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嚼魷魚絲 顳顎關節痛

中醫師郭鈺君說,針灸及藥方治顳顎關節痛,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16歲高中女生課業壓力大,白天不自覺會咬牙,晚上更是一邊讀書一邊吃最愛的魷魚絲,長期下來出現左耳旁疼痛及偏頭痛,甚至痛到張不了口,就醫確診是顳顎關節痛。經中醫使用針灸及藥方治療3週,疼痛症狀緩解,終於能開口大笑,且不用持續服用消炎藥。 擁有牙醫執照的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郭鈺君說,這名高中女生長期以來覺得左耳旁疼痛及偏頭痛,找遍骨科和牙科治療,且服用肌肉鬆弛劑及止痛消炎藥,雖稍有改善,還是會反覆發作。最後才查出她從國小6年級起,因課業壓力大,睡覺時常磨牙,顳顎關節就不斷有異常受力,身體才出現慢性發炎反應。 郭鈺君表示,顳顎關節症候群主要症狀是顳顎關節區疼痛,會有異常的關節音及下顎運動功能障礙,常見於青壯年和女性,目前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但顳顎關節症候群與精神心理狀態非常密切。研究顯示,顳顎關節症候群的患者中,23%伴有明確的精神心理症狀,50%合併有睡眠問題,女性發生的情況多過於男性。中醫治療顳顎關節症候群有別於西醫的思考方式,不能單純只從消炎跟肌肉鬆弛著手,中醫包含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等八種辨證方向,另外還要從經筋、經脈等方面考量。小雯長期精神緊繃、睡眠不足、飲食不節,導致肝氣鬱滯、陰虛火旺、胃火上炎,最後甚至導致氣滯血瘀、經絡瘀阻,治療上要考慮疏肝理氣、滋陰降火、清降胃火、活血通絡著手,多靶點用方才是中醫的治療特色。 她說,除了藥方,另外還作針灸,對下關穴、聽宮穴、顴髎穴、翳風穴、頰車穴等舒緩顳顎關節區附近肌肉,也增加了三陰交穴、內關穴、合谷穴等安神以及舒緩壓力的穴道,此外還得注意要減少張口的幅度、時常留意肩頸肌肉拉筋放鬆,也得配合腹式呼吸減少焦慮、幫助睡眠。不只要改善疼痛,還得改善睡眠品質跟舒緩情緒,多管齊下療效加倍。

Read More

日月之光贈高榮醫療基金設備

日月之光慈善事業基金會捐贈高榮公益醫療基金及設備二百萬,由高榮院長劉俊鵬(右二)代表受贈。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舉行「公益醫療基金200萬元」捐贈儀式,由財團法人日月之光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蔡天仁代表捐贈,高榮院長劉俊鵬代表受贈,並以感謝牌回贈,以感謝該基金會的愛心善舉。 劉俊鵬表示,日月之光慈善事業基金會於103年起陸續捐贈高榮公益醫療基金及設備,嘉惠經濟弱勢病患,包括攜帶式彩色超音波及乳房專用高頻探頭,讓高榮至澎湖離島偏鄉地區實施義診活動時,有更好的醫療儀器服務離島居民。 另捐贈急救體外電擊器、贊助急救宣導活動;並分別於103年捐款1百萬元、104年至108年每年各捐款2百萬元,以濟助急診貧苦無依病患及單身榮民之義務照顧服務,以及癌症病友與就醫貧困病患之相關照護。 蔡天仁董事長表示,此次捐贈2百萬元,希望將善款發揮最大成效,藉由結合高榮的醫療專長,為社會甚至國際的弱勢病患服務,共同扶助弱勢就醫族群獲得所需之醫療,讓更多弱勢病患及家屬受惠。

Read More

工程師過勞厭世 險輕生

中醫大新竹附醫醫師表示,台灣憂鬱症患者就醫仍不足,約只有1/5的患者就醫,許多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而有輕生念頭,家人應注意。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周伯翰醫師表示,根據統計,自殺者約有80%為憂鬱症患者,WHO也指出2020年憂鬱症將會是僅次於心臟病導致身體失能的疾病,中國醫大新竹附醫呼籲全民一起加入對抗憂鬱症運動。 周伯翰醫師指出,導致自殺的原因有很多,除憂鬱症之外,久病纏身、年紀老大、個性衝動、物質濫用等都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 周伯翰發現在新竹地區「工作過勞」也是常見導致自殺的危險因子,一名工程師因為工作過勞產生厭世感而有輕生的念頭,所幸經過家人陪伴就醫已經改善。 大多數憂鬱症患者認為親友是幫助他們走出來的重要助力,當發現周遭家人朋友有憂鬱症傾向時,該如何幫助他呢?周伯翰提出「四不原則」,分別是不鼓勵,對患者說「要正向思考」的話常常會讓患者覺得不被了解而心情更糟;其次是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為何會有憂鬱狀況;第三是不駁斥,面對患者悲觀的話,盡量傾聽,切忌一直反駁都是對方「想太多」;最後則是不干涉,許多患者常因為聽到親友說「吃藥對身體不好」而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復發加劇。 此外,親友也可以多表示關心、傾聽、不要不理睬、鼓勵患者把心事說出來、約患者出去走走、甚至鼓勵他們到身心科門診就醫。 中醫科醫師周書玉指出,對於容易情緒抑鬱的人,可用玫瑰花、薄荷、佛手、枸杞作為茶飲,疏肝解鬱。因氣鬱影響身體機能造成體虛的情況,可選用黃耆、黨參、紅棗作為茶飲或藥膳。生活作息方面,宜建立規律的生活,早睡早起,培養運動習慣。

Read More

<醫師專欄>擾人清夢的滑鼠手 ──腕隧道症候群  

  ■吳東泰 相信不少人有手掌麻痛的困擾,厲害時晚上會麻到影響睡眠或是騎機車需要一直甩手來舒緩麻痺的感覺。這種狀況很可能代表你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通常發生在手腕需要長時間反覆活動的勞動者或是電腦重度使用者,所以又叫「滑鼠手」。 我們手腕掌側由橫腕韌帶與腕骨之間圍成一個小隧道(稱為腕隧道),一共有9條肌腱與正中神經擠在裡面通過隧道,當裡面擠壓的力量太大,正中神經受不了就會出現手掌麻痛的現象,便是腕隧道症候群。典型的腕隧道症候群通常會在拇指、食指、中指跟半邊的無名指發生麻痺或刺痛的感覺。可以用Phalen’s test(斐倫氏試驗法)來自我檢測,將兩手手心朝下平舉胸前,手腕向下彎曲90度用兩手背用力互推(如圖)。如果1分鐘內感到麻痛加劇,可能稍微甩手後獲得舒緩,那便幾乎可以確認是腕隧道症候群。 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以進行保守治療,包括口服消炎藥、使用手腕固定護具、物理治療,甚至局部類固醇注射或是局部神經解套注射等等。但是症狀厲害的病人通常對這些保守治療只有短暫療效,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嚴重的病人甚至會造成拇指根部手掌的魚際肌萎縮,此時就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將橫腕韌帶切開鬆解來達成腕隧道壓力放鬆的目的。傳統上可以直接在手腕縱切一個2-5公分的傷口,或是橫切1公分左右的傷口以內視鏡來進行鬆解。 隨著醫療儀器進步,目前可以用「超微創」的方法來治療。在手術時透過高解析度的超音波監控,避開神經、血管,找到安全區。同時在超音波導引下,使用特別設計的鈦製精細勾刀,只要一個0.2公分的針孔傷口,就可以「經皮」把橫腕韌帶切開並鬆解正中神經壓力。而且手術時不用像傳統手術要綁上不舒服的止血帶,也比較不容易造成術後沾黏而復發,甚至連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洗腎病患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徹底解決腕隧道症候群的困擾,讓病人可以輕鬆睡好眠。 (作者/大東門讚診所院長吳東泰)

Read More

莫名眩暈 婦吃1年止痛藥 中醫診斷肝鬱氣滯痰濕體質 調理3個月後擺脫頭痛

  中醫師利用針灸及藥物調理來改善頭痛問題。(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一名41歲越南籍張姓婦人,1年前開始經常莫名眩暈,吃了1年止痛藥也沒有效,經前往台中市長安醫院中醫科求診,廖娸廷醫師診斷為肝鬱氣滯痰濕體質,病位在肝脾,因而導致眩暈症狀,以針灸及藥物調理3個月,順利讓她的頭痛不再發作,讓她直呼:「針灸幫助很大,真的很有效。」 長安醫院中醫科廖娸廷醫師表示,眩暈發病原因很複雜,通常與肝、脾、腎有密切關係。但普通眩暈以虛者居多,其病理主要是「本虛標實」,即本身的元氣長期過度消耗,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或補充,造成陰陽失衡。所以幫張婦以針灸治療,穴位為「百會」「率谷」「翳風」「風池」「耳門」「聽宮」「聽會」。中藥方面則輔以疏肝解鬱化痰濕的處方,像是天麻鉤藤飲以及苓桂朮甘湯為主方。3個月來,張婦透過中醫調理,根治眩暈症狀。 廖娸廷醫師說,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有如頭暈眼花。症狀輕的人閉目就可以停止;嚴重的人常伴隨有惡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中醫針灸可以幫助患者調整體內氣機的平衡,增加頭面部血液循環,以及加強神經和血管功能,止痛止暈來處理內耳不平衡導致眩暈的問題。因此透過中醫針灸及藥物調理一段時日,通常會有很好的改善。 廖醫師表示,如有長期眩暈問題,應該找醫師做詳細檢查及治療,依個人症狀及體質開立處方。平時也可按壓穴位來進行保健,包括上述提到的「百會」「率谷」「翳風」「風池」等穴位,頭暈頭痛、睡眠不足或是肩頸痠痛都可以按壓。尤其現代人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長,長時間看螢幕,建議可以每1小時休息3分鐘,按壓一下這些穴位,加強頭頸部血液循環,讓頭腦較清晰,以及放鬆肩頸,減少頭痛發作。

Read More

上腹痛…小心是胰臟癌作怪!

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高婉真說,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遠離危險因子,預防勝於治療。(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柳營報導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習慣不正常,偶發性的上腹痛常被當成胃炎,往往症狀改善就不以為意,如果疼痛持續存在,小心可能是胰臟癌作怪,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高婉真提醒,如有長期不明原因的上腹痛,合併體重下降、黃疸、食慾變差、血糖控制不佳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如確診為胰臟癌,才能早期治療。 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高婉真表示,有一位50歲的林姓病患,反覆上腹痛已好幾週,原本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導致的胃痛;隨著症狀越來越厲害,加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直到就醫才發現胰臟長腫瘤,肝臟也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胰臟腺癌合併肝轉移,還好及時就醫,經醫生細心診治,癌症被控制,症狀獲得改善。 她說,胰臟癌的診斷和治療,是臨床醫師棘手課題,大多數病人在癌症初期沒有明顯癥兆,導致早期診斷困難。再者,胰臟癌復發及轉移率高,病人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3至6個月,如何提高癌症控制率、延長存活時間、改善病人生活品質是需要努力的目標。 她表示,目前對抗胰臟癌的方法包括手術、化學藥物、和放射線治療,經醫師評估病人身體狀況,並搭配適合的治療配套,即使是癌症末期的病人,仍有機會獲得控制及讓存活時間延長。 另外,有專家學者研究,胰臟癌的危險因子除抽菸喝酒,中央研究院最新期刊發表,糖代謝異常是罹患胰臟癌的關鍵原因,因此減少糖分攝取,可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造成損傷,有效預防胰臟癌的發生,平時更應對自己的身體多關心,飲食均衡、不偏食也不過量,並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Read More

肢端肥大症 延誤就醫少活10~15年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死亡率多2倍,平均壽命少10-15年,奇美醫團隊在「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策展活動中,透過衛教攝影展形式表現出病友的自信美。(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臉型改變、鞋子穿不下恐為肢端肥大症引起。多數病人病識感低,確診時往往已在罹病後數年,並早已合併心血管疾病、甲狀腺腫瘤等共病。奇美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表示,病人若延遲就醫又未能適當治療,平均壽命可能會比常人少10~15年。 田凱仁表示,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病人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是每100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 他說,一名55歲陳姓男子102年1月初因心悸被送奇美醫急診,經檢查發現腦下垂體長了1個1.7cm腫瘤,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會診神經外科評估手術切除腫瘤後合併藥物治療;多年來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保體內荷爾蒙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維持正常,目前已恢復穩定。 肢端肥大會造成病人外觀逐漸改變,但因其疾病進程緩慢,故常被誤認是身體老化現象而忽略。為此今年台灣腦下垂體學會與奇美醫等4家具代表性的醫學中心攜手合作,9月5~17日舉行「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策展活動。 同時並與國內知名攝影師林炳存跨界合作,拍攝公益病友照,將病友與肢端肥大症奮戰故事轉化為自信且堅毅的影像,讓大眾看見疾病帶來的外觀改變從未將他們擊垮。

Read More

喉嚨卡卡竟罹肺腺癌

彰醫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提醒民眾,不要以為沒咳嗽就不會得肺癌,身體有問題應及早就醫。 (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66歲吳姓男子1年多來吞嚥不適,總以為喉嚨有問題,1個多月前竟被確診為肺腺癌3期,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此個案是非典型的病症,也提醒民眾,不要以為沒咳嗽,就不會得肺癌。 許嘉方說,他幫病患進行內視鏡檢查,喉部及口腔都正常,觸診頸部也沒硬塊,但他認為「事出必有因」,患者既然不舒服了1年多,總有原因吧,不應只侷限於耳鼻喉的檢查,於是他幫病患照胸部X光,其右上肺有陰影,再以胸部電腦斷層掃瞄,發現約5.5公分的腫瘤。 病患轉由胸腔內科醫師張子晏治療,經切片確診為3期肺腺癌,癌細胞沒有擴散到其他器官,隨即轉胸腔外科進行手術切除病灶,目前同時進行化療及放射線治療,恢復狀況良好。 許嘉方指出,,耳鼻喉科也時常診斷出肺癌的患者,但主要症狀是咳嗽3週以上,聲音沙啞,或頸部腫塊,可是吳姓病患都沒有這些症狀。從腫瘤大小來看,很可能1年前就有了,若當時能發現,後癒情況一定更好,也就不會拖到3期,但換個角度想,如果現在不發現,往下拖到4期擴散就更麻煩了。 胸腔內科醫師張子晏表示,肺癌典型症狀是咳嗽、咳痰、血痰,當癌細胞擴散到肺部鄰近器官時還可能出現胸痛、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心悸或心律不整等情況,但吳男並沒有擴散,早在1年多前就出現吞嚥不適,是比較少見。 張子晏說,提到肺癌,一般人馬上聯想到咳嗽,根據研究,約65%的肺癌病患有持續咳嗽的問題,換句話說,約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不是以持續咳嗽呈現,民眾不應將咳嗽和肺癌劃上絕對的連結。 許嘉方表示,曾有肺癌患者腫瘤已3公分,胸部X光仍照不出來,電腦斷層才發現,在臨床上電腦斷層確實有比較好的檢測力。張子晏也說,建議要了解肺部狀況的民眾可進行自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比較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植牙 未必人人都可做

牙醫師王少君說,缺牙不補會影響美觀及穩定咬合,儘快補缺牙是必要的。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蛀牙或牙周病拔牙後,會影響美觀及咀嚼功能。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義齒補綴科醫師王少君指出,植牙雖方便卻非人人可做,需符合無全身免疫疾病等多項條件才可以。 王少君表示,如果缺牙不補,因沒有東西對咬會越長越長,且缺牙處旁還有牙齒,則可能會慢慢往缺牙空間傾倒,無法維持穩定的咬合狀況,因此必須趕快補起來。傳統上治療局部缺牙的病人,有局部固定假牙和局部活動假牙可選擇,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植牙,再做固定式假牙。 活動假牙因有金屬鉤子,在前牙區會影響美觀,且配戴時較不舒服,需要適應,所以若缺牙數目不多、情況允許下,多數會選擇又稱為「牙橋」的局部固定假牙。而局部固定假牙需要磨掉缺牙區的前後至少各1顆牙齒,也就是俗稱的「缺1顆做3顆」,且被磨掉的牙齒有極大機會需先根管治療(抽神經),加上牙橋是整組連在一起,清潔不易,再齲齒和牙周病的機會較高。 王少君說,植牙已經演進超過40年,是非常成熟安全的治療選項,5年成功率可高達95%;尤其是單一顆缺牙,以人工植牙做單一顆固定假牙,可以不用磨前後2顆好的牙齒,單一顆的假牙也較易清潔。對大部分缺牙者來說,植牙支持的固定式假牙是較好的治療選項。 植牙優點雖多,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植牙,包括頭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有自體免疫疾病、有在服用免疫抑制劑或特殊骨質疏鬆症或骨癌藥物的病人,都需要由醫師和牙醫師仔細再評估。另外,抽菸也已經被研究證實會顯著增加植牙失敗率,無法戒菸的人也不適合;有牙周病的則需要先治療牙周病,等病情控制下來後才能植牙,否則失敗率也會大幅上升。 她提醒,若是口腔衛生維持不當,人工植牙也會發生植體周圍炎,嚴重者甚至需移除已種進去的人工植體;因此,不管選擇何種治療,維持口腔衛生並定期回診,才是長久之道。

Read More

自發性脊椎側彎 8成原因不明

青少年脊椎側彎患者多達8成原因不明,北醫副院長、骨科醫師黃聰仁(右)表示,根據統計,脊椎側彎發生率約為千分之20,平均每50名青少年當中就有1人可能有脊椎側彎問題,提醒家長留意。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6歲的徐同學,3年前因身高不足就醫,檢查發現有肩胛骨突出等狀況,確診為脊椎側彎30度後,陸續求醫,但不僅側彎角度持續增加到43度,目視可稍微看出脊椎彎曲,經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還長高2公分。 收治徐同學的北醫附醫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黃聰仁表示,近年來收治多起自發性脊椎側彎病例,病人年齡層約10-18歲,根據統計,每50個青少年就有1個可能有脊椎側彎問題,情況並不少見,當中8成屬於原因不明的「自發性脊椎側彎」。 由於自發性脊椎側彎的致病原因成謎,黃聰仁表示,大多數病人經過X光、核磁共振等檢查後,都檢查不出任何骨骼或神經病變,也不是一般認為的姿勢不良所造成,目前僅知部分病例有家族性遺傳的傾向。 由於脊椎側彎初期不會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病人本身也很難察覺到脊椎已經產生變化,大多是健康檢查、游泳或洗澡時家長發現而就醫。 治療上是根據年齡及脊椎側彎的角度,黃聰仁表示,18歲以下青少年側彎角度20度以上者,建議每4-6個月追蹤,若角度沒有變化或者1年內角度增加未達5-10度,基本上可以不須特別治療,但要持續追蹤;側彎角度在25-40度者,則是建議採用背架治療;若是角度達到40度以上者,才需要考慮是否採用手術矯正。 統計上,僅有10%的脊椎側彎病人需要給予積極門診追蹤或背架治療,而其中約10%才需開刀矯正,家長不需過度恐慌。 許多家長發現孩子有脊椎側彎,經常會尋求拉筋、推拿、吊單槓、整骨等民俗療法進行治療,但這些方法只能增加身體柔軟度,對於矯正脊椎側彎沒有顯著療效,黃聰仁提醒,一旦發現孩子肩膀一高一低、腰部不對稱或是背部異常凸起,都應提高警覺,儘早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