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蔓延超過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宅經濟發展。網路社群團購平台相繼開設,但因良莠不齊、欠缺法令規範,消費糾紛層出不窮。為確保消費者權益,消基會建議優先選擇有品牌經營形象網站。留意有無退換貨機制、商家聯繫方式等交易規範及配套,以免引發糾紛求償無門。
消基會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二0二0年的網購消費者調查發現,接近五成三的消費者,其半數消費來自於線上。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年輕族群比例更高,約達六成。網購商品琳瑯滿目,包含日常用品、冷凍食品、生鮮雜貨等。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網路消費更加蓬勃,已成常態。
除了透過網路平台直接向業者下單購買,近來更演變成在FB、LINE揪團團購,發起人以大量下訂壓低單價為號召,吸引許多民眾跟進撿便宜,但衍生的糾紛也不少。
常見的團購糾紛包括店家未收到訂單、消費者卻已付款;團購發起人跑單,無法順利出貨、交貨;貨品有瑕疵等。某文創公司揪團買口罩,收費後卻不出貨,涉詐金額高達兩億元,相信大家記憶猶新。還有人在FB兜售奶粉、尿布,收取四千萬元貨款,卻無下文,不少新手爸媽上當欲哭無淚。
消基會表示,傳統的網路購物,消費者直接向商家購買,若有糾紛,可透過平台業者直接向商家主張權利。揪團團購除了商家與消費者,還涉及消費者與團購業者、團購業者與商家之間的問題,更為複雜。甚至有不肖份子以團購名義招搖撞騙,消費者參加團購前要睜大眼睛、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