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死後,非裔美國人抗議種族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民眾高舉「黑人的命也是命」標語。 (路透) 宋鎮照
正當世界各國準備逐步解封疫情管控、重啟經濟動能之際,美國卻發生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因白人警察執法過當而枉死,全美各地掀起激烈衝突。這把怒火不但燒向美國數十個大城因此實施宵禁,抗議潮甚至跨過大西洋,延燒到英、德等地。美國身為世界超強、霸權,卻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又發生訴求民主與人權的暴動衝突,確實讓人始料未及。
美國警察暴力致黑人死亡,引發不滿種族歧視的示威抗議,背後帶有疫情心理壓力與失業經濟壓力的複合效應,加上總統川普缺乏防疫耐性、提油滅火式的爭議言論,終至釀成美國多個城市暴動。
經濟才是根本問題。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公布,今年四月美國失業率飆升至百分之十四點七,企業裁員人數高達二千零五十萬人的空前新高。許多經濟學家警示美國失業率可能上看百分之三十、失業人口恐怕會超過五千萬人,嚴重程度將超過了一九三0年的經濟大蕭條。這當中,許多的經濟指標都顯示,非裔美國人的處境普遍都落後其他族群。
如果拜登在十一月當選美國總統,美國對台灣關係可能會相對淡化。 (路透) 兩成非裔美國人 落貧窮線下
目前,美國黑人家庭平均收入,大約只有白人家庭的百分之六十一,且有將近百分之二十一黑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比率是白人的兩倍以上。白人與黑人在經濟上明顯的不對等,又劃出了白人上層、黑人下層的社會階段級概念,再轉變成膚色、族群的不對等,種族議題則具有極大政治影響力。所以,在美國,種族歧視基本上就是經濟歧視,背後有很深層的政治、經濟、社會連結性。
美國出現爆量的失業潮,除了疫情,與美中貿易爭端有密切關係。兩年多來,美國對中國大陸掀起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等,因為加稅等因素,導致國內物價上揚,民眾購買力相對降低、需求減少,疫情爆發後,原本處於經濟弱勢的黑人因此變得更窮。
其實,警察暴力侵害人權、引發種族歧視的紛擾,在美國時有所聞,此次所以引發大規模動亂,背後有許多美國人累積了對經濟的憤怒與不安,加上川普為大選考量亟欲解封與個人言論刺激下,佛洛依德之死,成了許多人「走出去」、宣洩心理鬱悶、不滿的理由與藉口。
美國人民走上街頭示威抗議,訴求的是民主、人權,卻成了川普口中亟欲壓制的「暴動」。但是,中國大陸因此就「撿到槍」了嗎?恐怕未必。大陸現在批美國視香港紛擾為「民主示威」,美國自家打砸燒則是「暴動」,簡直就是雙重標準。
電視裡的大陸國務院李克強正在發表談話,他提出的「地攤經濟」被推上浪頭。 (路透) 估計千萬陸人 難返原有工作
然而,美國是民主國家,人民上街示威抗議、展現市民力量,訴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就是要求尊重人權、民主,基本上並不會惡化到什麼程度,也沒有國家分裂問題。世人、包括大陸人民在內,除了關注川普政府如何處理問題外,也都看到了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上街反抗政府的權力。
回到經濟議題看美中關係,兩國的貿易爭端到目前為止,已是兩敗俱傷,疫情又讓雙邊關係與各自內外經濟形勢雪上加霜。
中國大陸面對的衝擊有三:一是全球化的腳步急速放緩,致使物流成本變高,歐美消費能力與需求都降低;其次,美國亟欲去中國大陸產業鏈,想把製造業拉回美國;第三,歐、日、韓將資金陸續移往東南亞。現在,大陸即使恢復產能,但訂單少了,代表許多人要失去工作,估計約至少有一千萬的大陸人,已無法回到疫情之前的工作崗位。
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下降百分之六點八,數字反映出大陸在消費、投資、出口都已面臨嚴重壓力。
港版國安法 陸須承擔重傷害
大陸國務院總理、經濟學博士李克強日前透露「六億人月均收入僅一千元人民幣」,「地攤經濟」也被推上浪頭。李克強似乎已經看到了當下庶民經濟、微型經濟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畢竟,人民生計若出問題,牽動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權。
在政治面,大陸中央通過港版國安法授權立法,殺雞儆猴意味很濃,目的有三:一是向內,對社會紛擾動亂展現強硬態度;其次抗美,是中美角力的一環;第三對台,警告台獨。但此事大陸必須承擔很大的傷害,包括徒增港人、歐美國家對大陸的不信任感,以及美國取消香港的特別待遇等反制措施,外資觀望後可能移往他國。
日前,英國媒體《每日快報》(Sunday Express)指出,英國政府考慮在未來五年內承認台灣主權。但這種打台灣牌的做法,根本是在吃台灣豆腐;畢竟,英、美對中國大陸存在龐大利益,現實面不太可能與台灣建交。
民進黨蔡政府親美路線鮮明,但美國是可依賴的靠山嗎?川普十一月大選若不能連任,台灣將陷入兩面不是人的困境。屆時,民主黨拜登上任,可能會先修補美中關係,當美國對北京釋出善意時,對台關係就會相對淡化。蔡英文在五二0就職演說中,對兩岸議題輕描淡寫,不去刺激大陸,就已嗅出了美中台三邊關係的一些端倪。
疫情下的國際經濟,出現去全球化、去中國化、去資本主義化的跡象,會呈現一種冷經濟、和緩經濟的樣貌,原有的國際分工產業鏈開始往區域製造調整,整個形勢正往本位經濟移動。
國際分工 朝向本位經濟移動
展望未來美中關係,美國對北京已備感威脅,未來只會有更多的競爭與對抗,但在路徑依賴理論下,約莫六成仍會在共同利益下保持既有的互動,但有四成則會各自因應全球秩序的重組,從全球戰略向地緣戰略位移。
美國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強大,看到國內基礎建設落後,疫情死亡人數竟達十萬人,超過了日本偷襲珍珠港、越戰、九一一事件死亡人數的總和,這對美國可謂奇恥大辱。陸續退出國際組織、正在抽離全球化的美國,不會再像過去對國際社會提供公共財,會更務實的回到美國本土、面對自己的人民,韜光養晦,逐步找回國家光榮感。
中國大陸方面,面對內部經濟衰退與房市泡沫化危機,政經形勢暗潮洶湧,必然會更專注在政權的維穩;對外關係,「一帶一路」、「二0三五中國標準」會隨著國際瀰漫的本位經濟受到更多挑戰。大陸處理對外關係到底是「戰狼」外交或「合作」共好才有利?值得深思。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所特聘教授、東亞發展暨治理中心主任宋鎮照口述,記者趙家麟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