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區到中西區 順著專家規劃路線 一窺產業興衰及新貌
早年民眾身體抱恙,會到廟內點香,放在脈搏上請保生大帝把脈。
《台南府城漢藥店誌》作者鄭佩雯完成著作後,有感漢藥逐漸式微,串連書中數間與漢藥相關的藥店和廟宇進行漢藥走讀,從成功路祀典興濟宮至神農街藥王廟,拜訪最熱鬧的舊城區,一窺漢藥產業的興衰及新貌。鄭佩雯表示,府城漢藥店風土之味,積澱該區,歡迎大家透過府城漢藥店風土散策,穿街走巷尋藥香。
鄭佩雯規劃的路線從成功路祀典興濟宮→新美街成記行→關帝港博仁堂→和平街典昌藥行→水仙宮與古井藥房→民權路聯興中藥行→神農街藥王廟,別忘了依店家特色,吃一盅藥膳、選幾款香料、買一包手磨胡椒粉及在祀典興濟宮內求藥籤、尋找下壇將軍,體驗漢藥在常民生活中的重要。
圖與文/記者林雪娟
第一味:祀典興濟宮 請保生大帝把脈 抽藥籤
興濟宮的藥籤櫃籤中藥材多半簡單易得且偏食補,有助病人調理脾胃。
保生大帝精通醫術,民眾請其看病,開藥方、拿藥籤,程序猶如上醫院掛號。先點香拜拜說明姓名病情,將三支香貼放脈搏上請其把脈,待香灰掉落把完脈,將香插入香爐,等神明診斷,再至籤筒中抽籤,擲筊確認,倘連續三個允筊,即可依籤號取藥籤,至附近漢藥店抓藥。
籤中藥材多半簡單易得且偏食補,有助病人調理脾胃;隨醫療法規嚴謹及西醫興盛,藥籤治病功能式微,但仍能撫慰人心。
注意看,虎爺一般位在神像下方,又稱下壇將軍,但興濟宮的虎爺卻被請上桌。相傳保生大帝曾醫治被骨頭卡住咽喉的老虎,虎爺報恩,載其四處救人,成廟的守護神。早年拿虎爺加持金紙,貼小兒臉上,據說可治腮腺炎(豬頭皮),廟旁亦有百年中藥店永義豐。
第二味:米街(今新美街)成記行 進口商 見證藥材往來史
成記行以麻布袋裝藥材,顯見其交易量。
漢藥由大陸傳來,藥材也從大陸進口,成記行是台南現存最久的中藥進出口商,因量大,以麻布袋裝藥材,斑駁的英文招牌,默默見證藥材往來兩岸甚至東南亞歷史。
第三味:關帝港旁博仁堂中藥舖 轉型賣藥膳 吸引年輕人
博仁堂結合中藥行和藥膳餐廳,推出家傳藥膳盅品。
養生藥膳盅吃補不吃苦。西門路二段三百巷舊名關帝港,曾是五條港中佛頭港上游,昔日舳艫千里景象已不復見。位於其中的博仁堂,曾是中醫開設的中醫診所,中藥行近年經營受限,後輩周建文轉型,結合中藥行和藥膳餐廳,推出家傳藥膳盅品和養生甜點等,以匾額當餐桌、菜單設計仿醫書,成功吸引年輕人走進老藥鋪。
第四味:和平街典昌∕同德藥行 傳承三代 老牌香料專家
同德藥行由第三代主理,店內有各式各樣的異國香料。
窄窄門面、小小招牌,藥行曾執台灣藥材批發牛耳,培育出許多中藥行老闆,受限法規,現改名為同德藥行,由第三代主理,想找各式異國香料,別忘了來這裡挖寶。
第五味:水仙宮古井藥房 百年歷史 陳設古色古香
位於水仙宮旁的古井藥房,歷史上百年,是府城現存最久漢藥店之一。
水仙宮依傍五條港,當地中藥批發零售商、老藥鋪齊聚,早年漢藥店多歷代祖傳或學徒習藝而來,除販售藥材,也提供把脈診療服務,讓當地漢藥業、中醫業興盛。
位於水仙宮旁的古井藥房,歷史上百年,是府城現存最久漢藥店之一,七0年代是漢藥店黃金年代,人們重視養生進補,富貴人家委製「四珍膠」,即龜鹿二仙膠,成府城名藥,店內百年藥櫃、錫製及瓷製各式藥罐、黃銅藥杵、傳統包藥紙等古色古香,特色手磨無添加胡椒粉,至今仍是熱銷品。
第六味:聯興中藥行 順天堂總經銷 認識科學中藥
聯興中藥行是台灣第一家科學中藥順天堂藥廠台南市總經銷,店內不見傳統藥櫃,而是一罐罐的科學中藥。
水仙宮市場旁聯興中藥行,是目前台南屬一屬二的大藥行,也是台灣第一家科學中藥順天堂藥廠台南市總經銷,店內除藥材批發零售,也掌握大半中醫診所用藥市場。科學中藥和傳統水煎藥有何不同?鄭佩雯說,簡單比喻就像奶粉和鮮奶,各有優缺點,老藥舖的一格格百草櫃成一排排濃縮製劑,看似與時俱進,卻也有某種程度不習慣。
第七味:神農街藥王廟 看神農大帝臉色
神農街是清代台灣第一條貿易老街,清朝時藥商興建全台第一座藥王廟。
神農街是清代台灣第一條貿易老街,清朝時藥商興建全台第一座藥王廟,信奉神農大帝和其他醫藥神。古書說神農嘗百草,分辨藥性,發明農具教耕,讓人糧食充足,成藥食同源最佳印證。
神農大帝臉色通常有三種,文面(綠或白)指未發現五穀前吃不飽,面有菜色;赤面(紅)乃懂得用火,教民熟食開墾;黑面則誤食斷腸草,全身發黑而死。藥王廟的神農大帝,是哪款臉色?來了就知道。
鄭佩雯說,府城漢藥店肇始於明末儒士,以醫藥濟人、興盛於清代五條港藥材交易,日治後受醫政壓迫及西藥傳入,猶保持旺盛生命力,發展出各家成藥秘方,並因豪門世家揪團煉膠養生風潮,再創高峰。鄭佩雯開發漢藥店之旅,帶你走揣與台南人記憶相連結的漢藥店,感受這無可取代的風土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