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陳樹:從中道來看 內涵廣博光明無私 字體圓融典雅 更見平和定力與簡樸自足禪風
文:記者黃翠娟
圖:記者王誌成
引言
由文化部指導,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李叔同音樂會系列座談會日前舉行。第一場《書法與修行》人文思想對後人的影響,第二場《由藝入道》回歸弘一大師的人文思想,本報分別見刊於今、明兩日為讀者帶來精彩報導。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表示,書法與修為對人生非常重要,從中道來看書法,弘一法師的內涵廣博,無我無私光明正大,不止慈悲還包含喜捨無量,他並與大家互勉,讓自己中庸,更圓滿自在且充滿智慧,人生就不虛此行。
陳樹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論傳統與外來文化,都可以中道一以貫之,中道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也是中華文化的綱領,昭示著宇宙、自然、人間、萬事萬物等之變化無窮、和諧互動、生命流轉等之根本,是康莊大道,也是光明之路。
他說,以中道的角度來看書法,弘一法師的內涵廣博,無我無私光明正大,不止慈悲還包含喜捨無量,法師的大愛包含任何的物體時空,字體非常的圓融、典雅的感覺,他心理上應該是充滿慈悲與法喜。
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右起)、財團法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楊旭堂、中華民國書學會長張炳煌、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書法家林隆達、中國書法協會理事長沈榮槐、李建勳博士。 陳樹表示,法師的字獨樹一格,不易模仿,那是修行的結果,弘一法師的字由頭到尾,都筆墨圓潤,沒有忽粗忽幼,沒有花巧,又不依書寫慣例,每一字都要不同,但別以為法師的字如呆板的印刷字,其實那表現了心的平和和定力,可見法師平時簡樸、平實和自足的禪風,所以作品讓人安穩和清明的感受。
陳樹指出,弘一法師臨終前寫下絕筆「悲欣交集」,詮釋著他一生旅途的最後總結,世人難解他為何在盛年遁入空門,終身苦行,苦寂孤獨,但他卻視出家後為至樂,法師曾對學生說:實際上我過去的生活太平淡了,現在才是我一生中的高潮,其入紅塵之熾烈,舍舊我之決絕,世間罕有,而「放下」二字,對於俗世熙攘中慾望洶湧的現代人,何其珍貴。
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共同主辦李叔同音樂會系列座談會。 陳樹強調,書法與修為對人生非常重要,生活都包含「禪學」在裡面,「禪」就是起心動念,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之間都是禪的修行,就書法而言,藝術之美就藏在提按之間,唯有如此,作品不會呆板,更如行雲流水注入禪的生命,讓自己中庸,更圓滿自在且充滿智慧,人生就不虛此行。
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為開幕做介紹詞。(記者王誌成攝)呂麗莉感謝嘉賓分享智慧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開幕致詞特別感謝財團法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中華民國書學會長張炳煌、書法家林隆達、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楊旭堂、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藉由觀念的溝通帶來人生的方向以及新的思維,感謝參與的四位書法家,將他們人生的歷練及書法的精華,思維在書法界的生涯裡如何將修行畫上等號。
會中呂麗莉預告將在十月十一日會在新北市的藝文中心,十月二十五日在中山堂演出,演員陣容堅強包括蕭呈叡(青壯年李叔同),張振文(出家弘一法師),林慧珍(亡母王氏、元配俞氏)等,借由文化藝術宗教來導致社會,走向一個正道中道的祥和社會。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楊旭堂。法師留下書法彰顯佛法
楊旭堂:不當作藝術 反而用來度化世人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楊旭堂說,弘一法師的紀念館在福州開元寺,法師出家後只留下書法,來彰顯佛法,把書法看做是書法一樣的修行,不因世俗將書法當作藝術,而是法師用書法當作佛法來度化世人。
楊旭堂說,要像弘一法師書寫的「放下」很難,他認為法師出家是當然的。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認為,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這也是一種人生觀。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楊旭堂(右起)、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財團法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書法家林隆達在座談會上合影。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
楊旭堂說,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向中國傳播西樂先驅
何國慶:法師書法質樸 創作送別歌 傳唱不衰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表示,弘一法師法師藉書法來弘揚佛法,其書法質樸無華,獨具一格,同時,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
何國慶表示,弘一法師(李叔同)出生於富貴人家,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乙丑科進士,當過吏部主事,是天津大鹽商,還兼營銀號(錢鋪),家財萬貫,掙得偌大一份家業,被人稱為「桐達李家」。
李叔同是早慧天才,十歲已經熟讀詩書,能寫像樣的書法,在天津藝林已頗有名聲。他還是個激憤的志士,戊戌變法前後曾深受維新思潮的影響,之後為了躲避政治風波,李叔同奉母攜眷,跑到上海的法租界避難。
一九0五年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和音樂學校,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一九0六年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一九一0年攜日本妻子福基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子學校音樂教員。一九一二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美術教師。一九一五年應江謙之聘,執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圖畫、音樂;兼教於浙江兩級師範。
書法家林隆達。心正筆正 入格而出格
林隆達:法師道德修養高尚 書法如其人品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書法家林隆達表示,弘一法師的道德品行修養都很好,心正筆正,猶如法師人品,藝術的極致就是由入格而出格,方能自成一家。
林隆達說,人各有因緣不可強求,他深信學習佛法或藝術,都是因緣,弘一法師書法的成就,深得古人的神髓,脫去形式而別具風格,尤其在出家後於書法上的修養更見精湛,像法師在寫張猛龍碑筆法,尤具灑脫,落筆重在神趣,不求工整。
林隆達表示,弘一法師的道德品行修養都很好,由方楷而變為修長,骨肉由飽滿而變為瘦硬,氣韻由沉雄而變為清拔,乃在筆筆氣舒、鋒藏、神斂。寫這種字,必先把全股精神集於心中,然後運之於腕,貫之於筆,傳之於紙,心正筆正,猶如弘一法師之人品,故有那種清氣流行,線條俊蕩之書法,在法師老年書法,根脈愈來愈韌,愈有柔而堅之力量。
他表示,習書法者,在書法的領域上每天都追求進步,就一如弘一法師的書法是多蒐集古人的書法碑帖,比較研究,用心揣摩,多寫臨摹,熟習到真假不分的程度,都是透過學與習。
林隆達表示,學就是學習別的長處,習是反覆的重複,書法也是想要重學習的對象,寫字必須先守法則,要擇良師,學習他的經驗法則,用功苦練,學到得心應手,才能發揮自己的個性,但如果過於拘泥法則,結果只是模仿了古人而已,藝術的極致就是要入格而出格,才能自成一家。
藝術的事情,大都始於摹仿,終於獨創,不摹仿打不起根基,摹仿一輩子,就沒有了自我,只好永遠追隨人家的腳後跟。林隆達提醒,有心者不必著急,用真誠的態度去摹仿的,自然而然會遇到蛻化的一天,從摹仿中蛻化出來,讓藝術得到新的生命。
中華民國書學會長張炳煌。骨肉飽滿變瘦硬 氣韻沉雄變清拔
張炳煌:法師書法氣舒、鋒藏、神斂 深得古人的神髓 更別具風格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書學會長張炳煌在座談會為弘一法師書法成就做了深入銓釋,不但深得古人的神髓,更是脫去形式而別具風格。
張炳煌介紹弘一法師的生平,法師一生六十三歲(一八八0年至一九四二年)。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祖籍山西洪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法師常說自己是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同時法師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
一九一八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時年三十九歲)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法師一生專弘戒律,被佛教界推崇為中興南山律宗的一代高僧,著有《南山律在家備覽》,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在藝術方面,只保留了書法,其書法質樸無華,獨具一格。一九四二年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張炳煌指出,法師三十九歲前(出家前)的書法以臨摹為本,多寫北魏龍門一派的書體,習用張猛龍碑筆法,還有畫及篆刻都有獨到的造詣,都是當時的先驅者,因北碑筆法多用側鋒,深得古人的神髓,脫去形式而別具風格,尤其在出家後於書法修養更見精湛,初由碑學脫化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其後肉漸減,氣漸收,力漸凝。
財團法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右)與中華民國書學會長張炳煌在座談會合影。 弘一法師常說寫字最要緊的是章法,即佈置格局,字的好壞,章法占七分,書法占三分,張炳煌指出,法師書體的演進分為二個階段,骨肉由飽滿而變為瘦硬,氣韻由沉雄而變為清拔,乃在筆筆氣舒、鋒藏、神斂,寫這種字,必先把全股精神集於心中,心正筆正,法師老年書法,根脈愈來愈韌,愈有柔而堅之力量,他常寫的「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一聯,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看來更加爐火純青,骨氣深穩、體兼眾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