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扶著桌子或椅背安全操作「深蹲」訓練,可增加肌力與肌肉量。(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5歲黃先生退休後的生活就是找朋友串門子泡茶聊天,最近消瘦不少,動作有點緩慢,背也駝了點;經家醫科醫師診斷罹患「肌少症」,並提供飲食及運動建議。後來,轉介至中醫輔以中藥及針灸治療後,氣色漸好且說話也恢復元氣,又可每天騎車找朋友泡茶。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丁滎隍指出,「肌少症」被定義為肌肉質量的流失與肌肉功能的喪失,輕者因體能下降影響生活品質,重者引起跌倒、骨折、失能而久臥在床。
肌少症多發生在高齡族群,臨床上有各種不同的診斷準則,一般包括體重減輕(1個月內降5%)、行走遲緩(室內平地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每秒1公尺)、握力不足(無法提重物、擰毛巾等)、體能下降(五次起立坐下超過12秒)等。此外,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等,也會加速肌肉流失。
目前肌少症並沒有明顯療效的藥物,常見的治療方式是及時找出加速肌肉流失的慢性病因予以治療、攝取充足且均衡的營養,並配合適度的運動。
丁滎隍說,肌少症在中醫屬於「痿證」的範疇,主要病因分為「脾失健運、陽明脈虛」,及「肝腎虧損、髓枯筋萎」2大類,治療上可用中藥調理體質,並配合針灸疏通氣血以雙管齊下。食療方面則可斟酌食用「山藥排骨湯」或「四神湯」,利用藥材達到健脾益胃、益氣養陰的功效,配合食材中的肉類蛋白質以提高食欲、增加營養吸收效率。
運動方面須著重在增加肌力與肌肉量,特別是大腿與核心肌群,所有動作以「慢」為原則,由簡單輕鬆可完成的目標逐步提高運動強度。可在家中扶著桌子或椅背操作「深蹲」,或躺在床上進行「屈膝抬臀」的動作,注意勿太過勞累或造成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