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彬提前慶生 為《她》劇角色解碼

  李程彬為《她和她的她》角色解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八大電視《她和她的她》15日晚間找來李程彬現身官方IG直播,與線上網友互動,過程中特別安排為22日長尾巴的李程彬提前慶生,讓他開心許願,也為劇中角色解碼。 李程彬一身白色系休閒裝扮現身直播,坦承也常關注《她和她的她》的網友討論留言。這部戲上線後,他自己就刷了3次,他分享其中最喜歡的橋段,像是他拿槍追林晨曦弟弟、與林晨曦的露營戲,及林晨曦第一次見到小劉上前抱緊他。 有粉絲認為「李皓明」在女主角大學時就一見鍾情,李程彬則自認,是因為得知林晨曦一天要打三份工及她的身世後,對她才留下特別印象。

Read More

大魔王!疫後抗藥菌已達9成

疾管署:可能面臨無藥可醫 2050年每5人恐有1人因此喪命 疾管署最新統計,台灣部分感染菌株抗藥性比例已達9成,抗藥性細菌的威脅不容小覷。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期世衛(WHO)警示,新冠疫後抗藥菌增加,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台灣部分感染菌株抗藥性比例已達9成,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2050年台灣每5人恐有1人因此喪命。 根據美國CDC今年6月發布特別報告,新冠疫後,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導致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呼籲醫界重視此議題。WHO也將每年11月18日至24日訂為世界抗生素週,呼籲各國預防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 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面對抗藥性菌的這場仗,就像對抗空汙一樣,人類若想活下來,就一定不能輸,否則就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結局,重返暗黑醫療世代。 因此,疾管署聯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進行「抗生素合理使用」觀念宣導。在醫療端呼籲跨科合作抗生素優化使用;民眾端強化:「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的「四不一要」原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施行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可有效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但需仰賴感染科醫師介入。惟國內感染科醫師出現人力荒,感染管理續航量能將面臨重大挑戰。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亦指出,據研究顯示,COVID-19患者若再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的住院時間;且疫情期間,疾管署2022年第一季監測報告亦顯示,加護病房患者病原體檢驗報告中,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2050年台灣每5人恐將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也強調,透過感染管制預防病菌散播、預防感染。沒有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就可以避免抗生素篩選的壓力。

Read More

〈中華文薈〉天雕大師白滄沂─化朽木為神奇─

星雲大師與蘇主席進強鑒賞天雕作品。 你看過素人藝術家獨自創立一棟博物館嗎? 木頭在一般人眼中永遠是木頭,但在白滄沂手中,就可幻化成不同凡響的藝術品。 你看過一個人可以舞龍嗎? 許多藝術家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無止盡的最高的境界。 未來光影的顯現,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耐得住寂寞、慧眼獨具的白滄沂,近期的創作,就令人驚喜、驚艷。 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內的鋼材構造。 白老師創新的傑作,看是朽木,但經白老師關燈後,再持手電筒一照,立刻顯現一尊一尊的觀世音菩薩、達摩祖師、呂先祖、尊者,坐在法船上,這件作品名稱就叫做「佛在我心中」。 這種運用光影明暗變化,將枯木「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方式,在台灣尚無人出其右。 尤其展示時經白老師手一動,更顯示每尊佛像栩栩如生,更有一件作品,包括台座觀世音菩薩,都是沒有雕刻,天然的,一體的童子拜觀音坐相。 六號國道作品:揚昇 材質:紅銅 乾枯的葉子在人們的心中,是隨手可丟,不能利用的東西,但在白老師眼中卻是殊勝的藝術造型。 有一天,白大師和太太在開車回博物館途中,他忽然車子停下來,請副座的太太下車把車前的一片枯葉撿取,兩人就在路邊仔細檢視,發現那片葉子的形狀,像丹頂鶴、又像天鵝,兩人快樂的相視而笑。 白大師說,三十年前,許多藝術愛好者,去觀賞他收藏、創作的作品時,常有人探詢作品是否可高價割愛,但他總不為所動,一心一意就是想要蓋一座博物館,沒有想到卅年後的今天博物館蓋起來了,原件作品還在,賓客來時,看到翻鑄的銅雕,更可看到原件的木頭作品。 埔里天水蓮大飯店作品:大豐收 材質:紅銅 台中市東勢高工作品:鷹揚 材質:紅銅 鑄銅之後,也嚐試用琉璃、水晶、不銹鋼讓民眾觀賞,沒有想到獲得更大更多的讚賞。 慧眼能識朽木 白滄沂,南投市營盤口人,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畢業,一心一木百年千年志業。 作品:涅槃 材質:琉璃 但為了木頭,把一生積蓄全部投入博物館。自小八歲住在南投市貓羅溪畔長大,八歲即喜好台灣木頭,至今七十歲無師自通,沒有師承,對木頭有一種特殊情感,也有一種深深的創意,木頭在別人手裡永遠是木頭,但在白滄沂手裡就會幻化成珍珠、瑪瑙、鑽石。 作品:菩提葉 材質:琉璃 讀初中時,下課後需到家裡二分農地種芭樂、除草,高中時會種番茄,每天早上送到學校賣給福利社,人的一生想像不到的很多、很多,再想也想不到能夠有這麼一天,把自已的作品,送上國際舞台,又能被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院東方館永久典藏。德國柏林樹木博物館,昇華作品永久典藏英國倫敦藝文中心,赴法國、美國、日本、泰國、義大利特展,是他這一生最大的榮耀。 天彫不解之緣 佛在我心中。 38年前,剛好經過谷關有一個大水庫,看到水庫上大大小小木頭很像竹筍,他問工人,為什麼要把這麼漂亮木頭燒掉,工人回答,沒燒掉會擋住水的去流,所以必須把它燒掉,但它們是有造形藝術品呀!所以他只好花一點費用,請工人撈上岸來。回家後請教林木專家,專家說這是海拔1千公尺以上需百年才有,材質大部分是松、扁柏、紅檜,從此之後,就開始與天彫不解之緣。至今因為堅持,才有機會燦爛。 素人蓋博物館 迄今,白大師個人收藏八千五百件作品,為了保護這些木頭天彫作品,特別蓋了一間木頭造形教育博物館,讓這些上天賜予的「天雕」有個容身之地,他也自許,滄沂之手,絕不會把它當柴燒,每一件都是珍品,天彫作品材質有檜木、紅檜櫸木、烏心木、松木、牛樟、香樟、梢楠木、紅豆衫都是上好的材質。除了材質好還可利用優質造形因地制宜,適合在公共場所,展現它們的英姿,比如六號國道、埔里二二八紀念公園、布袋港港口、王功漁港、高雄科博館、國立東勢高工、鄉公所地標、南投縣議會、南投縣警察局、愛心公園、鳳凰谷鳥園、地政事務所、寶佳機構益翔建設公司、城鄉地景可看到天彫公共藝術立足點,但是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要立足於各大公共場所,第一要注意的是安全,作品內的H型鋼厚度、結構、強度,都是需經結構技師簽證。 作品驚艷國際 2OOO年時白老師應行政院新聞局邀請,至德國柏林的樹木博物館舉辦個展,特地帶八十九件銅雕及天雕作品展覽,其中二件菩提葉及水雉木作品總是隨身帶在身邊,它的造形非常奇特,線條柔美、簡潔有力,令人驚艷。這二件及其它87作品,在展出期間獲得德國觀眾的滿堂彩。 白大師萬萬沒想到,真有這麼一天,能代表台灣木頭,到全世界、德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泰國、義大利去展現它們的英姿,為台灣爭光。這就是台灣木頭的價值,因為它們有勵治作用。 將無形轉有型 白大師說,46年前開始,每件天雕作品都是來自全台產地,宜蘭、花蓮、信義、仁愛、谷關,早期木材商把留下來的廢木,因看好它們的造型、紋理、線條、轉折凹凸、律動、層次,一件一件精選買下來好的作品,不能只有直線沒有弧線。因為這些造型、曲線是經過大地之滋潤,無形轉有型,蘊育出台灣人的特性,韌性、耐力與生命力。 白滄沂說,「我曾經用很多大自然的材料來創作藝術,木頭,是我認為創作最好的材料。無論是從顏色、大小、形狀、線條、凹凸、轉折、律動,尤其它在地底下的韌性、耐力與生命力,擺放角度、位置、間距都能讓我發揮到極致。」看得出來,藝術家非常享受他的創作歷程,他的全身投入絕對是一種心靈的淨化,看到大地的作品,想到羅丹的幾句話,「藝術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發現出美來!美無所不在」。 珍貴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的知識,是2O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種藝術運動,強調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本身的關聯性,直接在自然界創作,創作材料也直接取自於自然環境,將土地、山谷、江海、公共建築或畫布創作出富有意義的作品,拉近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白滄沂的作品,就屬於大地藝術,借助普通的木頭,產生獨特的美感,促使人融入大自然,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白滄沂為什麼利用木頭的造形來作公共藝術?一它的形體是人的大腦想像不出來的;二簡單明瞭扼要線條分明;三台灣特有木頭;四台灣特有春夏秋冬,但經過白滄沂轉動腦手眼睛千百回之後,才會成為藝術珍品。 白滄沂館長/簡介 「天彫」原本是枯木,經由藝術家白滄沂利用大腦及雙手,擷取枯木最美的造型,重新賦予生命詮釋與定義,限量鑄造成銅雕或公共藝術作品,再造現代雕塑。 這樣的創作形式,得天獨厚,放眼世界前所未見,以自然為始,重現還原藝術的根本,別人是砍伐「活」的樹木,讓宅「死」去再鑄銅,而白館長最大的特色是讓原本枯木起「死」回春,重造「活」藝術,恢復它們的光彩,還原自然生命永垂不朽之根本。 白館長不但發揚台灣本土藝術,把臺灣的根,推向國際舞台,創造出藝術奇蹟。 〈現任〉 白滄沂天彫博物館館長 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監事 國台灣大學實驗林管處評審委員

Read More

免疫負債效應 小兒呼吸道感染暴增

陳明群主任表示,隨著防疫限制逐步放寬,「免疫負債」現象逐漸浮現,是引起這一波兒科病患量暴增原因之一。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16日表示,自今年10月中旬起,花蓮慈院急門診的兒科病患量開始上升,超過半數求診原因是出現呼吸道症狀,包括呼吸喘、多痰、劇烈咳嗽,合併發燒和嘔吐等情形;至今一個月來,兒科病房幾乎天天滿床。隨著逐步寬鬆的防疫限制,「免疫負債」現象逐漸浮現,是引起這一波兒科病患量暴增的原因之一。 花蓮慈院兒科病房主任陳明群表示,近期急門診出現大量小兒病患,除因「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鼻病毒」等多種類流感病毒的圍攻,也和過去3年間因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勤洗手、帶口罩的好習慣讓孩子很少感冒,導致體內白血球缺乏與各種細菌病毒作戰的經驗有關。 一名8歲男童因呼吸道融合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及鼻病毒感染,造成左側大葉性肺炎,就醫檢查胸部X光發現左邊肺部幾乎白了,住進加護病房治療。陳明群指出,在過去兒科臨床案例中,這種RSV造成年紀較大孩子發生肺炎案例相對少見,多是4、5歲以下的小小孩免疫系統還未成熟且細支氣管較細小,被病毒攻擊時才會這麼嚴重。 陳明群表示,兒童原本會在成長過程中偶爾小感冒,讓體內免疫系統循序漸進、慢慢累積對疾病的抵抗力,身體自然建立防禦過程;但這3年孩子被保護得很好,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大幅隔絕飛沫傳染細菌及病毒,因此當解除防疫限制後,身體一下子接觸到多種從未碰過的病毒,就像許多小感染的威力一次聚集發作,造成比普通感冒更為嚴重的症狀,即「免疫負債」效應。 陳明群表示,造成這一波小兒呼吸道感染數增加的原因之一,包括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途徑為飛沫和近距離接觸,感染症狀包括常見的咳嗽、流鼻涕、發燒等,較嚴重則會引起急性細支氣管炎產生如氣喘般的咻咻聲,年齡越小的嬰幼兒受感染越容易引發細支氣管發炎水腫並發生黏液阻塞,症狀大約會持續1-2週。 陳明群提醒,早產兒、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疾病的嬰幼兒,由於肺部較脆弱,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需特別注意。近期的類流感病毒感染後,一般都沒有特效藥,只能給予症狀治療藥物,最終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的抵抗力打敗病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