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號稱是世界首座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以展現 「南海一號」古沈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 (記者陸瓊娟攝) 圖/文:記者陸瓊娟
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號稱是世界首座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以展現「南海一號」古沈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該博物館並於十月十一日正式掛牌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廣東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黃兆芬表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已成為促進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
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號稱是世界首座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以展現 「南海一號」古沈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 (記者陸瓊娟攝)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沈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船,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南海一號」是八百年前南宋初期,一艘循海上絲綢之路運送瓷器時失事沈沒的木質船,於一九八七年於大陸陽江外海意外被發現,經大陸官方多年努力,於二00七年十二月打撈上岸,並命名為「南海一號」,移往專門為該船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並於二00八年開放供民眾參觀,考古工作目前仍持續進行,工作人員在沈船內共起出十八萬餘件包括大量的瓷器、錢幣、絲綢,還有部分金銀銅錫、竹木漆器等文物精品,在考古上有重要意義。
位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號稱是世界首座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以展現 「南海一號」古沈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 (記者陸瓊娟攝) 「南海一號」的發現是緣於廣州救撈局與英國的海上探險和救撈公司於一九八七年在上下川島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沈船「萊茵堡號」未果,卻意外發現了在深埋在二十三米之下的另一條古代沈船,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由於發現沈船的海域位於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專家認為當時這艘古船是從中國駛出,準備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或中東地區進行海外貿易。
專家從外型研判「南海一號」應是福建建造,始發港是福建泉州,木船體殘長約二十二.一米,船體保存最大船寬約九.三五米,沈沒至今已八百餘年,從船上的器物製造、遠航的水手也許就有台灣先民的參與;因此,「南海一號」既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重要佐證,也是兩岸人民共有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