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千杯謙卑 黃怡文燒壞上萬杯

前台南市陶藝學會理事長黃怡文,以一千個杯子來呈現冰裂、天目及郎紅等近十種難得的釉色。 (記者張淑娟攝) 前台南市陶藝學會理事長黃怡文繼大紅袍茶席之後,再創空前的「千杯謙卑」陶藝,以一千個杯子來呈現冰裂、天目及郎紅等近十種難得的釉色。黃怡文表示,楠西梅嶺是個天青色、清風朗朗的好地方,將移居該處,再創陶藝高峰。 黃怡文曾創造廿一茶席迅速被典藏,三年來又燒出數以萬計的陶杯,完成千杯謙卑陶杯,以最簡單的杯子,呈現特別的釉色,黃怡文說,釉來自不同的金屬元素,可以燒出不同色澤,古代的窯總是專注於燒好一種釉色,他為了讓古代美麗的釉再次呈現,燒壞了上萬個杯子才成就一千個杯子,並呈現多元的釉色。 黃怡文表示,要燒出天目釉,就如同水氣在蒼穹裡得要有適當的溫度才能成雲朵,可說是難上加難。 至於千杯呈現的釉有冰裂釉,與一般裂紋釉不同,具多層次裂紋如同玫瑰花瓣般,層層疊疊,最多可達十餘層,古來以龍泉青瓷冰裂紋最聞名,只是該工藝技術早在南宋以後便失傳。另還有天目釉,即黑釉,於宋代傳至日本,被稱為天目。青瓷釉鼎盛時期於宋朝,而玉白釉於隋唐鼎盛,目前世界上留存的白釉少之又少。汝窯釉,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其色澤獨特。地藏釉則來自台灣在地的深層土能再次問世,黃怡文說是場因緣的相遇。 另還有鈞釉,是一種藝術釉,具有多種顏色、紋路。最難得的則是郎紅釉,黃怡文表示,紅釉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之一,其釉色瑩澈濃艷,享有「中國色釉之大成」的美譽,而郎紅釉面特有的冰裂紋,可交相輝映著火焰般的紅色,想要留住飽滿而美艷的郎紅作品極其困難,因此有俗諺「若要窮,燒郎紅」,可見要燒出郎紅相當不易。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慈幼工商慶57歲 首表揚傑出校友

慈幼工商董事長黎明智(中)表揚第一屆傑出校友吳明芳(左一)、黃光明(左二)、蘇滄州(右二),右一為校長陳素貞。(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慈幼工商十七日舉辦五十七週年校慶,並首度表揚傑出校友,獲頒第一屆傑出校友的包括前台南市消防局局長吳明芳、台南市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滄州、及前教育局督學黃光明。 慈幼工商第一屆傑出校友成就獎頒獎典禮,昨日上午在學校禮堂進行,傑出校友與當時任教的老師們歡喜敘舊。慈幼校長陳素貞逐一介紹獲獎人與頒予紀念獎牌,得獎者亦分別述說著與學校之間的回憶,現場不時傳出笑語。 獲獎者吳明芳是民國五十六年慈幼初中第一屆畢業校友,後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正科四十期消防系,投入消防工作長達三十年。在他擔任消防局長任內,有鑑於義消人數不足,著手進行組織規模之擴建,至退休日止,組織規模已擴編至兩千餘人之數,其中更建構義消同步系統,大大縮減事件處理時間。 慈幼初中第三屆畢業的黃光明則終身奉獻教育。初中畢業後,一路從南工電工、高雄工專,後轉彰師輔導系,再攻高師教研所、彰師特教博士,並奉獻所長於教育現場。除擔任過南科實驗中學籌備校長及南女校長之外,也經歷過南縣市教育局股長以及督學等職,資歷非常完整。 慈幼高工第十三屆蘇滄洲,在縣市合併後,擔任大台南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首屆理事長,整合了台南市遊覽車公會,校方表示,蘇滄洲嘉惠學弟妹,除負責母校校車之外,更對中低收入學弟妹提供長期減免優待。

Read More

〈彩繪人生〉精進專業 謝丞洺重返校園

謝丞洺經由「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錄取成大不分系。 (謝丞洺提供) 高中畢業後先進入職場,到偏鄉教育團隊擔任助理工程師的謝丞洺,參與偏鄉程式教學,與中研院合作AR∕AI虛擬偶像音樂會專案,意識到專業知識與外語能力的重要,今年經由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錄取成大不分系,將藉由彈性修課,精進專業和跨域合作的能力。 謝丞洺一0八年從高中畢業後,沒有選擇升學,而是投入職場,到民間的協會工作,協助偏鄉學校設計課程活動,他從自身的學習經驗發想,在課程設計融入圖像式學習取代文字教材,希望偏鄉學生自我學習,不受限於學校教育。 謝丞洺說,他從國中開始自學,在教會的偏鄉教育課程中接觸電腦程式,進而在綜合高中美工科時取得印前製程乙級、視覺傳達丙級證照,也獲得全國陶藝競賽特優及學生美展版畫類佳作。 謝丞洺在離開學校後仍與過去教他程式的老師聯繫,利用課餘自學程式與3D軟體,拓展自己更多的可能,並選擇偏鄉教育服務協會作為自己實踐的場域,讓受惠於偏鄉程式教育課程的他,搖身一變,成為陪伴與拉拔偏鄉孩子的老師。 除了投身偏鄉教育,從前年起,謝丞洺還參與跨領域《聲形》的演出,結合《科技X音樂X表演》呈現虛擬低音大提琴手與真人音樂家的爵士三重奏,這場中研院與成大合作的音樂會,在台北濕地Venue、中研院南部生技中心、清華大學演出,頗獲好評。 謝丞洺今年透過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錄取成大不分系,擁有職場經驗的他說,對日後發展已經有明確的目標,希望透過不分系彈性無框架的學習制度,規劃自己的修課地圖,希望在學期間獨立完成動畫短片或3D互動遊戲,預計選修資訊工程學系、工業設計學系、物理治療系的課程,繼續精進影像處理、程式及視覺設計、人體動作等專業知識,並透過成大不分系及校內教學研究的能量,拓展跨領域合作的能力,為將來就業打下更扎實的基礎。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彩繪人生〉姜義特曾芃茵 蝸牛巷圓夢

姜義特、曾芃茵入主蝸牛巷,享受在台南作夢、幹活、戀愛、悠然過活的日子。 (記者林雪娟攝) 「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葉石濤。從軍官身分退役的姜義特和曾是知名文青百貨重要幹部的太太曾芃茵,在蝸牛巷內完成自己的創業夢想,一人踏入烘焙,手作肉桂捲,一人客製化乾燥花藝,兩人結合生活、情趣和工作,呼應葉石濤嚮往的悠然過活日子。 姜義特離開軍旅生活,退役前為自己的未來作準備,前往職訓中心學習烘焙。他說,會踏入烘焙其實因緣際會,原先想學習木作等,但當時只剩烘焙班,想起兩人新婚時共遊歐洲,肉桂捲控的太太,每到任何地方都尋覓肉桂捲蹤跡,因此捲起袖子學習。 曾芃茵曾任職台南文青百貨,更曾告假前往歐洲學習插畫,對美學有獨特觀點和濃厚興趣,選擇花藝作為創業首選。乾燥花藝學問不小,從挑選花材、自然風乾到搭配,都有學問;她還巧心融入台南在地素材,如六甲地區的稻米、大菜市布料,年節時介紹日本知名的注連繩、韓式飾品風等,為生活注入實際的浪漫。 以兩人的資歷,其實在事業上能夠大展長才,但卻選擇購屋,安居在蝸牛巷內。兩人說,他們喜歡慢活、更希望體驗如何過日子,而非汲汲營營的度日,除烘焙、花藝,未來兩人也將引進其他物件和課程,如文具、插畫、攝影等,透過成立平台,和朋友分享,如何結合生活、工作和興趣,享受生活、生活享受,學習一堂如何過日子的課程。 姜義特說,原先兩人想出國旅遊,以和台灣四百年來有所連結的國家為主,如日本、荷蘭、西班牙等,雖因疫情打亂,然以存下來的錢購屋開店,透過烘焙、花藝、課程等不同連結方式,和世界接軌。 兩人落腳葉石濤筆下的「蝸牛巷」,姜義特發揮巧思,將麵包製作成蝸牛模樣,呼應在地,兩人也捏製陶器,蝸牛造型的外觀,搭配多肉植物植栽,令人莞爾一笑,而店名「愛意特」,除展現兩人感情的濃情蜜意,也希望透過各種意象,分享台南的巷弄文化和慢活生活。 曾芃茵目前尚在成大攻讀研究所,店面一週只開三天,其他時間就忙著創作和積累自我身心靈,兩人多年來,結交許多好友,有人專研如何煮綠豆湯、有的致力發展銅鑼燒,術業各有專攻,兩人也希望號召好友們,透過舉辦市集、活動或講座,資源共享、生活分享。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文化局藝如春風走透透活動 十六日晚間在佳里演出

文化局「藝如春風走透透」活動十六日晚間在佳里昭清宮演出,吸引許多民眾參加。(佳里區公所提供) 記者盧萍珊、陳銀全/綜合報導 文化局舉辦的「藝如春風走透透」藝術下鄉活動,十六日晚間在佳里區昭清宮前演出,湧入數百名觀眾觀賞,市長黃偉哲也到場發送糖果與民同樂。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十六日晚在台江文化中心,舉辦《望台江》為台灣作曲寫歌音樂會,以音樂串連百年台灣音樂史。南區明亮里辦公處十七日下午在明亮公園舉辦「拈花惹草賞櫻音樂會」,明亮里愛心會還頒贈日新國小清寒優秀獎學金。 黃偉哲在昭清宮前表示,希望透過藝術下鄉的舞台卡車,將藝術深入更多偏遠地區,而不只是在大型展演場才能觀賞,藉由各種表演藝術,讓民眾陶冶藝術涵養,共創親子同樂的優閒時光。 受邀演出的「創造焦點」團隊曾在連續兩年獲選台中市傑出演藝團隊,致力運用當代思維與新穎風格,融合特技與馬戲,詮釋當代馬戲表演與特色。康那香公司也提供防疫限量紀念口罩給前五百名入場觀眾。 南區明亮里辦公處在明亮公園舉辦拈花惹草賞櫻音樂會,熱鬧滾滾。(記者陳銀全攝) 望台江音樂會由社大台江分校陳婉菱師生、安慶國小合唱團、曲盤工作室黃氏好、陳景昭及吳佩嘉聯手演唱的望台江音樂會,包括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文化局副局長陳修程、海尾朝皇宮副主委謝文祥等人也到場。 社大台江分校十六日晚在台江文心中心,舉辦《望台江》為台灣作曲寫歌音樂會,首次以曲盤、彈唱台灣古早流行歌到阿公阿嬤作曲,以音樂串連百年台灣音樂史。(社大台江分校提供) 社大台江分校表示,在全國文化會議四年後,大廟興學倡議常民作曲運動,十六日晚踏出第一步,這是南市首次由老中青三代,為台江家鄉作曲寫歌,同時迎接台江建庄二百年、台江大道公生,由在地親師生聯手策辦的常民音樂會,從作曲作詞到老中青三代傳唱,特別是以百年曲盤播放及吉他彈唱古早的台灣流行歌,分成五部曲,串起台灣音樂史。 南區明亮公園的花旗木正盛開,里辦公處特在公園舉行音樂會,除校長樂團演奏外,還有幼兒園孩童舞蹈等表演,明亮里愛心會還頒贈日新國小清寒優秀獎學金,由於四月卅日為國際不打孩子日,明亮里辦公處也結合金華、新興、鯤鯓、開南等里及大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國際不打孩子日非體罰劇場」,宣導民眾不要打小孩,避免家庭暴力。

Read More

宜蘭失聯釣客屍體尋獲

失聯多日的黃姓男釣客,為漁民在海上屍體,海巡署隨即派巡防艇打撈運回漁港。(海巡署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宜蘭縣三十九歲黃姓男子於十二日前往東澳粉鳥林漁港釣魚後失聯多日,十七日有漁民在海上發現一具屍體,海巡署隨即派巡防艇打撈運回漁港後,家屬確認就是黃男,協助逝者返家。 海巡單位表示,黃男於十二日下午四時前往粉鳥林漁港釣魚後,他的妻子遍尋不著他蹤跡,僅見到車子,堤防上還遺留有黃男的釣具,十三日凌晨報案求助。海巡署與宜蘭縣消防局獲報後,近日來在案發附近海域與沿岸搜尋。 海巡署岸巡單位十七日上午接獲一艘漁船船長通報,指稱在頭城大溪外海約三點五浬處發現一具屍體,蘇澳海巡隊巡防艇隨即趕赴現場打撈,並以功德袋保存,載返南方澳漁港。

Read More

黃偉哲勘查東山區政 與公所及農會共同行銷咖啡

市長黃偉哲(右三)勘查東山區政,與公所及農會共同行銷咖啡。(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東山報導 台南市長黃偉哲十七日到東山農會咖啡文化館,聽取東山區長呂煌男簡報區政成果。他要求呂煌男除做好路平、排水與新建文教活動中心等硬體設施外,更應全力推動「一七五休閒農業區」經濟,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共創東山新榮景。 呂煌男指出,市府近年在東山地方建設、民生關懷和觀光文創等,陸續投入經費逾一億元,其中斥資一千三百萬元完成「市道南九十九線」路平計畫,四千七百萬元規劃東山區G幹線雨水下水道及區域排水護岸工程,逾兩千三百萬元新建東山國小文教活動中心,提供東山居民更舒適安全及多元休憩的生活環境。 另亦投入兩千三百萬元完成總長度逾三千公尺的「東山區台糖鐵道改造自行車道串連計畫」,透過完善自行車道建設,推廣自行車觀光旅遊。 除咖啡外,東山另有龍眼、青皮椪柑等在地特產。市府積極投入經費,爭取將一七五公路沿線劃設為休閒農業區,全力協助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觀光產業。 而當地信仰文化「東山迎佛祖暨遶境」是國定重要民俗,市府未來將把全長約七百公尺東山老街打造成「東山佛祖媽─藝文之路」,舉辦古香路導覽小旅行。另持續規劃「山海圳國家綠道─大圳之路東山段」及「林安森林休憩園區」等觀光資源,讓東山成為休閒農業亮點區。

Read More

中高齡就博會 媒合率五成六

勞工局昨天在善化舉辦首場中高齡就博會,吸引中高齡者前來找工作。(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善化報導 勞工局為協助中高齡者就業,十七日舉辦「中高齡就博會」,現場釋出九百九十二個職缺,吸引超過四百人前往謀職,初步媒合率為五成六。 這項中高齡就博會昨天在善化區文康育樂中心舉行,共有製造業、清潔服務業、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包括安心食品、爭鮮、期美科技、宏遠興業、三商餐飲、群創光電等三十二家廠商,徵求工務人員、師傅、設備、機電、電機、品保工程師、廢水處理專員、研發主管、資材課長、門市人員、清潔員、居家照服員等。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全市四十五到六十四歲中高齡勞動力人口將近四十萬人,中高齡勞動力參與率近七成,隨著高齡、少子等社會環境變化,中高齡者在就業職場上更顯重要。去年十二月「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施行,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友善就業環境,希望藉由這次徵才,鼓勵雇主僱用中高齡者,協助中高齡者重返職場。 勞工局職訓就服中心主任梁偉玲說,現場設有「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專法宣導」服務,提供廠商及求職者諮詢,以及職業訓練諮詢服務,協助有意重返職場的中高齡民眾習得就業技能,培育第二專長;另邀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南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提供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者健康諮詢服務,並宣導職場安全重要性,希望透過多元貼心服務,協助有意求職或轉職的中高齡朋友順利就業。

Read More

〈中華副刊〉今昔金門

山石蒼苔錯落其中,春天的新綠在陽光下搖曳閃亮,草地上點著小花,整個村落安靜得像是電影片場。 文/圖 蔡莉莉 冷冷的陽光,照亮靜謐的早晨,金門,適合用一個春天旅行。 三十多年前初訪金門,地表充滿軍事建築,標語隨處可見。如果一個城市有神祇,金門就像是披著戰袍的雅典娜。多年以來,金門一直以戰神之姿,停留在我的記憶中。 重訪金門,山林依舊,花崗岩依舊,不同的是,已嗅聞不出戰爭走過的餘燼。昔日戰火和歷史的效應,流淌出新舊並存的視覺感受,使我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久違的金門。 金城鎮的夜晚,微冷。隨志工導覽員自總兵署出發,古老院落的百年木棉,覆蓋整個夜空,組成一種近似包裝設計的連續圖案。一行人穿梭在後浦的老房窄巷,不時有一幅畫面,一種回音,從過去的時光竄出。 將軍第的御賜黑金磚,令人驚嘆,散佈街坊的唐朝古寺、宋代書院、元代村落、明代祠堂和清代牌坊,見證遠古歲月凝結的遺跡,廢園荒樓餵飽我的懷舊胃口,訝異金門的歷史竟可上溯如此久遠。 模範街整排連廊式的五腳基騎樓,紅牆蒼老,染著風塵的石板路,似乎被遊人踩得更老了。閒步其中,就像喝著一罈禁得起光陰醞釀的金門高粱,以一種陳年的餘韻,一種古昔的溫柔,引人留連回望。 水頭村內,百年歷史的南洋建築得月樓,寂寞富麗,呈現南洋文化交融的奇異美感。曾經存在的色彩蒙上時光的灰,空氣裡飄浮著舊日的氣味。彷彿看見如霜的月光下,臨窗深坐的女人沈湎在歲月的舊夢裡,無言注視寂寞的一生。彷彿聽見窗扉外,歸人離鄉打拼的馬蹄聲,踏著金門的酒香,在遠遠的他方。 一陣風,來自碉堡,我聽到一片記載在歷史之外的深沈歎息,那是臥死戰士的血。八二三戰史館的實境影片,宛如電影的戰爭場面,劇烈而切身,不忍相信竟是千瘡百孔的真實。八二三炮戰,將金門原始的靜謐和自古的文風,凍結成一首歷史悲歌。這是如何令人憂傷的時代,此後,過去和未來被關在門外,屬於金門的旋律刪去無數個小節,默默的,背對輝煌。 田園詩般的珠山和歐厝,磚牆瓦頂,山石蒼苔錯落其中,春天的新綠在陽光下搖曳閃亮,草地上點著小花,整個村落安靜得像是電影片場。傾頹的祖厝,翻新成一間間的民宿,不再蕭索,不再凋零。金門,這座獨自保有祕密數十年的寂寞之城,轉身披上一襲文化的外衣,以追憶潮水之勢,重新在天地間書寫一首意興風發的詩。 緣著海邊行走,不再喧囂的海,襯著沈默的山,雲影凝結在山外。我聽見海浪一樣的回聲,蓋過昔日登陸演習的硝煙。只是風向不定,我將視線推及最遠,天邊島礁依然隱晦,以虛以實,如金門三月的濃霧。

Read More

〈中華副刊〉鐵鞋

■宋玉澄 踏破鐵鞋無覓處,原出自宋代夏元鼎的絕句,現已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甚至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歇後語。句中的鐵鞋,當然是誇大的形容詞;然而在中國古代的刑具中,卻真有穿鐵鞋(有時還將鐵鞋炙烤後,再讓犯人穿上)的殘酷刑法。時至今日,鐵鞋這名詞並未絕跡,只是換了一個類似木屐的面貌與加長的四根鞋釘,就成了泥水工鋪設水泥地坪的專用鞋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