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在國際期刊11月發布最新研究成果,當孕婦後大腦特定區域產生變化可能是為了照顧嬰兒準備,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此研究雖然證實先前發現懷孕的確會改變大腦,但仍有限制,還不知道大腦變化對神經細胞功能的影響,以及是否影響母嬰行為。
今(2022)年11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零時,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Amsterda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懷孕女性的大腦灰質容積降低,白質的微結構改變。
研究團隊的第一作者埃爾斯利娜.赫克澤(Elseline Hoekzema)助理教授提到,這表示懷孕期間的孕婦大腦在神經結構和神經網絡上,都有選擇性的明顯變化,很可能是為了往後照護嬰幼兒而準備。
該研究比較了40位懷孕與40位未懷孕的婦女大腦核磁共振影像(fMRI),孕婦組一共進行四次造影掃描,分成懷孕前、懷孕後期、分娩後,以及分娩後一年,唯分娩後一年的受試者只含括了其中28位。
研究分析影像中大腦的灰質、白質結構,以及大腦中五種神經代謝物質的濃度,發現除了特定區域的灰質容積改變,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活化也會被孕期的荷爾蒙調控。預設模式網絡,是大腦在休息但沒有睡著的一種基礎活化狀態,而這種改變,作者在研究中表示,「這代表要成為母親的這個過程,改變的是大腦很基礎的活化狀態。」
研究團隊在2016年曾經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發表過一篇研究〈懷孕引起大腦結構長期留存的改變〉(Pregnancy leads to long-lasting changes in human brain structure),也提到婦女的懷孕期間會改變大腦結構,而且大腦某些結構上的改變會持續兩年,有些區域的容積則會在分娩後逐漸回復。該發表的最新研究,不僅證實了過去的研究發現,更進一步用孕期所收集的尿液樣本,發現大腦的改變與雌激素有關,也發現產後有持續哺乳的母親,相應的大腦改變會持續地比較久。
研究團隊推論,這些大腦的改變,很可能會幫助孕婦的大腦調整成適合養育嬰幼兒的狀態,包括對嬰兒哭聲很敏感,要特別注意嬰幼兒,以及因為照顧幼兒而需要大幅調整生活規律等。
但作者在澳洲廣播公司的採訪中特別提到,因為研究的難度,現在只能推測這些大腦改變的目的與功能,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讓他們知道,大腦的改變與母嬰照護行為的因果關係。
這次採訪中,作者也特別提到,過去曾有人指出孕婦會有「媽媽腦」,好像懷孕會變笨,她認為,因為懷孕的變化,記憶力變差是可能有相應的生理機制支持,但是這份研究並不是要去證實「媽媽腦」存在,反而是孕期的大腦變化有很多正向影響反而是較少研究提到的。
作者提醒,這次研究的人數較少,且都來自歐洲國家、教育程度較高,還不知道能否推論到其他國家或是背景不同的婦女,也還需要研究更多樣本才能進一步知道和懷孕有關的神經相關功能變化與代表的意義。另外,這類的研究不可能以侵入性的方法來看神經細胞活化的過程,雖然有觀察到大腦灰質改變,但這些變化背後對神經細胞的影響仍有待後續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心理系教授龔俊嘉也認為,此篇研究發表的最大貢獻,是激起更多有興趣且有資源的研究者來一起投入,並願意為了驗證此類研究,願意打破傳統約束,以更多新手準父母為研究對象,看能否提供不同或共同的結論。
Read More