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十一月十八日正式成立掛牌運作。(取自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
■蒙志成
相當於台中市二百八十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十一月十八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成立掛牌運作,十二初在台北舉辦的「二0二一年開放國會論壇」,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國會友台小組主席等十位議員也抵台與會。美國表態支持,北京則是高分貝抗議。國際社會持續觀察,中國大陸與歐洲關係走向,台灣與歐盟關係是否由立陶宛開展新局?
先回顧今年六月三十日,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民調,內容針對歐洲、北美與亞太地區等共十七個世界主要經濟體、逾一點八萬名受訪者對美中競爭議題表達看法。結果,整個歐洲平均百分之六十六的受訪者對中國大陸抱持負面看法,對美中兩強的好感度幾乎一面倒的向美國傾斜;其次,歐洲受訪者對習近平的不信任感為百分之七十六。
對陸觀感 歐洲民眾出現逆轉
其實,歐洲民眾對於美、中兩國領導人觀感,在拜登上任前,對習近平相對較為友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發展不錯,歐洲經濟則是遲滯現象,歐洲國家與中國大陸經貿合作的意願較高。二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歐洲對其評價極差。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民調,歐洲受訪者對習近平的不信任感為百分之七十六。(路透,資料照)
但是,隨著美中競爭愈趨明顯,大陸經濟成長幅度放緩,對歐洲國家而言,大陸的經貿誘因逐漸褪色,相對認為美國是較具合作價值的經濟伙伴。拜登上台後,強調國際合作與結盟架構,台灣也在協助美國扮演經濟誘因的角色,台灣成了重要標的,急於與美國合作的立陶宛,即以台灣做為爭取加入美國隊的投名狀。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年十月已率經貿團訪問斯洛伐克、捷克、立陶宛三國,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行政院會報告「跨部會中東歐經貿考察團出訪成果」並表示,未來台灣與這三個中東歐國家合作,半導體將是重點。
另一方面,歐洲議會十月二十日以五百八十票贊成、二十六票反對、六十六票棄權,以極為懸殊差距票數表決通過「台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該報告具體建議歐盟強化台歐盟政治關係;歐洲議會「外來勢力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也隨即籌組官方代表團於十一月三日訪問台灣,十三名成員包括七位跨黨團議員、歐洲議會秘書總處官員以及相關黨團政策顧問。
拜登在白宮會晤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後,對外證實考慮外交杯葛北京冬奧。(路透)
美國串聯盟邦 對陸攻勢頻頻
可以預見,這個趨勢由立陶宛開始,捷克、波蘭、歐洲議會已透過疫苗捐贈、經貿洽談、訪問等方式陸續跟進,未來會形成一股風潮,經濟愈不好的小國,就愈明顯,這股風潮至少會吹到明年四月的法國總統大選,屆時,又會是一個歐洲大國外交政策風向的觀察節點。
在川普執政時期,由德、法主導的歐洲外交政策主要是抵制美國、親近中國大陸;現在,美中德法人事已非,川普已敗選,德國的梅克爾卸任,歐洲人對習近平的好感度明顯下挫,剩下法國的馬克宏要面對明年四月大選。馬克宏若能連任,法國及其可能影響的歐盟外交政策,或可扮演美中競合的關鍵平衡者角色。
拜習視訊峰會後,美中關係未見緩和,兩個強權的軍事安全對峙明顯,毫無退縮跡象,領導人視訊見面,強調風險控管、建立防護欄的同時,還是繼續出招。現在,美國積極串連盟邦,「美國回來了」的氛圍已然成形,且攻勢頻頻,中國大陸相對處於守勢。
大陸一路堅持 對美沒有放軟
十月初,包括英、美、日、荷蘭、加拿大、澳洲共有六國三艘航母及各式艦艇在台灣東南海域參與聯合軍演,大陸則出動近一百五十架次軍機飛抵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西南空域。拜習會後的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國軍艦又再次穿越台灣海峽,這是今年第十一度穿過台海。
在外交場上,美國國務院二十四日公布,拜登邀請台灣等一百一十國參加十二月七日至十日舉辦的線上民主峰會;日前,拜登也在白宮會晤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後,對外證實考慮外交杯葛北京冬奧;此外,一個月內兩個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團訪台,也是前所未有。大陸則在二十六日組織海空兵力持續在台海方向「戰備警巡」,並稱有關行動是「應對當前台海局勢的必要舉措」。
回到今年三月,美中阿拉斯加國安高層會談的劍拔弩張,大陸強勢以對,促使美國對中一路更趨強硬。後來,包括美國氣候特使凱瑞、副國務卿雪蔓訪中等的雙邊國安高層見面,大陸也一路堅持兩份清單、三個底線,對美外交政策絲毫沒有放軟。
新型大國關係 論調缺乏彈性
大陸向來是政經合一,強調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後才有合作的可能,對美、對台、對歐皆然。現在提出的兩份清單、三個底線,乃至於拜習會中,習近平強調的合作共贏等,其實與二0一二年習向歐巴馬倡議管控分歧、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如出一轍。但十年走來,美國顯然沒有接受,反而對大陸崛起更加警惕,圍堵、壓制的防範心態也愈趨明顯。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美中雙方都有風險控管的共識,美國對非傳統安全的議題,如氣候變遷、公共衛生、反恐等,也主動嘗試操作合作的可能性。美中態勢看似「中緩美急」,大陸外交政策雖有其一貫性,但面對美國的和戰兩手、戰法快速,持續十年的「新型大國關係」論調就顯得缺乏彈性。
現今的美中競爭,已不是不接觸的美蘇冷戰,而是有接觸的新冷戰。面對世局變化,民主體制的領導人有任期,換人執政後,會因應新的形勢做調整;中國大陸的體制則不同,沒有定期改選的機制,外交政策長期維持固定基調,對民主體制停留在「缺乏效率」的刻板印象,也可能因此對時局掌握不夠精準。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