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防禦首步?NASA發射飛行器撞小行星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民營太空公司的獵鷹9號,美西時間23日在美國加州,成功將尺寸跟小冰箱差不多的機器人飛行器,發射升空。這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任務之一,「雙小行星改道測試」,最快明年9月飛行器將撞擊小行星,就可以知道能否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國以台和華 優於以台制華

黃清賢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十一月十六日進行三個半小時的視訊峰會,與會者也都是雙方外交的一把手。會議結果雖然沒有達成重要的共識,但美中都有意願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進行風險控管、避免衝突。 現今的國際局勢仍動盪不安,區域衝突所在多有,加上疫情仍未緩和,經濟復甦的力道不足,世界各國也都不希望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發生衝突。從國際社會的期待看,美中峰會本身就具有相當的意義,而雙方都表達願意溝通、避免衝突,應該是峰會最大亮點。 拜習視訊峰會的出席者,都是雙方外交一把手。(路透)  拜習焦點不同 歧見沒有共識 針對視訊峰會的觀察,習近平以「合作」為主軸來推進雙邊關係,拜登則多強調「競爭」、歧見沒有共識。美中緊繃的關係,不會因一場峰會而有根本性的改變,但現在已不比美蘇對抗時期,中美雙邊對於競爭可能導致的衝突,都希望維持在可控的範圍內。 美中關係並未因峰會而有緩和。例如,峰會之後,美國已公開表示正考慮通過外交手段(不派美國官員參加)抵制冬奧會。再者,台美國防、外交官員也立即在美東時間的十六日、十七日於華府舉行「政軍對話」(Pol-Mil Talks)和「國防檢討會談」(DRTs)。另外,第二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將於二十三日舉行。此次對話以線上方式進行,我方代表為經濟部長王美花及科技部長吳政忠。 其實,雙方不可能因一場峰會就握手言和,競爭仍是難免,但雙方也都了解到,包括全球防疫公衛仍然嚴峻,氣候變遷的減碳目標是國際共識,能源安全與缺電現象在各國浮現,美中產業鏈若脫鉤不利於全球產業鏈,這些非傳統安全領域,美中在未來都有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李顯龍警告,台海緊張局勢有可能導致美國和中國大陸出現誤判。(取自Lee Hsien Loong臉書) 台灣議題 美陸可能引發衝突 美中雙方存在可能引發衝突的分歧,首先是台灣議題,其次是香港、新疆人權,第三是印太航行權。這些潛在的衝突點,都是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國在這些方面表態,意在向盟國強調價值觀領導有關,並向美國國內政治做「反中」立場表態,美中的戰火也早已延伸到經濟、科技領域,走向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境地。 進一步聚焦台灣問題。拜登在峰會中表示,美國堅持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為指引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作法。但峰會後受訪時,又出現前後兩種說法,拜登先說「我們表明我們支持《台灣關係法》,它(台灣)是獨立的,它自己做決定」;但稍後又澄清說「我們完全沒有要改變政策」、「是他們,台灣,要決定,不是我們。而我們不鼓勵獨立,我們鼓勵他們完全照著《台灣關係法》的要求做,這正是我們正在做的,讓他們自己決定。就這樣」。 其實,美國的一中政策,從戰略模糊正持續走向戰略清晰,拜登已數次不經意的表達出來。一中政策雖不到質變的地步,但已出現量變。從歐巴馬時代的亞洲再平衡,到川普主政時掀起的美中貿易戰、推動印太戰略,且將一法三報的一中政策,多加上了六項保證,這已反映出美中關係已處於動態的平衡。 美陸競爭 美國將台灣當槓桿 至於兩岸之間,從二0一六年蔡政府上台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獨勢力升溫,中國大陸反制的動作也愈來愈大,美國跟著也必須有所反應,進而擴大美中的競爭。現在,美國要把台灣當成對中的施力槓桿。 習近平批台獨勢力「依美謀獨」、警告美國勿「以台制華」,這些話在過去只在大陸外交部、國台辦說出,現在則由習自己親口說出,並指台海正「面臨新一輪緊張」,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習還強調「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美國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嘴巴不說,實際行動確是如此。習近平對台獨勢力的警告,話已經說得很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彭博》新經濟論壇上就警告,台海緊張局勢有可能導致美國和中國大陸出現誤判。 兩岸問題觀察家提出大陸祭出「以武制獨」說法。事實上,翻開大陸文獻,大陸確實不曾放棄武力的選項。但過去獨的聲量沒有這麼強,現在獨的勢力挾西方勢力乘勢而起。習在二0一九中共《告台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的講話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與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再推回二0一六年的洪習會,習近平也說過反台獨是基於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立場,大陸十三億人不會答應台獨,如果共產黨不處理台獨,「中國人民會推翻他們」。 針對拜習視訊峰會,蔡政府的回應是蔡英文在國慶談話中提出的「四個堅持」和維持現狀。(取自總統府網站) 蔡政府愈靠攏美 陸反制愈大 蔡政府對這次拜習會的回應是「維持現狀與四個堅持」。其實,在外交辭令的背後,簡單說,蔡政府就是以不變應萬應。但這有兩個可能狀況,一是認為自己很強,二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試問,台海現狀持續在改變,要如何維持現狀?兩岸沒有了九二共識,官方不接觸,蔡政府向美國靠攏,大陸反制動作跟著愈來愈大。在美中衝突矛盾中,兩岸關係愈形尖銳。四個堅持(一、永遠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二、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三、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四、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必須在兩岸不衝突的情況下才可能存在,當現況改變,沒有穩定的環境,也不可能堅持什麼。 美中衝突愈來愈明顯,但還能維持鬥而不破,台灣難道要變成代理人的戰爭之地嗎?如果不要,那就回頭捍衛中華民國的地位與尊嚴,好好與大陸和平相處。至於美國若想「以台制華」,還不如「以台和華」更重要。(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蘇丹反政變示威持續 單日15死.數十傷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10月25日軍方蘇丹政變奪權,其後蘇丹民眾連日走上街頭示威。但是17日蘇丹醫療單位表示,安全部隊至少射殺15名反政變示威人士,並且造成數十人受傷,被形容為「最血腥暴力的一天」。親民主的醫師工會更透露軍方掌權以來,首都喀土木已累計39人在動亂中喪生,北部地區最為嚴重,累計已經有數百人受傷。

Read More

暖化致海平面上升 英城堡遺址瀕滅頂浩劫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世界著名的歷史遺跡也面臨威脅,尤其是脆弱的沿海地區,像是蘇格蘭愛丁堡等城堡、修道院甚至新石器時代遺址,隨著氣候日益惡化,破壞風險也急遽升高。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維戰略模糊 一中內涵擴大改變

林泰和 美國聯邦參議員柯寧(右)率領訪問團來台。 (取自John Cornyn網站,資料照) 美國聯邦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訪問團一行,於九日搭乘美國海軍C-40A行政專機飛抵台北松山機場,在台三天行程,拜會蔡英文總統、國防部與台積電等,結束三天訪台行程後,已搭乘阿聯酋航空公司班機離台轉赴中東杜拜;離台時未發表談話,全程低調。 美國國會議員搭軍機訪台,今年已是第二次。上一次是今年六月六日,由美國聯邦參議院達克沃絲、蘇利文、昆斯等三位參議員訪問團搭乘C-17運輸機飛抵松山機場。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在例行記者會提到,美國國會代表訪台是正常情況,也符合美國履行《台灣關係法》的義務,獲得歷任政府支持,以協助台灣強化自我防衛需求。 美國聯邦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訪台搭乘的C-40行政專機同型機。(取自美國第七艦隊網站) 美國正向挺台 陸方持續反對 但是,中國大陸外交部、國防部、國台辦等均譴責美國參議院乘軍機抵台訪問事件,此外,共軍東部戰區九日晚間就宣布,規劃兵力在台海方向進行聯合戰備警巡,並稱此次軍事行動是針對有關國家「在台灣問題上嚴重錯誤言行和『台獨』分裂勢力活動」所採取的行動。 其實,從美國國會議員搭軍機訪台等美台交流的相關互動與談話,從國際關注兩岸情勢的角度看,美國正持續向國際社會釋出挺台的信號。 自從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國際上針對美國有關台灣安全議題上是否信守承諾?確實有所質疑。美國總統拜登八月十九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專訪,十月二十一日拜登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都直接、間接的表達了美國有保衛台灣的承諾。 從時機點來看,有幾件與台海情勢相關的聚焦議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其一,美國國防部在十一月三日公布《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國大陸迅速推動軍事現代化目標是在二0二七年時,具有在印太地區對抗美軍的能力,並將迫使台灣領導層依北京條件進行談判。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十日聲稱,陸方堅決反對美台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中央社) 陸對台 有非戰非和灰色地帶 其二,「路透」日前出現長文分析,指中國大陸為奪取台灣,已開始發起「灰色地帶」作戰,軍事戰略學者設想出六種可能的情境,包括侵略金馬、對台封鎖乃至全面入侵,甚至可能引發東亞發生大戰。 其三,我《一一0年國防報告書》於十一月九日發表,國防部表示,中共對台有非戰非和的灰色地帶威脅,不僅消耗戰力,也動搖民心士氣,企圖改變或挑戰既有現狀,達成「不戰奪台」目標。 其四,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簡稱「六中全會」)在十一月十一日閉幕,會議通過了一項歷史性決議,鞏固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政治地位。 進一步觀察,美國國會議員搭軍機訪台,並進入我國防部聽取簡報,從美國國會《台灣嚇阻法案》立法、年度國防授權法的執行,以及對台灣防禦能力的期待及未來相關交流來看,也具實質的內涵意義。 首先,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共和黨籍參議員已聯合提出《台灣嚇阻法案》,計畫每年提撥二十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以強化台灣抵禦中國大陸侵略與脅迫能力。這項法案的共同提案人之一,就是此次訪台的柯寧,而《台灣嚇阻法案》提案立法等於把台灣視為準盟邦,具有相當象徵意義。 美傳達訊息 盼陸勿輕啟戰端 其次,《二0二一年國防授權法》相關經費達七千四百一十億美金,法案中將推動「太平洋威懾倡議」(PDI)計畫,並撥款二十二點三億美金執行該計畫,該倡議的主旨有三:強化美國在印太區域的威懾與防禦態勢、確保盟友和夥伴、並提高在印太地區的能力和戰備狀態。 第三,美國已多次關切台灣的後備能量。台灣在明年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提升後備戰力工作;另,美國聯邦眾議院九月通過二0二二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草案就提到,建議美台國民兵合作;我國防部也希望未來可常態交流。 第四,台美已簽署海巡合作備忘錄,將強化雙方致力保護海洋資源、打擊非法漁業活動,並就聯合海上搜救等領域進行合作。從國防角度看,海巡備忘錄其實也具備了平戰轉換機制。 蔡英文總統於十月二十八日播出的CNN專訪中,首次證實有美軍在台灣協助台軍訓練。其實,美軍在台已不是新聞,台灣各軍種都有對美交流專案,包括陸軍的陸威專案有具體的美台聯合演訓,專家交流層次的海軍碧海計畫、空軍藍天計畫等。其實,在蔡英文證實美軍在台之前,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已揭露了相關訊息。美方所要傳達的是「台灣有美國的利益」,希望對中國大陸在面對台海局勢時能有所節制,勿輕啟戰端。 美中緊張看似趨緩 台應關注 綜合觀察,美國為避免捲入台海戰端,目前對中國大陸採取的是戰略模糊、戰術清晰。戰略模糊,亦即依據《台灣關係法》,美國還是維持一中政策,但隨著美國戰略環境的調整,正透過適當的手段與行動,讓一中政策的內涵逐步擴大改變。 例如,美國參議員搭軍機訪台、美國軍艦不定期的通過台灣海峽、台灣和平穩定議題的國際化(美日、美韓峰會聯合聲明、七大工業國峰會 、美與歐盟及北約會議),以及為強化對中國大陸的海上軍事封堵,美英澳三國簽署組成了針對印太地區的三國安全同盟「AUKUS」等。 台海局勢升溫之際,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十六日上午舉行視訊峰會。由於美中日前才傳出在氣候方面合作的意願,外界研判,兩國可能在氣候、貿易、核不擴散和公衛等非傳統安全議題會進一步合作。美中峰會看似要往緩和雙方關係、合作共贏的方向走,台海局勢後續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林泰和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恆河狂冒「毒泡泡」! 信眾沐浴祈禱恐傷身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印度的聖河,恆河,近期水面上出現大量雪白的泡泡,經調查,其實是汙染所導致,而且對人體有害。不過當地適逢太陽神節,虔誠的信眾似乎把信仰擺第一,仍然在河中沐浴祈禱,絲毫不在意泡泡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Read More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 結婚了

近十年前因鼓吹巴基斯坦女孩受教權而遭塔利班開槍擊中頭部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昨天在社群平台推特分享結婚喜訊。(路透) 中央社∕新德里十日專電 巴基斯坦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尤沙夫賽結婚了。她昨天晚上在推特宣布了這項喜訊。網友隨即根據馬拉拉曬出的結婚照,找出新婚夫婿的背景。 雖然馬拉拉未詳細介紹新婚夫婿,但網友根據馬拉拉分享的照片,認出他就是巴基斯坦板球委員會高表現中心總經理艾塞爾.馬里克。 現年廿四歲的馬拉拉昨晚十一時十三分在推特上說:「今天是我生命中寶貴的一天。艾塞爾和我結成連理,作為一生的伴侶。」 她說:「我們在伯明罕的家中,與家人舉行了一場小規模的婚禮。請祝福我們。我們很興奮能一同走向未來的旅途。」 馬拉拉生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歲時就以筆名為BBC撰寫部落格,反對塔利班剝奪女性受教權。二0一二年,馬拉拉在校車上遭塔利班分子槍擊,隨後被送往英國治療,並定居當地。 她去年從牛津大學畢業,取得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學位。次年,她成立馬拉拉基金會,致力為女性受教權發聲。 二0一四年,當時年僅十七歲的馬拉拉因「為受壓迫的兒童和青少年抗爭,並爭取所有兒童的受教權」而獲頒和平獎,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全球減排達標 面臨6大挑戰

COP26 Coalition發起的「全球行動日」遊行有約十萬名各國人士上街,要求政治人物、跨國企業和富裕國家加快應對氣候變遷。(中央社) 馮國豪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二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這場全球矚目的氣候大會,正為減緩全球暖化、儘速達到淨零碳排尋求共識,也是一場攸關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會議。 會議還在進行中,非政府組織串連平台COP26 Coalition於六日發起的「全球行動日」遊行,在氣候大會所在的格拉斯哥,就有十萬人走上街頭,全球各大洲總計有三百零六場行動響應。遊行旨在訴求政治人物、跨國企業和富裕國家加快應對氣候變遷,並解決社會和經濟不平等。  1%最富裕者 碳足跡持續成長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二0一五年的《巴黎協定》就設定目標要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一點五度C增幅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們已明確指出,到二0三0年全球排放量必須減少百分之四十五,到二0五0年達到淨零排放,這樣才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在本世紀將氣溫上升控制在一點五度C以內,也唯有如此才可避免出現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後果。 《巴黎協定》制定了幾個目標,希望阻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發生,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進可再生能源生產、承諾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的鉅資要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衝擊等。這些目標需每五年進行一次進展評估,去年因疫情延遲至今年才舉行。同時,COP26的首要任務,也要讓各國就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二0三0年前加大減排力度和速度做出承諾。 但目前看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政治宣示的成分居多,還看不到有效達成目標的實質內容。眼前至少面臨了六大挑戰: 首先,還是世界貧富差距問題。有研究顯示,百分之一最富裕者的碳足跡仍在繼續成長,而百分之五十最貧窮人群卻仍保持低水平。但是,許多窮國、貧困族群卻是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受害者。 COP26會議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路透)  富國金援承諾 數年未能兌現 其次,富國未兌現承諾。已開發國家允諾每年為窮國籌募一千億美元因應氣候變遷,連續數年都沒兌現達標。此外,許多國家債務空前、國庫拮据,振興猶恐不及,現在要執行停止使用燃煤,金援開發中國家減少化石燃料,都有實際的困難。 第三,排碳大國不作出承諾。在COP26上,已有四十個中小國家承諾,世界主要經濟體將在二0三0年逐步淘汰煤電,較貧窮國家二0四0年也將淘汰煤電;同時,也有一百零五個國家已簽署「全球甲烷承諾」,響應二0三0年甲烷減排三成。但包括中國大陸、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在內的幾個產煤、用煤、甲烷排放大國目前都沒有加入。 第四,美中關係緊張,缺乏互信,也被認是氣候峰會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大障礙之一。美國拜登政府在國內、國際執行反中、抗中政策,但稱氣候變遷問題仍可與中國大陸合作;但是,大陸的回應卻是「談氣候問題不脫美中關係」。換言之,中美關係若未緩解,氣候議題合作缺乏互信基礎。 第五,美國兩黨內鬥,川普有可能班師回朝?十一月二日州長選舉,民主黨原本穩贏的紐澤西州卻只有險勝,而共和黨在維吉尼亞州大獲全勝,拿下州長和眾院,讓維州變天,「藍州翻紅」。拜登去年十一月曾以十個百分點的優勢贏下維州總統大選,事隔一年,維吉尼亞已豬羊變色。  大陸等國限電 能源短缺明顯 美國媒體分析,美國國內通膨上漲、政黨內鬥、阿富汗撤軍的無能印象,乃至於重要財政法案遲遲無法過關,使得政府部門面臨關閉及債務危機等,這讓拜登政府飽受民怨,許多美國政治觀察家認為,明年的期中選舉,民主黨政權又將面臨共和黨川普的挑戰,美國的氣候與能源政策隱含不小的變數。 川普的能源政策,與拜登轅北轍。川普於二0二0年四月二十八日頒布的行政命令名為「促進能源獨立及經濟成長」,此行政命令的重點在強調「美國優先」、「國家利益」,為確保可負擔、穩定、乾淨及安全的電力,這樣的電力可以來自煤炭、天然氣、核能及再生資源。同時,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包括減少政府對於煤炭、天然氣及核能的管制,以便促進經濟成長及創造就業。 第六,大國疫後經濟振興,普遍需要能源。今年下半年,中國大陸等多個國家已出現限電、缺電現象,反映出國際能源短缺的現象已愈來愈明顯。能源價格持續暴漲,煤炭供不應求,天然氣也短缺,價格跟著上揚。中國大陸、美國等多個大國甚至都暫停了綠色能源轉型,重啟燃煤發電廠,以確保冬季能源供應需求。 美中關係緊張,缺乏互信,也被認是氣候峰會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大障礙之一。(中央社,資料照)  非核家園目標 多道難解習題 回頭看台灣自己,蔡政府為了要達成二0二五非核家園目標,規劃的能源配比是百分之五十要靠天然氣發電、百分之三十燃煤、百分之二十綠電,也因而要增建三接、四接,卻也引發破壞藻礁、珊瑚礁等爭議。 再看原訂今年綠能要達到百分之十二,但台灣從四年前百分之四點七增加到今年的百分之五點五,蔡政府四年來窮盡一切力量,綠能占比增加卻不到一個百分點;距離二0二五只剩四年,如何達到百分之二十的目標?如果還是要靠增加燃煤,不但違反國際減煤趨勢,又如何達到蔡英文今年四月承諾二0五0碳中和?如今,天然氣又限制甲烷排放,天然氣價格必然上漲,台灣又要如何維持便宜電價?這些問題,蔡政府都沒有給答案。 十二月十八日,台灣將舉行「四大公投」,執政的民進黨已經將之視為一場「藍綠對決」的政權保衛戰,甚至還提升為「投美」還是「投中」的層次!其實,「四大公投」本質應該是不折不扣的民生議題,也是一場台灣人民對未來「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抉擇。民意訴求與理性思辨不該被標籤化,變成政治議題。 (兩岸關係與資訊傳播學者馮國豪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搶先全球 英通過默沙東抗疫口服藥

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使用美國默沙東抗疫口服藥「莫納皮拉韋」的國家。(路透檔案照) 中央社∕倫敦4日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今天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使用美國默沙東集團(Merck)和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聯合研發抗疫口服藥的國家,這個藥物可能對全球對抗COVID-19疫情帶來重大改變。 路透社報導,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建議,這款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應該在患者確診COVID-19、症狀出現5天之內儘快服用。 英國政府和國民保健署(NHS)將證實,藥品會在何時投入使用。 先前報導指出,美國監管當局正在考慮批准莫納皮拉韋的緊急使用授權。這種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若在染疫初期投藥,能將患者的重症和死亡風險減半。歐盟藥品管理局也已經開始審查。 默沙東計劃今年底前生產1000萬個療程用藥,2022年可能生產2000萬個療程藥。

Read More

全民瘋電競! 南韓職業選手培訓課火爆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疫情期間在家打遊戲時間變多,南韓愈來愈多年輕人,以職業玩家為目標,知名電境隊伍開班授課,20周課程要價近5千美元,仍然吸引不少民眾,相較中國收緊遊戲監管,南韓可望廢除,16歲以下線上遊戲限時禁令,也成了電競產業發產契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