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77 40多歲男路倒猝死確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公布,國內本土新增20,078例,與上週四同期下降9.9%,整體疫情持續下降中,但新增77例死亡中,最年輕的2人僅40多歲,另新增1例9歲男童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至於日本、廣州近日疫情再起,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未來會在社區周而復始的流行,會持續觀察。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確診個案中新增77例死亡,當中最年輕2人僅40多歲男性,其中有一名有心臟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11月11日外出途中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緊急送醫才被驗出確診新冠,但經急救無效不治,死因為心臟病合併心因性休克及新冠病毒感染。 另一個案有中風等多重慢性病史,長期臥床,沒有接種疫苗,10月24日剛因為中風、心肌梗塞出院返家,10月27日發燒呼吸困難送急診,檢查有肺炎,PCR陽性確診,收治住院後因為家屬意願採安寧照護,10月30日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合併呼吸衰竭。 至於新增中重症新增137例,其中有一名9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沒打疫苗,10月10日確診新冠,11月1日起陸續有燒、咳、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到診所就醫沒改善,11月9日到急診住院,因為持續發燒,出現結膜炎、血壓偏低、休克現象,懷疑MIS-C,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 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共264例,37例死亡;分別為33例腦炎、26例肺炎、4例敗血症、11例哮吼、174例MIS-C、2例心肌炎、5例其他(共病、新生兒感染等)及9例家中死亡。 不過,台灣整體疫情持續下降速度趨緩,且日本、廣州近日疫情再起,東京也考量再把警戒提高一級,對此,莊人祥表示,日本疫情目前仍以BA.5為主,但先前已感染過或接種過疫苗者,保護力常常無法維持,因此會在社區周而復始的流行,目前各國都有面臨類似的情況,都在觀察中。 此外,「魔獸」霍華德因未戴口罩引發熱議,莊人祥表示,根據現行免戴口罩的例外規定,民眾只要外出有飲食需求,或進行直播、錄影、拍照、演講等活動都不用戴口罩,因此,魔獸未違反現行防疫規定,如民眾遇到魔獸想尋求合影,確實可短暫脫罩,並無違反規定之虞。

Read More

假性腫瘤遍全身 免疫疾病作怪

病患腫瘤遍及全身,醫師許寶寶對症下藥獲得舒緩。(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34歲陳先生務農,腫瘤遍及全身,經醫師確認是罕見的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造成全身「假性腫瘤」。經過12年後終於找出病因,免除心理壓力與生活上的不便,得到良好治療。 多年來陳先生發現腋下淋巴腫瘤,腹股溝處、頸部、唾液腺、胰臟痛到無法站、無法躺、無法睡覺,前後開了5次刀,但即使手術切除腫瘤又會再長。去年底蔓延到眼部,眼睛腫脹,導致視線不良無法工作。 案經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許寶寶醫師以臨床經驗研判病史,高度懷疑是過敏免疫風濕疾病,於是要求驗血以及做全身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從頭部、腋下淋巴結、右眼眼眶有浸潤性病灶、兩邊鼻竇、肺部、肝臟、胰臟、脾臟、胃、腎臟、腹腔、腹股溝處,全身到處長腫瘤,加上腎臟病理切片及免疫化學染色之後確認疾病。 許寶寶醫師表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幾乎每個系統都可以發現「假性腫瘤」,會造成器官失去功能,有時會疼痛不舒服,容易與許多良性或惡性腫瘤混淆,會造成臨床過度或不必要的治療,免疫風濕科以口服藥物,治癒陳先生十幾年來的疾病。 許寶寶說,身體有全身性的病兆,加上器官功能喪失,找不到原因,已經排除腫瘤與感染疾病時,就要考慮是否是免疫疾病,對症下藥才能舒緩。

Read More

健保凍漲 部分負擔勢必調漲

健保署長李伯璋17日指出,明年健保費率維持不變,然而部分負擔新制執行勢在必行。(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明年度健保總額將突破新台幣8300億元!健保署長李伯璋17日指出,明年健保費率維持5.17%不變,然而部分負擔新制執行勢在必行,但上路時間須視疫情穩定度決定。 依行政院核定,國內112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範圍介於1.307%至4.5%,明年度整體總額付費者代表方案為8324億元,醫界代表方案為8437億元,112年度總額將突破8300億元大關。 李伯璋17日表示,由於主計總處編列挹注健保240億元,加上基本工資調整連帶健保收入年增加56億元,精算後明年健保安全準備金大於1個月,所以健保費率凍漲。 他指出,明年健保費率維持,不過部分負擔新制勢在必行,為了有效管理健保總額,部分負擔一定要做,才能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當省下檢驗檢查費用,可給付癌症、罕病等急需新藥對象納入健保。 李伯璋說,先前因健保財務吃緊,衛福部今年4月8日已公告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將在5月15日實施,全面調漲民眾就醫的部分負擔,內容包含門診藥品、檢驗、檢查及急診部分負擔,以抑制醫療浪費,但弱勢族群維持補助。 健保署當時估算,調整後每年約可增加99.9億元收入,好讓健保的安全準備金不會低於健保法規定的、低於1個月水位就要調漲保費的門檻,但遇上疫情高峰,臨時喊停。李伯璋表示,目前實施日期目前未定,但支出面的改革一定得繼續,他希望衛福部能在疫情穩定之後,盡快讓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重新上路,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

Read More

鐵管研磨廠粉塵爆炸 2命危1輕傷

彰化縣福興鄉福興工業區自行車鐵管研磨工廠粉塵爆炸。(彰化縣消防局提供/記者何國榮翻攝) 記者何國榮∕彰化報導 彰化縣福興工業區平時生產自行車器材的利慶公司,十七日上午九時許,員工進行鐵管研磨時,疑因工廠粉塵集塵區爆炸,釀成二人命危、一人約百分之五的二度燒燙傷,命危員工目前仍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插管急救中。 消防局第三大隊長詹江洲表示,上午九時六分消防隊據報,廠內粉塵集塵區發生爆炸,消防人員趕到現場時,員工已立即使用滅火器自行撲滅,因此,現場已無明火。 消防隊動員的三輛救護車與十名消防人員,立即將傷者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急救。彰基醫學中心發言人暨副院長周志中醫師表示,第一位被送到院的二十四歲阮姓越南籍患者,燒燙傷面積約百分之八十,大部分都是三度,立即送到燙傷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目前患者已經清醒,但生命跡象非常不穩定,需持續做傷口處理,尚未脫離險境。另一位二十九歲印尼籍的患者,前胸、後背、雙手臂、臉部,都遭燙傷,全身約百分之四十比例的二度到三度的燙傷,也進入燙傷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急救,目前也尚未脫離險境。第三位三十五歲台籍王姓患者,燒傷面積在臉部和左上臂,約有百分之五的二度燒燙傷,生命跡象穩定。

Read More

逾半自認年輕 壯世代:60歲不應被稱為老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最新「壯世代特質大調查」發現,超過將近4成壯世代認為自身心智年齡為40-50歲;同時有3成2表示,對於「國際老人節」這個名稱感到彆扭;甚至全數壯世代都認為60歲仍然稱不上「老」。 九合一大選倒數,因應2025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目前全台已有至少32位候選人針對「擴充敬老卡使用範圍」提出政見。事實上,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針對50歲以上壯世代族群,發起「壯世代特質大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壯世代人手一張的敬老卡其實長年被批評「功能受限、使用率低」,而根據相關數據,以台北市與台中市為例,前者完全沒使用的高達4成,後者使用率則不到33%。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認為,「敬老卡」使用率低的窘境,可能同時來自於其名稱觸碰到壯世代的敏感神經,因此,除了功能外,名稱也是該升級的面向! 調查發現,37.8%壯世代認為自身心智年齡在40-50歲、25.6%認為在51-60歲,更有17.8%認為在31-40歲,顯示出,最少有55.6%以上的壯世代,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壯世代都認為現今的社會環境中,60歲並不算老,且至少70歲以上才能被稱作高齡。此外,對於10月1日「國際老人節」一詞的觀感,有32.2%感到彆扭。 消基會與壯世代教科文協會進行「年齡針對性」消費經驗調查也發現,超過8成壯世代消費中曾感受被歧視。兩項調查相互映照,顯示各界看待壯世代眼光仍有調整空間。調查最後也發現,高達86.7%壯世代認為「壯世代」的理念與標籤可以取代「老」,作為新的身分認同。 吳春城表示,壯世代的自我認知與感受,長期被社會忽視,進而被用陳舊標籤與誤解發展相關政策及產業,敬老卡可能就是一個例子。因此,期待候選人可以做出更細緻的升級。

Read More

發燒關節痛有斑疹 當心血管炎

醫師何瑋立表示,血管炎經及時藥物治療及復健,逐漸恢復。(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正值青壯年的林先生,自幼患有過敏性鼻炎,陸續罹患氣喘,又出現腹脹、間歇性腹痛症狀、發燒、腹痛、關節疼痛、皮膚斑疹,接著還發生四肢發麻癱瘓的嚴重神經病變。經醫師診斷,確診是一種和過敏症狀相關的血管炎。經及時藥物治療及積極復健下,逐漸恢復行走及生活自理能力,經定期回診治療,狀況穩定已重回職場。 嘉榮免疫風溼科主任何瑋立醫師表示,不同的血管炎可能影響不同的年齡層,因侵犯不同大小的血管,進而造成先後引發多重器官損傷。 血管炎的症狀可輕可重,範圍可大可小,輕度可能只影響局部皮膚,但嚴重可能影響內臟器官或神經系統,造成器官永久損傷、意識改變或肢體癱瘓等。至於全身性症狀中,常出現發燒、關節疼痛、皮膚斑疹凸起、肢體麻痺或神經痛等。 醫師說,血管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引發血管壁發炎疾病,血管炎可以是原發性找不到原因,也可以因續發於其他免疫疾病、感染、藥物、或腫瘤等問題。現今除了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外,也有針對不同血管炎可應用的生物製劑、口服補體受體抑制劑,減少類固醇使用。

Read More

長期疲累 驚罹慢性腎臟病

彰醫中醫師張煒東提醒,若是長期疲累要就醫找出原因治療。(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45歲陳姓男子近半年來感到身體疲憊,自以為是工作繁重爆肝了,買了保肝藥服用,卻一直不見好轉,就診竟發現已是第4期的重度慢性腎臟病。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表示,很多人以為疲倦是肝功能不好,其實,腎臟病引發疲倦的個案更多,他提醒民眾若是長期疲累要找出原因治療,不要老認為只是短期爆肝。 張煒東說,病患主訴長達半年都昏昏欲睡,平時生活規律,上班工作忙碌,最近大概晚上9-10點就體力不支而就寢,病患有高尿酸病史,但沒有規律服藥,懷疑爆肝,但他脈象腎虛,乃請其到腎臟科檢查,抽血發現腎絲球過濾率(GRF)只有20,超音波檢查發現兩側腎臟水腫,因腎結石掉落至輸尿管導致阻塞,雖然手術取出結石,但延遲過久,腎功能已嚴重受損,達到第4期的重度慢性腎臟病。 張煒東指出,慢性腎臟病在中醫來看就是腎虛,一旦腎氣虛,全身各器官的運作功能都將受到影響,導致全身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循環,產生全身性難以緩解的疲勞。 張煒東表示,腎臟細胞的修補能力很差,以中藥針對腎虛進行補氣、益氣,是可以把腎臟僅剩的功能發揮出來,讓慢性腎臟病的進展趨於緩慢,這起個案經過中藥調理後已慢慢恢復腎功能到第3期,降低走向第5期洗腎的可能性。 張煒東說,要預防腎虛,不外乎要有均衡的營養、規律作息與良好的睡眠、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穩定的情緒,這些為避免腎虛及同時養肝之道。 張煒東指出,疲累的原因很多,肝臟的疲累大多是生活型態所造成,譬如說年輕人愛玩,徹夜玩樂,也有人大夜班工作或工作時間長,或熬夜讀書,外界常以爆肝來形容,但這種疲累在休息足夠後通常就可改善,但其他原因的疲累,像腎臟病、癌症、長新冠、甲狀腺低下、糖尿病等,經過休息也常無法改善,最好求助醫師找出原因。 張煒東強調,疲累時最重要的是放鬆休息,一旦休息都無法改善時,最好要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對症下藥,若是一味的吃保肝藥或提神的東西,反而易延誤病情,不可不慎。

Read More

血友病患1次置換雙關節 預後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血友病患者常會反覆出血易導致關節病變。台北榮總血友病整合治療中心由血液科、兒童血液科、骨科等多科組成,提供血友病關節出血腫痛患者客製化、高品質的整合照護,一次性多關節置換讓患者復原快、預後佳,有效改善關節疼痛。 一名40歲男性,從小罹患A型重度血友病,承重關節已退化變形。6年前一次意外,因步態不穩跌倒導致左股骨頸(左側髖關節)骨折開刀治療。4年前左股骨頸壞死,他院醫師建議置換髖關節。經北榮血友病中心骨科陳正豐醫師評估,男子除了壞死的左股骨頸,雙膝關節也達到置換標準,建議左股骨頸及雙膝關節一起置換。 個案擔心一次多關節置換手術風險太大,決定先置換左側髖關節,術後恢復良好。由於雙膝關節頻繁出血腫痛,嚴重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今年5月接受雙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關節出血減少疼痛大幅改善,關節不再卡卡。 北榮血液科主任蕭樑材指出,血友病是一種凝血因子缺乏導致凝血功能異常且不易止血的疾病,較常發生出血部位為承重關節(例如膝關節或踝關節)和肘關節等,因反覆出血導致血友病關節病變,需注射預防性的凝血因子藥物預防出血,雙膝關節嚴重損壞最終需置換人工關節。 陳正豐表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期間必須供給充足的凝血因子藥物,預防不可預期的出血。術後關節腔的出血機率小,可減緩腫脹降低疼痛,配合規則的凝血因子藥物治療及積極復健,訓練步態、體態,對於病人重回正常生活有極大幫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