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將「大出手」救經濟。(路透)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
俗稱武漢肺炎的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都砸下大把銀子挽救經濟,紓困金額占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皆達百分之十以上。歷史上早有許多以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前例,一般來說使用得當也都會產生正面效果;但是,這種大撒幣救經濟的的做法,真的是萬靈丹嗎?
一般而言,在經濟遭逢突發性因素衝擊、政府要讓經濟突破困局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可能會派上用場。貨幣政策通常包括利率、匯率等手段,財政政策則包括降低稅負、擴大支出等手段;二者究竟哪一種的效果較好,就理論來說則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以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利率都低到不行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空間已屬有限,各國遂轉向以財政政策刺激經濟。
降息空間有限 貨幣政策卡關
俗稱武漢肺炎的疫情,固然是目前各國相繼推出撒幣救經濟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武肺疫情爆發之前,世界主要經濟體早因美國與大陸貿易戰等因素而趨向疲軟。因此,去年十月,當時即將卸任的歐洲中央銀行總裁德拉吉就呼籲,「現在是財政政策承擔責任的時候了!」
德拉吉為何力推財政政策,而非央行主管的貨幣政策呢?因為,歐元區早已陷入長期負利率的窘況,也就是已經沒有降息的空間。除了歐盟之外,日本也早已負利率;美國近大半年來連番降息之後,聯邦資金利率只剩下零至百分之零點二五。也就是說,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降息手段幾乎都已使盡,接下來只能靠所謂的「直升機大撒幣」了。
從歷史上來看,一九二九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是財政政策救經濟的代表作。一九三三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推動「新政」,採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建議,以減稅、大舉舉債以擴大政府支出、實行赤字預算等財政政策手段,來提高全美國的社會總需求,試圖讓經濟成長重回正軌。
美國和英國都祭出撒幣計畫,但不知道效果會不會也像戴了口罩的美元和英鎊一樣「氣短」?(路透,資料照片)挖洞填洞 凱因斯設法增就業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失業率一度高達百分之二十五,為了提高就業率,凱恩斯留下了一些妙喻。例如,凱恩斯認為,如果企業界已無力投資,政府就必須承擔起投資的責任;他說,如果財政部想把鈔票裝在舊瓶子裡,然後把這些舊瓶子放在早已堆滿垃圾的廢礦坑,再放任企業把這些舊瓶子挖出來,那麼失業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凱恩斯堅信政策效果可以抵銷景氣循環帶來的經濟波動,而為了推動財政政策,凱恩斯的有些想法看來真是異想天開。他曾有個「妙方」:政府可以編列支出經費,白天雇用一批工人到處挖洞,晚上再雇用另外一批人把這些洞填起來,這樣就可以提高就業率,工人賺了錢,消費需求就可以跟著攀升。
不過,凱恩斯協助羅斯福推動的新政,也有「留與後人說」的空間。二00八年美國金融海嘯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力主效法凱恩斯,當時就有美國經濟學者指出,即使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失業率也還高達百分之十五,也就是新政擴大支出創造就業,但並沒有讓美國恢復榮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右一)指著財政大臣麻生太郎,試圖說服上議院議員通過紓困追加預算案。(路透)債台高築 歷史上屢見後遺症
從理論來說,財政政策雖然的確有助於刺激經濟,卻也有不可忽視的後遺症,其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政府赤字驟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以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但一度讓美國政府財政赤字衝到GDP的百分之三十。一九八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也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但美國國債占GDP的比重卻從百分之二十六升高到四十一。
雖然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恐將造成政府負債攀升的副作用,但若干經濟學者或跨國性經濟機構還是看好財政政策的效果。曾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的布蘭查德就認為,在低利率的環境之下,債務的福利成本可能很小,甚至不存在。
也有研究顯示,在經濟低成長、低利率的情況之下,擴張性財政政策不會帶來利率走高、不利民間投資的排擠效果。IMF的研究也顯示,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基礎設施投資,如果是在經濟疲弱及貨幣寬鬆政策時執行,乘數效果可達三倍。
貨幣供給大增 推動物價高漲
中國大陸也曾在金融海嘯時期推出四兆元人民幣救市政策,後遺症之一是物價高漲。資料顯示,二00八年大陸當局下了四兆元人民幣的猛藥之後,二00九年的廣義貨幣供給額(貨幣加準貨幣)高達百分之二十七點六九,在此之前鮮少超過百分之二十,二000年至0六年平均值為百分之十六點五;也因為二00九年廣幣貨幣供給額年增率特別「突出」,導致之後物價高漲的問題。
再把焦點拉回到現實面,雖然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幾乎都因為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有限,而紛紛以撒幣財政政策救經濟;但是,這也並非沒有侷限性。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顯示,二0一八年日本、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一般性政府債務占GDP比重依序都已高達百分之兩百三十九、一百三十六、一百二十二、一百一十七、一百零八,這些世界主要經濟體還能舉多少債?確實也是個大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