全座椅 幼兒乘車降險

市面上汽車安全座椅品牌、功能各不相同。 (資料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兒童的乘車安全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小兒科醫師提醒,安全座椅是影響兒童生命安全最直接的育兒用品,呼籲家長要正視反向乘坐的必要性。 針對12歲以下兒童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的人數逐年上升,交通事故更是連續多年蟬聯兒童死傷原因首位。小兒科醫師徐嘉賢指出,在台灣,大部分家長對安裝汽座的接受度雖已日益普及,但對於歐美倡導反向乘坐的觀念不足,令人憂心。 由於安全座椅是影響兒童生命安全最直接的育兒用品,徐嘉賢指出,根據美國統計顯示,反向乘座可大幅降低受撞擊瞬間的甩鞭效應,減少75%的兒童傷亡率。低車禍死亡率的瑞典,早在1960年就開始推行反向乘座,非常有先見之明。 徐嘉賢提醒家長們能從細節照顧兒童安全,建議應該選用可反向安裝的汽車座椅,反向乘坐兒童汽座的年齡最好可以到4歲,孩童安全從平日生活習慣就開始重視。

Read More

胃食道逆流 也是口臭成因

台南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吳奕霆指出,透過藥物可有效緩解胃食道逆流不適,但應從調整飲食生活習慣根本改善。 (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許多人有口臭困擾,除口腔清潔外,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導致。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吳奕霆表示,全台有四分之一的人有胃食道逆流困擾,如長期有喉嚨異物感、氣喘、口臭、鴨嗓等,可能就是胃食道逆流導致,長此以往可能導致食道潰瘍、狹窄甚至導致癌症,一定要盡早就醫。 一名45歲男子喉嚨一直有異物感,總覺如鯁在喉,好像卡著一口痰不吐不快,影響進食及生活品質,耳鼻喉科檢查卻查無問題,男子也擔心罹患食道癌。經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吳奕霆診療,發現男子生活習慣良好、不菸不酒不檳榔,惟工作壓力大,常喝咖啡、吃消夜。經胃鏡檢查證實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治療後,重新調整飲食生活習慣,終於獲得改善。 吳奕霆指出,隨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改變,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正在逐年上升,目前大約在15%至25%左右,將近1/4的人口有這種困擾。除常見的胸口灼熱感(火燒心)、嘔酸水外,非典型症狀更值得民眾留意,包括胸悶、胸痛、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不順、氣喘、喉嚨痛、長期咳嗽及口臭等,常被誤以為是心臟、肺臟及耳鼻喉的問題,其實都是消化問題惹禍。 長期胃食道逆流將刺激消化道,產生食道潰瘍、食道狹窄、巴瑞特氏食道(一種癌前病變)及食道癌等併發症。一般治療多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黏膜保護劑或腸胃蠕動促進劑幫助病人減緩不適。吳奕霆強調,應從生活、飲食習慣調整著手,減少辛辣、酸性、高油質食物、咖啡因(如咖啡、茶葉)及甜食攝取,更應免於睡前3小時內近食,體重過重者要適當減重,避免太緊褲子以免增加腹壓。

Read More

撫慰患者身心 童綜合辦音樂及藝術展

童綜合醫院舉辦「小羽創作分享會與小小音樂家演奏會」,由章羽承講解作品的創作理念,希望藉由藝術傳遞真善美,進而撫慰更多人。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沙鹿院區長期舉辦音樂及藝術展覽等活動,提供心身疾病、復健患者、發展遲緩兒童與慢性疾病照護等心靈療癒,9月起舉辦章羽承「心種子內在情緒視覺化圖文創作系列」作品展,共34幅畫作與7件雕塑作品,希望藉由藝術傳遞真善美,進而撫慰更多人。 童綜合醫院舉辦「小羽創作分享會與小小音樂家演奏會」,由小羽老師(章羽承)導覽介紹其作品,並請來6名國中小學學童演奏鋼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與小喇叭等樂曲,現場許多患者聆聽。 章羽承是美術科系畢業,因婚變進入人生低潮而重拾畫筆,找回對藝術的熱情,將自身喜怒哀樂等情緒透過創作表達出來,完成「心種子內在情緒視覺化圖文創作系列」作品,她表示,情緒不需隱藏或感到羞愧,反而可藉此察覺內在狀態,重新調整找回自我,並重新愛自己。 她希望透過藝術及音樂散播更多的愛,讓作品與需要的人們對話,讓病痛的人能夠平靜心靈、療癒苦痛,在醫院也能獲得欣賞藝術的小確幸。「心種子內在情緒視覺化圖文創作系列」作品,將在童綜合醫院沙鹿院區展出1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