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英國、澳洲和日本將聯合舉行「二0二一年全球大規模演習」。圖為美國海軍軍艦航行太平洋。(取自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官網)
黃清賢
台灣周邊近期最受矚目兩大軍演,一是美國與英國、澳洲和日本部隊,從亞洲東海到歐洲地中海共跨越十七個時區進行的「二0二一年全球大規模演習」(LSGE2021),這是美軍四十年來最大規模聯合訓練;另一個是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在大陸寧夏自治區的「陸軍青銅峽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舉行的「西部聯合二0二一」軍事演習,這是中國大陸首次邀請外軍入境參加年度戰略演習。
美軍強調,這項跨區大規模演習,旨在確保區域穩定,強化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及開放的印太地區;中國大陸則強調中俄聯合軍演係以「打擊恐怖勢力,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為主題。但各方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是美中互秀肌肉、展現軍力。美中關係在合作、競爭與對抗中,走向對抗的態勢愈來愈明顯。
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舉行「西部聯合二0二一」軍事演習。(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官網)
區域大國捲入 台灣陷最前沿
美國從川普掀起的美中貿易戰,到拜登對外採多邊主義結盟抗中,都在強調要維持 「美國第一」;而中國大陸輿論也從去年開始出現「東升西降」、「平視西方」等說法。「美國第一」、「東升西降」都讓對方感到刺耳,而美國走向聯盟式的對抗,區域大國也被迫捲入,台灣也陷於兩強對抗的最前沿。
美國國際關係知名學者艾利森直言,中美兩國已經位在「修昔底德陷阱」的中間。艾利森以史為鑑,指當強權遭到挑戰,往往因為恐懼而輕啟戰端。過去五百年中就有十六起新強權挑戰舊強權的例子,其中十二起都以兵戎相向,兩敗俱傷作結,僅有四起是和平收場。這次美中兩強對抗,軍事演習的規模愈大、範圍愈廣、針對性愈強。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就特別憂心兩岸的軍事緊張可能升高。
但是,美中與國際社會終究還是不希望發生戰爭,英、法兩國在今年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就公開強調不希望G7是抗中俱樂部。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等人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會後,也紛紛為北約對中國大陸的指控緩頰,認為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也是北約的合作夥伴。
川普忽略東南亞 拜登大轉變
其實,美中雙方若能正面看待強權崛起,才是避免衝突發生的路徑。例如,美國察覺到唯有讓自己發展得更好,才能迎向中國大陸的競爭挑戰,因此促成國內通過一點二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方案,將翻新鐵、公路、橋樑、水利和電力等設施,為美國經濟發展鋪路;中國大陸除了把重心放在十四五計畫「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若能加速積極提供國際疫苗、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妥善處理兩岸關係等,也可讓大家知道「中國(大陸)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的努力。
但目前,拜登政府為「美國第一」持續在國際拉幫結派。先是「四方會談」拉日本、印度、澳洲;再藉G7、歐盟、北約峰會拉攏歐洲;美國副國務卿薛曼於五月及六月訪問印尼、柬埔寨及泰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七月也走訪越南及菲律賓,國務卿布林肯八月初一連五天與東南亞及中南半島多國外交部長舉行視訊會議。八月下旬,副總統賀錦麗還要訪問新加坡、越南。
美國川普政府時代是忽略東南亞的,但從拜登政府高層密集訪問東南亞國家,很明顯看出美國的東南亞政策出現很大轉變。原因有二:其一,東協十國已經躍居中國大陸對外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二,美國強調的「印太戰略」中,東協是最大市場、南海是最複雜敏感海域。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經略必須急起直追,但是否有效?還待進一步觀察。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看到九二共識仍是當前兩岸不衝突、一起攜手發展的可行方法,非常值得台灣省思。(取自李顯龍臉書)
李顯龍推九二共識 值得省思
只是,美國把南海當成重要關鍵,強調航行自由,著重在政治層面,但東協各國更重視的卻是經濟議題。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加五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經成功,美國此時積極介入東南亞,雖然會造成相關國家內部對美、中政策走向的拉鋸,但東南亞國家很清楚,他們最大經濟利益還是來自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也必須穩固這個最大經貿夥伴。因此,大家還是會根據自己國家最大利益,尋求共榮,不會輕易被強權利用就選邊站。
例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八月三日在「阿斯本安全論壇」就警告,美中雙方的衝突對彼此和全世界都會是災難。他告訴美國,中國(大陸)不是蘇聯,是不會消失的;同時,他也告訴中國大陸,「東升西降」的想法是錯誤的。針對兩岸關係,李顯龍更明白指出,台獨是絕對醒目的「紅燈」,並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維持關係與展開合作的可行方法。
新加坡雖只是城市國家,但地理位置上夾在馬國、印尼之間,國際關係面對美中相爭,李顯龍始終站穩務實立場,不捲入強權博弈的是非,這是新加坡面對強權的生存之道,而李顯龍強調台海「存在誤判或意外的風險」,也看到九二共識仍是當前兩岸不衝突、一起攜手發展的可行方法,都非常值得台灣省思。
台立設代表處 美中博弈一環
近日,臨波羅的海的立陶宛,宣布允許我方以「台灣」之名設代表處,民進黨政府宣稱這是外交一大突破,中國大陸則是斷然召回大使抗議。其實,這是美中博弈的一環,立陶宛真正要對抗的是俄羅斯,藉「台灣」之名向美國示好來得到美國的支持。但此事後續有三個觀察點:
其一,如果立陶宛或同一駐在國也同時使用「香港」、「澳門」之名設代表處,則台灣地位若何?其二,中國大陸的反制,是否波及現存的十五個邦交國,台灣是否因小失大?其三,繼立陶宛之後,會不會有更多國家跟進?考驗了中國大陸在價值觀與治理能力的國際形象,正如習近平五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示「中國(大陸)要在國際社會廣交朋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