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女酒駕撞死人 一審判七年半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經常在網路炫富、張貼辣照的女子林筱路,數月前再度酒後無照開車,在新北市淡水撞死一名工人,檢警查出她先前曾兩度酒駕遭判刑,甚至沒繳罰金遭通緝。士林地院二十三日依十年內再犯酒駕致人於死罪,將她判刑七年六月。 林女(二十九歲)今年六月二十日與黃姓女友人在台北市吉林路用餐,喝幾杯紅酒後,次日凌晨開敞篷跑車載黃女返回淡水住處,行經淡水民權路的柏油路鋪設工地時,高速衝進工地,致方姓男工人遭撞擊身亡。 目擊者證稱,林女企圖肇事逃逸,其他工人用車攔下她。警方到場後進行酒測,酒測值高達每公升零點七七毫克,依公共危險等罪嫌移送地檢署,檢方複訊向法院聲請羈押獲准,後來依法將她起訴。 檢警查出,林女三度無照酒駕,民國一0三年四月及七月,分別在台北市酒駕,一次自撞、一次被攔查,分別被依公共危險罪判刑三月、五月,均可易科罰金,但林女未繳罰金遭到通緝,後來仍遭逮捕歸案。 林女在法院主張當時是自首,可依法減刑。但法院審理指出,林女犯案企圖離開現場,因受眾人圍住才停下,是因時勢所逼才會自首,不符自首減刑規定,審酌她先前已二度酒駕卻不知自制,於第三度酒駕撞死人,依法判刑七年六月。全案仍可上訴。

Read More

HPV持續感染 增子宮頸癌風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子宮頸癌與HPV持續感染大有關係!醫師指出,逾9成子宮頸癌與HPV持續感染有關,若女性長期持續感染高致癌型HPV,且體內機制無法自行清除,則發展成子宮頸癌的風險將會增加數十倍甚至百倍,即便是進行過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局部治療的婦女,再次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會比普通人高2-4倍。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一般婦產學科主任黃建霈表示,目前台灣每天平均約有4人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近2人死於子宮頸癌,距離WHO 2030消除子宮頸癌的目標(每個國家每年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至10萬分之4以下),還有一段路需要努力! 由於超過9成子宮頸癌與HPV持續感染有關,所以預防及避免HPV感染尤為重要,黃建霈指出,雖然大部分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但若女性長期持續感染高致癌型HPV且體內機制無法自行清除的話,則發展成子宮頸癌的風險將會增加數十倍甚至百倍,即便是進行過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局部治療的婦女,再次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會比普通人高2-4倍。 此外,根據109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顯示,子宮頸癌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台灣每5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就有一位是20-34歲女性,所以不分年齡,女性都應該要好好重視HPV的預防。 黃建霈說,只要有發生過性行為,無論是否年滿30歲,都會建議定期進行篩檢,因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感染HPV後若無法自行清除,平均5到20年,子宮頸即有可能開始產生病變,並且強調定期抹片檢查僅能預知癌症威脅無法真正預防病毒感染。 他建議,民眾在發生性行為有感染機率前,就主動依醫囑施打HPV疫苗來幫助預防HPV相關癌症及疾病,因為抹片檢查的準確性並不是100%,像是有約6%的子宮頸癌屬於子宮頸腺癌,因為好發於子宮頸深處,不容易透過抹片檢查發現,依醫囑施打HPV疫苗便可以幫助達到更好的防護作用。 另,許多民眾以為單一性伴侶、性生活單純的話就不會感染HPV,對此,黃建霈提醒,即使只有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機率感染HPV,就曾出現媽媽在生產後的常規檢查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第三期!故鼓勵民眾依醫囑施打HPV疫苗預防HPV相關癌症及疾病、定期抹片檢查預知子宮頸癌威脅,並謹記安全性行為,這才是最完整的HPV預防措施。

Read More

中研院新冠疫苗 明年不會啟用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對於中央研究院研發的新冠疫苗是否可能明年啟用?中研院長廖俊智23日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表示,這應該不可能,因為還需要臨床實驗。 廖俊智23日至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報告中研院112年度施政計畫及預算。 無黨籍立委黃國書質詢時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年將編列190億元預算,採購2500萬劑新冠疫苗,中研院有2個團隊正研發新冠疫苗,其中Omicron Hybrid mRNA的授權接洽中,廣效新冠肺炎疫苗已由盤石醫藥生技取得中研院專屬授權,想詢問中明年是否可能啟用。 對此,廖俊智回應,研發中的疫苗還要經過臨床實驗,需要一段時間,不太可能明年啟用,中研院是著眼未來的疫情,雖然無法馬上完成,會盡量做多少算多少。

Read More

北榮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啟用

台北榮總「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23日啟用。(北榮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23日啟用。院長陳威明表示,北榮總骨髓移植曾締造許多輝煌紀錄,包括亞洲首例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國內首例ABO血型不合異體骨髓移植、非親屬間骨髓移植,成人及小孩非親屬多源臍帶血移植等,全新的骨髓移植中心將以最新穎的設備,提供病友全方位的照護。 北榮於民國73年成立骨髓移植病房,由血液科、小兒血液科、輸血醫學科、放射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社工室、營養部及護理部專業人員組成幹細胞移植團隊,除進行「全相合」幹細胞移植技術外,也有困難度相對更高的親屬間「半相合」幹細胞移植,至目前為止已完成超過2500例,移植數目持續穩定成長,逐年攀升,經驗及成績居國內各醫學中心領導地位。 依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統計,今(111)年1-10月國內外有超過1600位患者尋求非親屬幹細胞捐贈者的配對,約有200位患者獲得血液骨髓幹細胞移植。為因應國內外患者治療的需求,把握黃金治療期,北榮特別整建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 北榮血液科主任蕭樑材表示,智慧化血液暨骨髓移植中心設置8間無菌病房,空間增大1.5倍,每間病房都有對外窗,藉由陽光照拂可穩定病人情緒。 另,為方便探視並維護病人隱私,特別裝設「探視窗防霧科技玻璃」,可選擇屏蔽或透明,並且設置了「智慧床墊」,病人離床發出警示提醒護理站人員,每床皆設有「生理監視器」連結護理站,即時掌握病人各項生理資訊,透過各項智能系統,提升病人安全。

Read More

新冠死亡率漸與流感相近

陳秀熙:降至0.3%以下 顯示走入「流感新冠肺炎」趨勢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本土疫情趨緩,公衛學者指出,在Omicron流行下,加上疫苗施打與抗病毒藥物使用,已使COVID-19死亡率逐漸下降到與流行性感冒相近。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23日帶領研究團隊,透過「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目前疫情趨勢與科學發展。 陳秀熙表示,台灣COVID-19中重率和死亡率在各年齡層都有下降趨勢,顯示已走入「流感新冠肺炎」的趨勢。Alpha病毒株流行時期死亡率為3%-7%,遠高於流感死亡率0.34%;但到Omicron病毒株流行時期已降到0.3%以下,與流感差不多。 他指出,Omicron死亡者,很多都是感染合併症而產生死亡,包含免疫缺乏、其他嚴重共病族群,這些都符合走向「流感新冠肺炎」。 針對台灣於26日選舉,陳秀熙指出,目前台灣整體的免疫保護力約為60%,而選舉投票是一個非常有次序的公民群聚活動,藉由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應可以安心。他認為,民主選舉與公民參與進而保有防疫文明,是台灣追求新常態生活的重要里程碑。

Read More

下肢機器人助復健 走出新人生

北醫附設醫院正式成立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23日邀請病友分享復健心得。  (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年僅29歲的年輕男性因腦中風緊急送醫,雖搶救成功,但左側癱瘓。北醫復健團隊啟用新型動力式下肢助行器機器人,隨時偵測病人狀況,輔助不足的肌力、穩定度,短短3個月復健,個案從臥床恢復到可跑跳,甚至完成登山健行,「走」出全新人生里程。 北醫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表示,北醫附設醫院2012年率先引進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迄今逾百名病人藉由機器人復健邁向新生。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尖端科技協助,今年全新引進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及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並於11月正式成立全台第一家擁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 副院長暨復健醫學部主任曾頌惠表示,據統計,使用機器人復健的族群以腦血管相關疾病為最大宗(81%),其次為脊髓損傷(14%)與其他如腦性麻痺孩童等(5%),北醫附設醫院引進的3種復健機器人,涵蓋各階段的步態訓練需求,為不同的病人提供適切的步態訓練。 曾頌惠說明,若病人完全無法控制下肢,甚至軀幹控制不佳,可使用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提供高重複性且精準的步態帶動,快速重建步態與速度,並藉由擴增實境介面,讓病人透過行走任務訓練提升主動參與率,更有效率地回到步行狀態。 若病人已有初步步行能力,可進行地面步行訓練。曾頌惠指出,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可藉由讀取體表肌訊號,來得知大腦意圖,病人只要想著「我要前進」,機器就會提供力量帶動關節活動,達到「腦動,腳就動」的境界。經由大腦下達指令帶動機械的訓練,可強化神經連結,藉此改善步行表現,如速度、步距、步行重心轉移等,增進心肺耐力、避免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等狀況。 若病人已可彎曲膝蓋、抬腿,就可以進入最後一階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訓練。機器人可以感知病人關節動作,運算後提供馬達輸出力量,配合使用者能力提供輔助完成動作,可訓練坐站、步行及上下樓梯能力。

Read More

血糖控制不佳 竟是c肝搗蛋

專家呼籲,對於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控制差也要留意可能與C肝病毒有關。 (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對於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控制差也要留意可能與C肝病毒有關。一名從小在南部長大的55歲貿易商老闆,平常糖尿病控制不理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最近透過普篩才發現罹患C型肝炎。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病友普遍在意血糖控制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的關係,但若同時罹患C肝,也會影響血糖控制並且併發這些相關疾病。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30萬名糖尿病病友,其中約有15.6萬人(6.8%)合併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比健保資料庫與實際篩檢資料,發現後者的糖尿病病友C肝盛行率高出1倍(3.31%與6.8%)。 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 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尿病病友的6倍以上。 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指出,糖尿病為C肝的主要肝外共病之一,政府近年亦針對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糖尿病病友加強C肝篩檢。然而最新資料顯示,參與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糖尿病病友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僅6成。若以全台糖尿病230萬人推估,約有接近百萬名糖尿病病友不清楚自己是否同時遭受C肝病毒的威脅。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表示,C肝雖然以感染肝細胞為主,但同時也會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研究發現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

Read More

腸癌腹膜轉移 合併治療逆轉

中國附醫團隊先解決患者腸阻塞 腹腔高壓氣霧化療+免疫細胞療法 大幅減少癌細胞 林女大腸癌復發轉移惡性腹膜腫瘤,中國附醫免疫細胞療法加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逆轉病情。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4歲林姓女子被診斷大腸癌4期合併肝臟與肺臟轉移,就醫4年,控制良好,去年底腹脹,檢查發現多處腹膜腫瘤轉移,腸道阻塞嚴重,常昏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膜腫瘤治療中心評估後,建議先解決腸道阻塞問題,搭配腹腔高壓氣霧化療,再運用免疫細胞療法,精準醫療,5週內腹膜癌細胞大量減少,患者透露,可以正常進食好幸福。 中國附醫腹膜腫瘤治療中心主任張伸吉指出,國健署最新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7302人,平均每天新增47人罹患大腸癌;國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大腸癌死亡人數更高居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 張伸吉表示,當大腸直腸癌進入腹膜轉移,預後常常很差,不僅因擴散範圍過廣,對靜脈化療效果差,更常常造成腸道阻塞,進而降低全身免疫功能,若高惡性度的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在腹腔內擴散時,單一化學治療或手術治療可能已經不夠,目前臨床上可用於腹膜癌的治療方法有限,大多是標準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再加上標靶治療,且預後往往令人沮喪,靜脈化療下存活期的中位數也僅在13至16個月左右。全身性化學治療在部分病人僅具有適度的緩解率,可能達到中度改善,但也伴隨著令人苦惱的副作用。 在治療高困難度的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中國附醫專家團隊會考慮是否建議病人採「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的合併輔助治療,透過高壓注射器及Capnopen霧化器的微創給藥技術,將化療藥物奈米化再輔以高壓環境,均勻、深層打入腹膜腫瘤組織內直接毒殺惡性腫瘤,治療癌症帶給病人的腹部不適。 張伸吉表示,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指出,腹腔高壓氣霧化療在治療腹腔腫瘤可達到病理反應率6至7成,有效縮小腫瘤細胞及範圍,約67%的病人的腹膜腫瘤細胞減少,且大幅降低惡性腹水。中國附醫專家團隊再加上「免疫細胞療法」,臨床經驗顯示,可達到7至8成的腫瘤控制率,更可以順利進入腹膜組織中治療腹膜腫瘤,而且兩者的治療副作用相對小,因此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的合併治療對於癌症病人的體力保存及生活品質的提升,都有明顯助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