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 體重掉一半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20年來增加30倍,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蘇培堯醫師(左)與病友會會長楊式光聯手呼籲病友樂觀面對及積極治療,都有助減少病症復發。(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出現頻繁腹瀉的症狀,但醫師提醒,只要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且經常伴隨腹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症狀,要小心是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嚴重時會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台灣小腸醫學會6日舉辦「對抗發炎─我能出招」衛教講座,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在會中表示,今年34歲的兒子阿龍(化名),大學時頻繁拉肚子,起初不以為意,但後來嚴重到食不下嚥、癱軟臥床、無法上學,體重爆瘦,且因肛門廔管,2次動手術卻不見傷口完全癒合,才驚覺不對勁,歷經4、5年四處求醫,經小腸攝影檢查,才終於確診為「克隆氏症」。  楊式光表示,阿龍罹病初期,體重從原本98公斤爆瘦剩50公斤,且發生肛裂和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確診並治療控制,不僅完成大學課業,目前更在保險業中闖出一片天。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根據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目前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4千多人,相較於1998年的139人,成長近30倍,相當可怕。  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免疫疾病,因此,好發於20至40歲免疫力旺盛的青壯族群,但到了50-60歲免疫力退化的年齡,又會有一小波高峰。  臨床症狀不僅引起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影響生活品質,也常見許多患者因腸壁不斷遭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發炎、潰瘍,甚至因為引起廔管、穿孔或阻塞需接受多次切腸手術,導致短腸症,不得不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也有因為嚴重腸炎造成巨腸症須接受大腸切除。另外,患者也會因腸道反覆發炎,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在治療上,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仍可透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甚至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病情。  蘇銘堯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5大警訊,民眾若反覆發作,應盡早就醫檢查,如早期發現並規律用藥,都有助減少復發和併發症。

Read More

中山附醫推雙向轉診成效佳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推動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政策,目前已與578家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醫療院所簽署轉診合作,下轉人數提升到每月1千人次以上,達到醫學中心門診減量目標,集中急重症資源完善醫療分級制度,使醫療資源發揮更大效益。  中山附醫特別和台中市診所協會及台中市大台中診所協會合作,6日下午舉辦「醫院診所一家親─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研討會」,中山附醫家庭醫學部主任顏啟華指出,中山附醫目前已與578家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醫療院所簽署轉診合作,下轉人數提升到每月1千人次以上,達到醫學中心門診減量目標,集中急重症資源完善醫療分級制度,建立雙向轉診模式,避免民眾小病到大醫院就診浪費醫療資源。  顏啟華表示,中山附醫落實轉診制度,建立「雙向轉診一條龍」,結合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聯盟,中山附醫醫師和診所醫師藉由平台即能幫民眾互相轉診掛號,診所醫師在經民眾同意後,也能看到原本就診資料,包含用藥、檢驗與檢查等。  顏啟華說,中山附醫以實際行動支持分級醫療,帶頭進行醫療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不但可改善醫學中心壅塞的問題,讓醫院與診所互動合作信任,對提升民眾醫療品質是一大福音。

Read More

傅子純冒雨追公車2小時 直逼鐵人

傅子純在「多情城市」劇中表現亮眼,一場雨天在山區追公車2小時的戲,讓他直呼挑戰難度直逼「鐵人三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傅子純再次演出八點檔有亮眼表現,但一場雨天在山區追公車2小時的戲,讓他直呼挑戰難度直逼「鐵人三項」,反倒是坐在公車上的廖苡喬竟閉目養神。  民視八點檔「多情城市」劇中備受矚目的情侶檔傅子純及廖苡喬,兩人甜滋滋的火花,也讓觀眾看得過癮,近日隨劇情發展,廖苡喬的爸爸翁家明因為不贊同兩人的交往,要女兒廖苡喬到別的城市工作,兩人在公車站離情依依,整段影片讓現場工作人員紅了眼眶。  傅子純表示,當天的拍攝,簡直是挑戰以往的動作戲,先要在山區徒步跑追公車,再騎腳踏車,沒想到劇組竟是安排淑女車,讓他騎在陡峭的上坡,加上豪大雨不斷淋在身上,簡直好像剛參加完三鐵比賽,雙腳都鐵腿了。  最讓傅子純受不了的是,正當氣喘吁吁又狼狽的時候,一上公車卻發現,廖苡喬在一旁閉目養神,讓他心裡超不平衡的。廖苡喬馬上睜開眼說,都是骨董公車上汽油味太重,不小心被薰到睡著。兩人現場你一言我一語的鬥嘴,也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