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子之痛 嬤失眠頭暈 失智症發作

豐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前往社區據點,為民眾做失智症衛教。(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黃奶奶72歲重聽,平日生活規律,日常生活能自理很少就醫。最近因兒子往生,夜間開始失眠,抱怨頭暈、頭痛,後來就變得恍惚、健忘,時常一個人呆坐在客廳,不再出門散步運動,一開始以為是因為兒子往生造成心情不好,有一天中午請奶奶到家附近買鹽巴,買了兩小時未回到家,騎著摩托車沿街尋找,在家附近公廟旁看到奶奶一人呆坐在樹下,問奶奶為何在這,她說這就是我家,這時才發現奶奶真的生病了。 失智症最常出現的是記憶力衰退,很多家屬以為患者是老番癲或老頑固,因而忽略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已經生病了。台灣失智人口數隨著社會高齡化而快速增加,110年失智症人口推估約31萬人,目前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長者每5人可能就有1位有失智現象。 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精神行為,這些症狀會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也是拖垮家庭照顧能力的主要原因。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表示,失智症目前仍無法治癒,目前已有數種藥物或行為療法可以延緩失智症退化的速度。若長輩開始出現一些失智前兆,像是記憶力、個性改變或智能減退的症狀時,趕快就醫接受完整評估,判斷記憶力或智能減退的程度。

Read More

用卸妝油清粉刺? 醫生說不OK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鼻頭上的黑頭粉刺,網路上教學的卸粧油按摩方法,號稱可清除粉刺又不留疤?對此,皮膚科醫師提醒,用卸粧油清粉刺,可能導致更多粉刺生成。 皮膚科醫師胡怡萱表示,長痘痘、粉刺是因肌膚內的油脂與角質分泌較多,既然已經出油,再塗抹油在臉上是不好的。用卸粧油按摩臉部時,雖說油脂可軟化粉刺,類似「以油溶油」的方式清出部分粉刺,但對皮膚來說並不是好方法。 因為卸粧油成分多是礦物油、合成油脂,對於易長痘痘、粉刺的肌膚來說,更容易導致粉刺與青春痘,讓問題惡化;即使不用卸粧油改用荷荷巴油、椰子油等植物油脂,也可能加重肌膚負擔。尤其當這些油脂沒有被清洗乾淨時,殘留量反而會持續刺激皮膚。 胡怡萱提醒,使用油脂含量高的產品在臉上,通常也會需要以清潔力更強的產品來洗掉多餘油脂,但過度清潔會讓皮膚角質層受損、皮脂膜被破壞,衍生更多皮膚問題。因此,若皮膚屬於粉刺肌、痘痘肌,卸粧時可改用含油量較低的卸粧乳、卸粧水、卸粧液等產品。 胡怡萱指出卸粧三重點:用量夠、乳化足、清洗乾淨,強調想把臉上的化粧品卸除乾淨,卸粧產品的用量必須足夠,乳化步驟也要做足,且無論用哪一種卸粧產品,卸完粧後還是都要以洗面乳將殘留物質洗淨,但不一定需要清潔力很強的洗面乳。 另外,胡怡萱也提醒,有嚴重痘痘、粉刺問題的人,化粧建議以淡粧、好卸的彩粧為主,切勿濃粧遮掩皮膚問題!化粧品是用於健康肌膚上的產品,肌膚有問題,應該找出問題根本,避免增加肌膚刺激。 食藥署提醒,正確使用卸粧產品,可清除臉上殘粧、維持肌膚健康的狀態,但仍須留意自身膚質是否適合,以免造成刺激、過敏、脫皮等皮膚健康問題。

Read More

坐骨神經痛 她走路像觸電

醫師劉東桓說明病灶部位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孔穿出,造成坐骨神經痛。(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1歲賴姓女子因為運動傷害,左側坐骨神經痛,無法久站久坐,從腰到腳底,像觸電一般,有痠麻感,經推拿、中醫、復健,還是沒有明顯改善,輾轉到中國附醫復健部求診,接受精準微創手術經皮腰椎擴孔神經解離,術後約半小時即可下床行走,無須住院,預後良好,終於擺脫10多年來惱人的坐骨神經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劉東桓指出,坐骨神經是掌管下肢的感覺和運動,是人體最粗大的神經,起始於腰骶部的脊髓,途經骨盆,並從坐骨大孔穿出,抵達臀部,然後沿兩邊大腿後面到腳,發作起來,不只在下背,而是從腰部到腳部,都會產生不舒適症狀,包括腰痛、臀部疼痛、翹腳時疼痛或麻痺、身體動作時,無法向前彎腰及麻痺感加劇、下背疼痛,常導致步行困難、足部對觸摸感覺遲鈍等,特別年長者疼痛嚴重時,常伴隨尿失禁,令人非常難受。 劉東桓分析,坐骨神經痛好發年齡在30到50歲之間,大多是日常活動造成的軟組織損傷和老化,若長期疼痛,一定要盡快就醫,找出病源加以治療,賴姓女子就是接受精準微創手術─經皮腰椎擴孔神經解離手術,解除病根。 這項手術主要針對脊椎椎孔退化狹窄,腰椎神經根壓迫及腰椎黃韌帶肥厚發炎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或間歇性跛行問題,這種精準微創手術治療,無須全身麻醉,手術時間約半小時到1小時,術後當日即可下床行走回家,可不住院,另外傷口約0.8公分,術後照顧也相對簡單。 賴姓女子說,國中時,打籃球姿勢錯誤,落下病根,初期沒有明顯疼痛,隨時間久越發不適,特別是早上起床時,非常不舒服,走路一不小心,也常突然痛到感覺像觸電,痛苦難受,透過醫師專業治療,手術當天出院後,在家休養2週,搭配醫師提醒的居家復健、瑜珈等,目前恢復情況良好,恢復正常作息。 劉東桓指出,經皮腰椎擴孔神經解離手術因為傷口非常小,要藉助同步醫學影像導引,才能精準找出病源落點進行治療,是難度偏高的手術,國內醫界採用此手術的案例不到12例,中國附醫已進行5例,術後病人普遍恢復快,反應良好。 在家簡單做拉筋運動減緩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平躺後,患側腳小腿抬到另外一隻腳的大腿上。(記者陳金龍攝) 手抱健側大腿向上彎曲,拉至有痠痛感既可,維持姿勢15秒。(記者陳金龍攝) 下半身往健側部位轉,上半身往患側部位轉,健側手壓患側膝蓋至有痠痛感即可,維持姿勢15秒。(記者陳金龍攝) 平躺患側腳膝蓋彎曲,往健側方向側彎,左手攤開,手心向下,頭向患側部位轉。(記者陳金龍攝) 他提醒民眾,當下背痛病人自行做腰椎下肢伸展拉筋運動,復健治療或中醫針灸治療1個月到3個月後,仍無改善或狀況反而變差,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避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

Read More

遊宜遇淹水 8人搭橡皮艇脫困

北橫台7線英士路段坍方 大片山壁崩落 宜蘭縣十六日降下滂沱大雨,宜蘭市清華二路一帶淹水,道路受阻無法通行,八名旅客受困民宿內,消防局出動橡皮艇協助撤離。(讀者提供/中央社)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受東北季風及尼莎颱風環流共伴效應影響,十六日雨炸宜蘭,宜蘭市清華二路一帶成了水鄉澤國,水深及腰,八名來自台南,入住民宿的旅客動彈不得,消防出動橡皮艇救援,協助八名旅客撤離。另外,在大同鄉台七線有大片山壁崩落,目擊者驚呼「世界末日場景」。 宜蘭縣消防局十六日日上午八時四十分接獲民眾報案,宜蘭市清華二路十九號(雅筑民宿)出現積(淹)水情事,使道路受阻無法通行,有八名民眾及車輛受困於建築物內,該局立即派遣第一消防大隊、宜蘭、員山消防分隊前往協助,消防人員駕駛橡皮艇挺進現場後,於九時五十五分順利將民眾全數撤離,十時十五分收容於宜蘭市災害應變中心,順利完成救援任務。 另外針對淹水影響範圍內之民眾,消防局每戶進行關懷作業,詢問是否需要協助撤離,其他民眾均表示仍可順利進出,不需撤離。 受颱風尼莎及共伴效應影響,宜蘭十六日降下滂沱大雨,宜蘭市清華二路附近淹水,八名旅客受困在民宿,消防局出動橡皮艇救援,協助旅客撤離。(讀者提供/中央社) 被救出的民眾說,他們是自台南來宜蘭遊玩,夜宿雅筑民宿,他們萬萬沒想到該地帶會嚴重淹水,真是掃興。旅客忍不住抱怨,民宿業者向他說附近道路十五年來不曾淹水,沒想到一早起來就淹大水。   從台南來宜蘭遊玩,夜宿一家民宿遇上強降雨,水淹民宿四周,經消防人員駕駛橡皮艇挺進現場,順利完成撤離任務。(宜縣消防局提供) 另外,十六日上午在北橫公路台七線八十六點五公里英士路段發生坍方、土石泥流,道路雙向阻斷,下午四時多又被當地居民目擊大片山壁崩落,驚喊「世界末日場景」,所幸這處路段已實施交通管制,沒有造成傷亡。 北橫公路台7大同英士路段發生坍方搶通時間延後,宜蘭縣政府表示十七日尚未達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之標準,大同鄉有五校因受英士路段發生坍方影響,宣布停止上班、停止上課。(四工處提供) 英士路段坍方地點是宜蘭通往梨山及太平山的交通動線,事發後,公總四工處獨立山工務段成立緊急應變小組處置,由於大同鄉山區強降雨,坍方處湧現泥流,影響搶修進度。原預計十七日十二時搶通,但因泥流不斷,延至下五時搶通。

Read More

BRI抗體檢測 揪類風濕性關節炎

陽性率由6成上升至8成 獲未來科技獎 黃女關節腫痛20年以為痛風,中國附醫以「BRI抗體檢測」,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精準醫療,成功控制病情。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37歲粉領族18歲起常感覺關節腫痛,睡醒時身體僵硬、雙膝腫脹、起身費力,影響行走。21歲時,診斷出痛風,治療沒改善,直到23歲,輾轉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以「BRI抗體檢測」,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以新的抗風濕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關節腫脹消失,目前持續治療,此項研發成果也榮獲今年未來科技獎。 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醫師蔡嘉哲表示,黃女從18歲開始發病,因外院誤診為痛風,直至23歲求診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才找出病灶,並改善相關症狀。當時她懷疑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檢測類風濕性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CPA)都是陰性,無法明確診斷,醫療團隊啟動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檢查,簡稱「BRI抗體檢測」,經檢驗黃女BRI血清為陽性,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以新的抗風濕藥物包括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生物製劑治療,關節腫脹很快消失,目前持續治療中。 蔡嘉哲指出,關節炎發生率多為40歲左右女性。關節炎在美國及大陸超過5000萬及1億人口的流行率,罹患人口每年攀升,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慢性發炎,且具破壞性自體免疫疾病,影響人口約0.5至1%。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透過血清學檢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及抗環瓜氨酸抗體2種方法為主,但仍有至少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於RF或ACPA是陰性。 蔡嘉哲說,臨床經驗推估台灣約有20萬人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若延誤治療,會有終身殘疾風險。類風濕關節炎與牙周病密切關係,中國附醫研發團隊找到「anti-BRI抗體檢測」,精準導航,找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抗體,陽性率由6成提升至8成,期望未來此診斷套組能作為第3個被用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檢測方法,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