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11年(1806年),薛志亮勒刻的《重建義民祠碑記》,把蔡牽事件的死難義民都請進義民祠。(詹伯望攝)
1896年日軍測繪的〈台南府迅速測圖〉中,可見鎮北坊義民祠,在今忠義路近民族路口。(詹伯望攝)
台南的第二次守城之戰,是十九世紀初的海盜蔡牽之亂。
蔡牽是泉州同安人,縱橫於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嘉慶九年(一八0四年)他就曾冒雨由鹿耳門登岸,打死軍官武克勤,還搶劫一艘貨船,揚長而去。但這一年冬天,蔡妻卻在東港一役中砲而死。第二年,蔡牽和山賊洪四老相互聯絡,並自稱「鎮海威武王」,從北部的滬尾起事,兵分水陸兩路,往南方攻打,進逼府城。
當時,府城內外商民都十分緊張,台灣知縣薛志亮自己從海口一路步行到大井頭旁的武館街,向大眾演說,呼籲大家共同保衛府城,分發義旗給當地士紳,獲得響應,共有二百五十名義民首領,而義民超過一萬人。而巡道慶保則同意三郊總義首布司經歷銜陳啟良的請求,於海口添建木造城牆,從小西門開始,經過大西門,再到小北門,以三天三夜的時間,花了六千多兩銀子,建了一千二百多丈,以強化守備。出錢出力的全是三郊的商號舖戶。
陳啟良的義舉,嘉義教諭謝金鑾在〈台灣竹枝詞〉裡頌讚:「木城百雉海東隅,危難方知偉丈夫。惡耗翻成名節在,萬金為汝市頭顱。」句末並加註,「蔡逆之亂,義士陳啟良請建木城於海底;慶觀察韙其議,啟良力任事,兩日夜城成。於是力率義旅守海岸,賊迫,眾多奔徙,獨啟良不去也;時賊募殺義士首者予萬金,首啟良,次則洪秀文、吳春貴輩。」依照謝的說法,這條一千二百多丈的木柵,只花了兩天兩夜就完成了,比縣志所載還要快。
嘉慶十年(一八0五年)十二月初五,蔡牽攻安平,初六攻府城。參與防務的台灣縣教諭鄭兼才,在〈紀禦海寇蔡牽事〉中敘述得生動而詳盡:「郡城奉道檄,備戰守器械,增設柵門,內外布置,亦漸周密。惟變亂初經,民心惶惑,居民挈家入城,鬨動城門。城內外咸罷市,一日中數傳賊入城。守城門官有私易服散去者。…巡道移鎮城南,城門漸次閉塞,惟開大西門,以通郊民,城坊柵門輪夜固守,荒堆隘巷,嚴防放火。城上下巡行絡繹,街市列炬,夜明如晝。」城裡的賊兵奸細,怕露出馬腳,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和蔡牽相互搭配,另有山賊自陸路攻城,而且是「山賊逢三、六、九日,必攻城;或連日出攻,俱以大砲擊退。」令人想起近代八二三砲戰之後老共的「單打雙不打」。
嘉慶十一年(一八0六年)的新年,府城百姓根本無心慶祝,正月初二那天,蔡牽攻打大南門,無功而退。正月十八日,傳言盜匪將在半夜拔營攻城,都司許建斌移往木城駐紮,結果盜匪知道守軍有了防備,便轉往南鯤鯓,由陸路攻安平。但被巡守的部隊發現,發砲攻擊,眾人醒覺,隨即依據土牆,用大砲抵禦。盜賊遂回攻大北、小北二門。
正月二十一日,坊間喧傳有大軍來到,並已收復洲仔尾,知府馬夔陛隨後入城,聽聞那情報是「洲仔尾鬻檳榔者」說的;場景搬到現代,想來在路邊擺攤的檳榔西施,也可以在戰事中扮演耳目,傳遞情報。
巡道慶保又到小北門巡視守備,在附近總鎮署鎮守的遊擊吉凌阿,親自領兵出哨保護。沒多久,大批賊兵來到,因為守軍已有防備,故而得以不敗。
起先,賊兵只是逼近城門,躲在林投樹下,以避城上的槍砲,並不攻城。二月二日,慶保決定砍光林投樹,讓賊兵難以藏身;包括郊商的民兵、鄉勇,以及部隊,在城外會合後,士氣大振,遂由總兵愛新泰率領,攻向洲仔尾,擊潰賊兵。
三月一日,皇帝派將軍賽沖阿來台剿匪。到了五月下旬,雙方發生海戰,惟正值海湧甚大,官軍逼戰,迫使蔡牽衝出重圍,溺斃大批賊兵。蔡牽從此元氣大傷,不敢再來。最後他在海上遭遇總兵王得祿、提督邱良功的艦隊圍攻,全船落海淹死。這時,距離他舉事已有三年多了。
蔡牽事件後,民眾對一文一武兩官員評價甚高,一個是台灣知縣薛志亮,一個是遊擊吉凌阿,當時還有一首歌謠詠讚他們:「文有薛、武有吉,任爾蔡牽來,土城堅似鐵。」(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