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人體肌肉在青少年開始,到約40歲時達到顛峰。50歲後,肌肉量以每年1-2%的速率減少;肌力則是每年降低1-5%。
雖然,各家對肌少症的確立因定義與測驗截斷點不盡相同而有差異;仍有學者估計台灣60-70歲人口中患有肌少症者約占10%,80歲以上可能有30%。
年老時,體力流失,行動變慢,自我感覺變弱。肌少症患者當然會出現這些臨床現象;可是,老年人身體衰弱者(Frailty)也是如此。這兩者如何區分?
當身體的生理系統儲備力下降超過該年齡該有的下降程度,因而無法應付外來壓力,導致身體失能與產生其他不良效應,這就是衰弱。身體衰弱可以由體重減輕、沒有活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弱來表現。這五個面向反映了身體多個系統的失調,它們更會互相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肌少症則是一種肌肉的疾病(Disease),主要是引起身體功能變化。雖然,肌少症會是引起衰弱的一部分原因;但衰弱是個範疇更大,侵犯老年人的一個功能失調症候群 (Syndrome)。衰弱負面地影響老年人個人的身體、認知、與社會功能。
引起肌少症的原因分四大類。1.年齡老化。這是我們這幾篇文章討論的重點。2.疾病:惡性腫瘤,器官衰竭,退化性關節炎與神經異常。3.不活動。可以是年齡大引起的自我設限,或本來就不是喜歡活動者。4.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平均,吸收不良,疾病導致的食欲不佳或喪失,營養過度與肥胖。其實,這些原因基本上也是相互影響,很難區隔得很清楚。
急性肌少症的定義是:發生肌少症不滿6個月。通常是急性疾病或受傷所引起。處理好疾病或傷害,加上復健、營養補充,應該就可以慢慢恢復。延續超過6個月的肌少症就屬慢性;它與慢性、進展性的身體機能下降或疾病有正相關。當然也會增高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